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理老年高血压

2019-09-28 07:40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老年心血管科张云鹤
保健医苑 2019年10期
关键词:波动血压高血压

◎文/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老年心血管科 张云鹤

不知道有多少次,我在患者的出院医嘱上写道:每日监测血压,定期复诊,切勿自行停药。又不知有多少次,患者告诉我,因为觉得自己血压控制得不错,已经自行停药好几个月。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显示,65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为56%,75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为59.8%,老年人由于器官功能的下降,血压控制难度增大,同时又患有多种疾病,服多种药物,导致依从性差。由此可见,老年高血压的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

高血压的管理,不仅仅是控制高血压的指标,还包括高血压患者自被确诊时起的方方面面。

1.高血压的相关教育

我们在开始高血压药物治疗之前,需要充分了解高血压的概念。

高血压不仅需要我们主动发现,终身监测及治疗,同时还需要监控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有没有因为高血压而造成了血管损伤。明白了这个概念,患者自行停药以及不监测血压的几率就会大大减低,另外过度波动的血压也是不能忽视的心脑血管意外重要因素。因此,规律服药、避免急性因素干扰血压是非常重要的日常注意事项。

2.高血压的日常管理

一日三餐,一年四季,各个因素都能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我们的血压。对于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来说,家庭环境是最主要的生活环境。因此,家庭自测血压及记录资料是高血压门诊随诊时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那高血压患者在家里应该怎样监测并记录血压呢?应在安静舒适的居家环境中测量,避免外界因素如人、事、情绪、不适感等的影响。测量的时间建议选择在晨起后服用降压药物前及晚上睡前和随机测量,每次都测量两次血压,间隔时间至少1分钟,取平均值,用专门的记录本记录。

3.异常情况的处理

血压波动是病程中常有的事情,是不是每次波动都需要处理?又该怎么处理呢?这个问题对于缺乏专业知识的高血压患者来说很困难,但是我们仍有一些建议提供,以尽量确保患者的安全。若监测中测得值与平常血压值偏移较大,应充分休息并排除干扰因素(如情绪波动、吸烟、运动、饮酒等)后再测,确实存在较大偏移时应及时就诊。病程中一些症状出现,提示血压升高、波动大或者高血压并发症,比如头晕、头痛、视物模糊、鼻出血、牙龈出血、肢体乏力、夜间不能平卧、体力明显减退等情况,应增加血压监测次数,并及时就诊明确原因。

4.药物治疗方面

我们临床常用的高血压药物通常有5大类,老年高血压多联合用药。《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2019》推荐,年龄在65岁以上,血压超过140/90毫米汞柱,即启动降压治疗,将血压降至140/90毫米汞柱以下。年龄在80岁以上,血压超过150/90毫米汞柱,即启动降压治疗,将血压降至150/90毫米汞柱以下,若耐受良好,则进一步降至140/90毫米汞柱以下。衰弱的高龄高血压患者,血压在160/90毫米汞柱以上,应考虑启动降压治疗,收缩压控制目标为150毫米汞柱以下,但尽量不低于130毫米汞柱。高龄老年人和特殊情况如脑动脉严重狭窄应按照个体化原则。

药物治疗需要了解药物不良反应,以便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特殊表现进行识别,避免损伤。

钙离子拮抗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尼群地平等)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心动过速、踝部水肿和牙龈增生。转换酶抑制剂(培朵普利、贝那普利、依那普利、卡托普利等)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干咳,所以用这类药物的高血压患者,如果反复咳嗽,久治不愈,应考虑出现不良反应。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卡维地洛等)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心动过缓,患者可感觉到疲乏,出现这种表现一定要马上就医以明确情况。利尿剂(吲达帕胺、呋塞米、螺内酯、氢氯噻嗪等)最常引起乏力、低血钾及痛风,如有频繁发作的痛风应考虑到这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由于80岁以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常伴心脑肾疾病、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及多重用药,治疗更困难,更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强调个体化原则,降压达标的同时,加强靶器官的保护,避免过度降压。在患者能耐受的前提下,在数周甚至数月内逐渐使血压达标。

猜你喜欢
波动血压高血压
《全国高血压日》
全国高血压日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如何应对难治性高血压?
2021年麦市大幅波动概率不大
降压快的药就是好药吗
血压偶尔升高,需要吃降压药吗?
羊肉价回稳 后期不会大幅波动
11月汇市:波动率降低 缺乏方向
微风里优美地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