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泼墨泼彩”的创作背景及成就

2019-09-28 07:04郭静
艺术大观 2019年13期
关键词:创作背景张大千

摘要:张大千的艺术成就极大,其艺术创作作品数量极多,内容丰富,涉及人物、山水、花鸟,尤以“泼墨泼彩”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每一个作者所创作的艺术作品都有其身后的含义与意蕴,张大千形成的艺术风格则与其自身文化修养、深厚的摹古经历、融合中西方的创作思想不可分割。

关键词:张大千;泼墨泼彩;创作背景

一、张大千艺术创作的背景

倘若观者想要深入了解甚至读懂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必然要真正认识艺术家的年代背景及生活经历等相关线索,从而得知作品产生的创作缘由以及对当下艺术创作的启示。这或许就是潘诺夫斯基提出的“图像学”内容。张大千常年居住在海外,所见之广泛,所想之奇特,博览艺术成就极高的著名画作,激发了很多的创作灵感,在画纸上尽情挥洒笔墨,也奠定了“泼墨泼彩”笔法的基础,融合了中西方绘画手法的技艺,展现独特的“泼”法。

张大千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源于以下因素:一是其从小览群书,具有很丰富的知识文化底蕴。张大千受到传统文化和艺术气息的熏陶,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读书、习字、绘画等。可见其对知识的渴望与迫切,也为日后其光交艺术好友,进行交流艺术创作心得,为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二是其临摹山水古画之广、之久。张大千的艺术创作题材广泛,尤以山水为著名。临古是学习中国绘画最重要、最基础的方法。通过潜心专研,在笔墨技法上,积累了古人的艺术功底,在精神层次上,继承了历代名家的精髓。张大千虽然临摹古法用笔,但不止步于一味模仿,而是积极学习古法意气,从中领悟创作者的情感与思绪,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想,将其融合,创作出具有自己的艺术风格作品。

二、张大千“泼墨泼彩”的艺术成就

泼墨泼彩是融合西方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产物。中国山水画追求艺术意境,张大千与前者的区别应是更具创新革新意识的艺术见解,基于中国传统绘画的意蕴,且具有深厚的民族心理,积极借鉴西方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精神。其与毕加索互相交谈西方现代抽象艺术的感受,以“洒”“泼”进行变革,使水墨与国画色彩进行结合和融入,既源于中国传统“泼墨”手法的高超艺术成就,徐渭的《墨葡萄》,经典的水墨大写意以及梁楷的泼墨人物图,《泼墨仙人图》;从中国青绿山水的皴擦点染手法中受到启迪;结合西方的艺术思想和文化背景,内化成自己的风格;最后就是敦煌面壁三年,形成了张大千风格夸张、随意、潇洒,且明暗多变、古怪的色彩布局,后因其1957年,目疾,画风更加奇特,用笔更加大胆,看似无章法可寻,却笔笔落在画纸上,都会有其原因和绚丽的艺术效果,尽情抒发张大千的艺术主张,以及一生的阅历。

张大千在1930年开始尝试泼墨技法,不断试验、探索和蜕变。譬如:1956年的《阿里山晓望》:占据画面大面积的两块墨团,上下两块墨团透亮清晰,左下偏中的留白,黑色的渗化又如端溪石中之“眼”,更如端溪石中之“眼”,更如猫眼绿般珍贵,这画眼开得灵透、生动、自然;两块墨团周边的水与墨的渗化,如同诗镜,令此画的气、韵既生动又活泼,如飘、如飞,似有烟、有雾。其实,此类景色极为一般,多而又多,再平常不过了,但经他对“实景”而“创造新境”,创出心境,意境。所谓晓望的“晓”字,表现在画面上除晨色熹微的感觉外,还在地面上敷以赭色,“晓”色跃然纸上。

自1956年而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就是张大千由泼墨法转化的,渐创泼彩法的阶段。譬如《观泉图》:有山峰、潭水等意象,黑白色块的撞击和拼接,看似无章法可寻,实则是有意而为之,墨分五色,在张大千的作品中,墨色变化更加多变、奇特、洒脱,可见其内心的肆意、粗狂。

张大千的后期画作,则是大泼墨、大泼彩。譬如《慈湖图》:内容同样有山峰、云雾、寺庙等,从之前黑白的墨色,突然画风转变为强烈对比的色调,使得画面很新颖、清晰,将色彩与黑白墨色大胆进行融合、过度,却取得不一样的色彩效果,奠定后期艺术独特的发展。

综上所述,张大千泼墨泼彩艺术的早期、中期及晚期,基于深刻学习中国画传统文化,融合西方抽象表现主义元素,得到重要的艺术地位,对后世产生如此巨大且深刻的艺术影响,在其绘画作品上,观者可以体悟到其背后的深刻内容以及作者的艺术影子,已经主体和客体融为一体,呈现给世界。

现如今对很多事情的规定比过去宽松多了,满足人类的需求,打破很多的禁忌观念;若过分满足人性欲望必然招致自然社会的报复,人类重新审视这样充满温暖、和谐、寧静的作品,必然引起心理的反思与醒悟,倘若我们无法领会张大千的现实世界,也无法与其辛苦甚至用尽一生创作出的作品,进行心理沟通和精神交流,碰触到其心理活动与浓厚生活背景,强烈的共鸣,知觉其中的美感。

参考文献:

[1]李开能,王小波.张大千泼墨泼彩山水画形成的原因及其艺术价值[J].美术学刊,2011(08):23-26.

[2]叶子.张大千画诀要论[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3]张心庆.我的父亲张大千[M].北京:中华书局,2013.3.

作者简介:郭静,山西大学。

猜你喜欢
创作背景张大千
张大千收藏古书画述略
张大千:“这个娃儿不赎了”
张大千出老千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浅谈《黄河怨》的音乐处理
赏析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从“意会”走向“言传”
我的最牛老爸
手拉手跑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