壮族采茶戏茶公服饰探析

2019-09-27 02:51
纺织科技进展 2019年9期
关键词:壮锦花边采茶戏

匡 迁

(南宁师范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广西 南宁530001)

壮族采茶戏是桂南采茶戏流传到壮族聚居地后,与壮族文化相互碰撞而形成的颇具民族特色的戏剧[1].桂南采茶戏属于汉文化的戏种,而壮族采茶戏的语言、服饰是壮族民族文化,但表演形式受到桂南采茶戏的影响,它已成为壮族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为桂南采茶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采茶戏是在采茶歌和采茶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具有浓厚的壮民族气息,是茶农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活动,表演的内容是种植茶叶的故事,表演以载歌载舞的形式为主.壮族采茶戏是分布在壮族地区的特色地方剧种,以邕宁、那蒙采茶戏和横县六景采茶戏为代表.2010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全球化语境下,壮族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面临一系列的挑战.首先,经济的发展导致采茶戏的文化失重;其次,传承人的缺乏导致采茶戏的技艺难以延续;最后,在多元化的娱乐市场冲击下,使得具有乡土气息的草根艺术采茶戏难以传播.因此,对壮族采茶戏进行系统化研究与整理显得尤其重要.戏剧服饰是戏剧艺术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它是区分剧种的重要标志.同时,戏剧服饰往往能给观众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给人们留下无限的遐想.

1 壮族采茶戏茶公服饰的形制特征

壮族采茶戏是壮族茶农自娱自乐发展起来的民间戏剧,其表演时的妆容和服饰都比较朴素、干练,远不及京剧、越剧的精致与华丽.壮族采茶戏演员由茶公(生)、茶娘(旦)、丑(酒鬼、财主)等为主.茶公的扮演角色是劳动茶农,其服饰是日常穿着的对襟上衣,缅裆长裤,外面搭配壮锦花边背心,为了烘托舞台效果,服饰上现已加入壮锦装饰进行改良设计,脚上穿黑布鞋,头戴裹头巾,服饰面料颜色以黑色为主,壮锦纹样花边做装饰点缀[2].

1.1 上衣的形制特点

茶公上衣的款式特点是:对襟、立领、贴兜、连身袖.由领子、袖子、衣身、贴兜、一字盘扣5部分组合而成.制作服装的材料为"土布"面料.上衣衣长至臀围线,袖长长至手腕,袖子与衣身连接形成连身袖款式,因受面料幅宽的限制,在袖中线处有分割线进行面料的拼接.7粒一字盘扣,4 cm高的立领,对门襟,上衣右边门襟中线有3.5 cm的搭门,袖口与衣身拼接处有2条壮锦装饰花边,衣身腰围线处有2个17 cm的正方形贴兜,在衣侧下摆往上有17.5 cm的开衩(图1).上衣的裁片总共有18片,分别是左右衣身2片、左右袖子2片、贴兜2片、领面2片、领底2片、前贴边2片、后贴边2片、壮锦花边4片.在裁剪服装时,裁剪的分割线尽量保持直线裁剪,这样的裁剪形式可以最大可能地节省面料,基本上没有任何浪费的面料.从以上裁剪形制分析来看,其服饰结构形制与汉族的"唐装"形制相似,其平面裁剪结构与汉族的"十字结构"服饰一脉相承.壮族采茶戏的服饰也有其自身的特点,面料是壮族人民自纺、自织、自染的土布面料,该面料除了透气、舒适以外,最大的特点是结实,这主要是因为土布面料的纱线较粗.在缝制衣服时,缝份被折边后再压一条明线,这样可使服装更加结实耐用,面料的结实加上特殊的缝制工艺也使服装更为实用(图2、图3).

图1 上衣款式图

图2 上衣测量图

1.2 裤子的形制特点

茶公裤子的款式特点是:高腰、缅裆、无门襟、直筒,由腰头、腰带、裤身、壮锦花边4部分组成(图4).裤子裁片总共有13片,分别是左右外侧裤身2片、前后裤裆身2片、右腿内侧前后裤身2片、裤脚拼接壮锦花边面料6片,腰头1片.在制作裤子腰头时,首先将腰头面料进行对折形成双层面料,一面做腰头面,一面做腰头贴边,这种做法既节省工时,也增加腰头牢固度,在唱采茶戏时经常做表演动作,更需要结实的裤子.因裤子没有门襟开口,所以裤子的腰围线与臀围线一样大,便于穿脱.裤子的裤腿直筒裁剪,使裤子更宽松,方便茶公唱戏表演.为了更好地追求舞台视觉效果,在前裤片的裤口往上10 cm处,拼接了3条壮锦花边用于装饰(图5、图6).

