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我们的艺术批评

2019-09-28 02:29张宇珊
艺术大观 2019年14期
关键词:欣赏艺术创作

摘要:接受美学认为艺术作品所体现的价值与意义不仅仅在于艺术作品本身或是艺术创作者的生成,如果艺术作品缺少了欣赏者与艺术批评家的发现与评断,那么只会沦为一种物质的存在。由此可见,艺术批评与艺术欣赏的重要性;这种艺术欣赏是一种再创造,极大丰富了艺术作品的内涵与旨意。因此,如何掌握艺术批评中理论与实践,对于发挥我们创造性和能动性地欣赏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艺术批评;艺术创作;欣赏

一、回溯源流

按照现行的关于艺术批评的定义,艺术批评指批评家在艺术欣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观点和批评标准对艺术作品做出科学的分析。也就是说艺术批评往往介于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论之间,批评家应该是基于理论对艺术创作提出规范性意见的人,而这种对于艺术批评的看法来源久远。柏拉图最早在《理想国》中否定了诗人/艺术家的价值,其认为“理式”是真善美的集合,是所有存在物的本质特征总和,因此也是真实世界的根本原则;艺术家所模仿的对象来自客观世界,而客观世界一切物的本质特征都是来源于对理式世界的模仿,所以诗人/艺术家从事的相当于是双重模仿的工作,这样创作出的艺术作品必然离真理也就更远,诗人/艺术家的工作因此没有多大的价值。我们可以将柏拉图对美与艺术品的评价视作最早的艺术批评,这种艺术批评将概念视作至高无上的实在,艺术创作则变为了远离真实的模仿,这样看来批评家的工作是完全凌驾于艺术家之上的。

亚里士多德也对各类知识给出过自己的看法,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知识可以分为经验的和理论的,经验知识的拥有着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只要掌握了理论知识,我们往往是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作为艺术创作者的艺术家们首先拥有的是关于某类艺术创作类型的技艺,但是这些艺术家可能只是掌握了这些技艺,而对技艺背后更为深层的知识与原理一无所知;相较于艺术家,造诣更为深刻的艺术大师,则是在每一次的艺术创作中都有目的地融汇一个个普遍的艺术创作原理。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看法,今天的艺术理论家抑或是艺术批评家都是属于知其所以然的那一类人,知其所以然的知识群体批评并指导着只是知其然的艺术家们,艺术批评家的工作价值大大超过了艺术家的工作价值。从古典时代演变而来的对于理论知识的尊崇一直蔓延至今,导致我们对于所谓的普遍知识与真理产生了一些盲目地崇拜,这种崇拜又反过来强化我们对于普遍知识与真理的认同。于是乎,理论指导实践,批评指正实践的论调便甚嚣尘上了。

二、重估一切价值

这种对于艺术批评的看法在历史上持续了相当长的时期,一直到20世纪艺术批评领域才真正出现了巨大的变革。这一变革的肇始者可能要归功于尼采,踩着19世纪的尾巴,尼采发出了时代的最强声音——“重估一切价值”。尼采发动的这一哲学革命,从根本上动摇了西方持续两千多年的本质主义,那些原先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永恒真理或本质在此都受到了怀疑。原先根据各种各样的理论抑或是教条作为我们的规范准则都已坍塌,都不再是我们理应遵守的价值典范,用马克思的话说,“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回到艺术创作本身对于现实的推动力开始为人们所推崇。正如柏拉图所指的那样,艺术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它除了可以模仿现实,同时也能在艺术世界中改造现实。我们知道,现实往往有着巨大的惯性和沉重的引力,我们想要从现实中逸出并改造这一现实是无比艰难的,当我们对于现实感到无力时,艺术往往成了我们着手改造现实的突破口。艺术家可以在他们自己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去打破各式各样旧的价值观念,转而探讨各种新价值的可行性。正是在这样的思潮下诞生出了各种先锋派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在艺术观念狂飙突进的同时,艺术批评领域也展开了一场自我革命。

三、多元融合,交叉并举

克里斯蒂娃和巴特等理论批评家首先提出了文本概念,艺术作品不再被視为封闭的作品,对文本的解读也不再有什么标准答案,而是可以有多种不同视角的解读。艺术批评不再仅仅是依托于艺术作品的衍生品,而是可以成为与艺术作品有着同等地位的文本。文本中存在着许多空白之处需要接受者或是艺术批评家去填补,丰富艺术作品的深意。尽管在艺术批评界,最为激进的知识分子们展开了激烈的自我革命,但是很多积重难返的批评观念仍然在批评界大行其道,我们见到的事实是,绝大部分的艺术批评家,似乎开始充担起审查员的角色,他们将一套套陈旧的艺术理论扣在层出不穷的新兴艺术实践上,而且逐渐成了评判艺术作品的唯一艺术水准,对艺术作品中展露出的一些新价值理念大加挞伐,艺术批评家自我认同的形象成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理论中知其所以然的哲人。

在这样的批评体制中,艺术批评往往就成了一种阻碍新生力量发展的压抑性力量,艺术批评家就成了既有价值观念的捍卫者和守门人,若是这样的艺术批评理念占主导,那么艺术批评就会逐渐沦为一潭死水。依据这一分析,笔者认为我们的艺术批评观念也必须保持开放,我们得时刻准备好,不同的思想观念以及价值体系的狂风鄹雨般袭击,我们应该保有应对新思想新观念的敏锐嗅觉,更多地去思考其可行性,而非轻率地评判其对或错、好与坏。我们的艺术批评不应当是一种评判的力量,而应该成为一种类似于艺术创作般的存在,与艺术作品一道,组成一个个由不同形式与媒介组成的文本群,共同推动艺术世界的发展与生成,向着“存在整体”而敞开。

作者简介:张宇珊,女,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欣赏艺术创作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浅析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马路奇遇记
侧重欣赏实效,着眼音乐创造
平面视觉语言中的艺术创作和形式表达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德媒:中印尚难以做到彼此“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