图3 上衣裁剪图

1.3 背心的形制特点

茶公背心的款式特点是:无领、无袖、无盘扣、对襟、壮锦花边装饰,有左右衣身片和贴边的壮锦面料两部分组成(图7).背心的裁片共有8片,分别是左右衣身2片,领口壮锦面料1条、门襟壮锦面料2条,袖口壮族面料2条,下摆壮锦面料1条.背心因无领、无袖、无盘扣致使其制作工艺比较简单.背心确实是整套服饰里最"花哨"的一件,因衣身面料是由黑色的土布制作而成,为了追求舞台上的视觉效果,在背心的领口、袖口、门襟和下摆处添加大量色彩鲜艳的壮锦花边面料.尽管从背心的结构与制作工艺上来看比较简单,但是为了烘托舞台表演氛围,背心是贯穿整套服饰的点睛之笔(图8、图9).

1.4 裹头巾的形制特点

茶公裹头巾款式特点:包裹发际线以上、头巾前交叉、头巾中间壮锦花边装饰,裹头巾的面料是由一块长方形的面料和壮锦花边2部分组成(图10).头巾是一块200 cm长40 cm宽的土布面料,其折叠方法将面料的宽度进行进行对折,再围绕茶公头部的发际线处进行缠绕形成帽子形状,最后两头的布头边需在额头前交叉.同样为了舞台的视觉效果,再将壮锦花边面料折叠在裹头巾的中间部位,视觉效果明显.壮锦花边装饰的裹头巾与背心、裤子形成层叠的视觉效果,将原本质朴的服饰变得更加赏心悦目(图11).

图4 裤子款式图

图5 裤子测量图

图6 裤子裁剪图

图7 背心款式图

2 壮族采茶戏茶公服饰的形成因素

2.1 生态环境

壮族生活的区域地处低纬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在17.5~23.5℃,这也决定了壮族服饰能较好地适应季节穿着的特点.另外,大自然也馈赠了壮族人民丰厚的物产资源.广西河流众多,水力资源丰富,夏季日照时间长,降水多,冬季日照时间短,天气干暖,使壮族民族创造了文明的"稻耕农业",水稻、棉花、苎麻等农作物是壮族的主要经济作物,这些都为壮族采茶戏茶公的服饰制作提供了保障,客观来说也影响了其服饰的形制.

图8 背心测量图

图9 背心裁剪图

2.2 生产方式

壮族的"稻耕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生活方式,集中表现出壮族人民对生活情趣的审美追求与表达,在服饰的制作中有所体现.农耕的生产方式需要服饰在款式上充分考虑农耕者劳动的需要,至少服饰的款式特点为宽松型,同样,棉、麻面料的吸湿透气便于在湿热环境下劳作.

图10 裹头巾佩戴视觉效果

图11 裹头巾裁剪图

2.3 民族文化

壮族的民族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成的,它反映了壮族民族的特质与风貌,集中表现了壮族历史上的各种思想与观念,并影响着壮族人们的思想意识与行为特征[3].壮族服饰上的精美壮锦纹样图案是宗教信仰的传统意识表征,这些图案反映了壮族民族的宗教信仰,集中表现了对自然、图腾及生殖的崇拜等,如蛙、鸟、花、凤、太阳、水等都体现在壮锦纹样图案中,他们认为这些图案可以得到上天的保佑,将图案崇拜融入到壮锦纹样中,再将壮锦纹样与服饰完美结合,从中可以领悟出壮族的宗教文化对其服饰的影响,传达了壮族民族的深层次文化心理与情感体验[3].

2.4 民族交融

壮族生活的区域与周边的汉族有着密切的地缘关系,自秦朝开始统一岭南地区后,壮族生活区域就正式被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壮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使用汉字,这样看出壮族在文化构成上都留有汉族文化元素的痕迹,并影响到了壮族服饰文化.如壮族服饰形制属于平面十字结构,与汉族服饰形制相同,壮族的服饰文化在兼纳吸收汉族服饰文化的优良品质时,也坚守着本民族服饰的纯朴初态.在服饰色彩、壮锦纹样装饰方面依旧坚守传统,但在款式上又能够适应融合并不失民族魅力.

3 壮族采茶戏茶公服饰的艺术特征

3.1 追求自然、和谐之美

茶公服饰使用的面料是用原生态土布材料,是壮族民族自纺、自织、自染制作出来的面料.土布面料采用纯天然的棉花为材料,是壮族民族通过自己辛勤的耕作,待棉花丰收后,进行轧籽、弹绒、搓条、纺纱、上浆、牵纱、入扣、上机、梭织等一系列制作工序,最后织成约50 cm宽、700 cm长的土布面料.服装的染色也是自己种植的蓝靛草植物,将蓝靛草植物收割后,浸泡发酵产生蓝黑的染色水,再将之前纺织好的面料染成黑色.土布面料是纯天然纯棉面料,具有吸湿、保湿、耐热、耐碱、卫生等特点,穿着非常舒适.土布面料用蓝靛草植物染色,是大自然恩赐于人类的礼物,植绒染色的颜色柔和,不刺眼,不伤皮肤,并且最大的优点在于服饰穿着越久越漂亮,颜色也越变越柔和.服饰上装饰的壮锦花边,其装饰图案也来源于自然间的花、草、鱼、鸟等,表达了壮族民族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崇拜.整体服饰的面料、色彩、装饰纹样的搭配,构成自然、和谐的服饰风格.

3.2 崇尚古典、素雅之美

古典艺术往往给人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壮族采茶戏的服饰形制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数千年的岁月积淀,并传承了中华服饰文化的精髓.例如,服饰中的平面裁剪结构、盘扣、立领等形制.在色彩上,面料的色彩黑而不沉闷,壮锦的色彩亮而不绚,凸显稳重与素雅;在壮锦面料的编织技法上讲究细致而工整,壮锦也是我国的"四大名锦"之一,传达出古朴素雅之美.

3.3 旋律与韵味的艺术美

茶公在表演采茶戏时,服饰随着表演舞动,表演者也因服饰增加韵味.静观服饰时,服饰上精美的壮锦装饰图案,有独立的纹样、也有二方连续的纹样,纹样与色彩并茂,壮锦的装饰图案在服饰上左右对称、上下排列组合、分割与拼接、均衡与呼应的配置,具有丰富的艺术感染力[4].

3.4 彰显勤俭的美德

壮族采茶戏茶公的服饰制作工艺秉承了"惜物如金"的中华民族勤俭的美德.服饰的结构形制采用"十字平面结构"[5],可以使得面料能整块最大地裁剪,服装没有多余分割,面料得以整裁整用,没有浪费的"下脚料"面料;裁剪服饰时,在受面料幅宽的限制下,服饰的裁剪结构形态体现了壮族人民的巧妙设计,例如在服装袖中线处因受面料幅宽影响,而进行面料拼接,所拼接的袖子面料来源于裁剪腋下时多余的面料,用于做袖子的裁片,巧妙的面料拼接就是一种节俭的表现,同时,拼接时产生的视觉上的错乱,巧妙地运用壮锦花边装饰,不仅可以遮盖拼接线,也起到了装饰效果,使服饰更加精美.对于在物质相对较匮乏的壮族地区,壮族人民的勤俭美德体现在其服饰文化上.

4 结语

壮族采茶戏体现了汉族与壮族民族文化的碰撞,具有独特的戏剧形态、意蕴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壮族采茶戏进行田野调研和对采茶戏服饰进行科学数据测量,分析茶公服饰类型和款式特点,进行梳理后,绘制出茶公服饰的款式图、数据图和裁剪结构图,这些都可以成为壮族采茶戏传承与发展的资料.从壮族先民的生态环境、生产方式、民族文化、民族交融等方面阐述所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服饰,以及服饰所表达的艺术特征.通过对壮族采茶戏服饰文化的探析,能够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少数民族的戏剧文化,将有利于传承、保护和发展这一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壮锦花边采茶戏
采茶戏的种类及传统唱腔述要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邹汉珍十二生肖作品展
棒槌花边:指尖绕出别样韵味
帛锦时韵*
保护与创新:非遗视角下壮锦创造性转化研究
江西采茶戏中的梁山调腔系音乐考
常熟花边的历史及传承发展研究
棒槌花边的传承与发展
披着“壮锦紫”的地铁三号线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