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鼓鸣盛世》看潮州大锣鼓的传承和创新

2019-09-28 07:22陈旭东
艺术大观 2019年13期
关键词:传承创新

陈旭东

摘要:潮州大锣鼓作为潮州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扎根于潮汕地区并广泛流传于东南亚及欧美等海内外潮人聚居地的优秀民间音乐。要让潮州大锣鼓保持长久不衰的生命力,就要在传承好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精华和创新表现形式,才能让这朵潮汕民间音乐艺术之花开得更灿烂。从《鼓鸣盛世》成功亮相央视元宵晚会,我们可以得到潮州大锣鼓在传承和创新方面的经验和启发。

关键词:潮州大锣鼓;鼓鸣盛世;传承;创新

2006年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上,汕头市“潮汕大锣鼓艺术团”的55名演员身着喜气盛装,意气昂扬,在近一分钟的潮汕大锣鼓《鼓鸣盛世》节目中,以威武英姿、豪迈气势和雄浑鼓点,打击出欢快热烈的盛世节拍,也让潮汕大锣鼓独具魅力的风采神韵,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潮州大锣鼓是以大鼓为指挥、以唢呐为领奏、锣鼓乐段与丝竹乐段完美结合的大型合奏形式。唐初,大批潮人先祖从中原进入岭南,把当时流行于中原的一种用于庙堂祭祀活动的鼓吹乐带到潮汕地区。这种以打击乐为主的鼓吹乐在发展中逐步吸收当地民间音乐元素,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潮州大锣鼓。明嘉靖丙寅年(1566年)的潮剧《荔镜记》古本中,就已经有描写潮州元宵文艺游行的“鼓乐吹唱”“满街锣鼓闹喧天”的文字。现代的潮州大锣鼓主要有二种演奏形式:第一种是用于节日喜庆民俗活动中的“长行套”;第二种是脱胎于戏曲锣鼓音乐,以历史或戏曲故事为题材的成套曲目“牌子套”。近年来,为了提高潮州大锣鼓的舞台表现力,更是在司鼓形式、音乐旋律和乐队结构、表演方式等方面都有了改革和创新,《鼓鸣盛世》亮相央视元宵晚会,可以说就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尝试。笔者有幸参与了这个节目的创作并担任其乐队主司鼓,下面就以此分析其中的传承和创新的经验体会。

一、采用 “清锣鼓乐队”演奏形式

作为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艺术,潮州大锣鼓有其独特的魅力,但也有其自身适应性的局限。如参加盛大的舞台演出,因表演时长的限制,无法以“长行套”和“牌子套”等传统曲式结构按部就班地演奏。所以为了适应央视舞台的演出要求,才有了《鼓鸣盛世》这个节目的创作。

我国的传统锣鼓乐,有丝竹锣鼓乐队和清锣鼓乐队两大类型。传统潮州大锣鼓就属于丝竹锣鼓乐队,以吹奏乐器与打击乐器相结合为主,加入弹拨乐器和拉弦乐器。在“长行套”“牌子套”的演奏形式中,锣鼓乐与丝竹乐相互配合交相辉映,一起完成乐曲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内涵。而清锣鼓乐队的乐器组合主要由鼓、锣和钹等打击乐器组成,以鼓为乐队指挥,具有乐队人数规模配置灵活、鼓锣钹等乐器组合形式多样、演奏上音响色彩丰富和节奏性强等特点。

為了在短短一分钟内的曲目中,充分展示出潮州大锣鼓的艺术精华,经过综合考虑,我们在创作中对传统潮州大锣鼓的乐队形式进行大胆的取舍和创新,采用了纯打击乐的“清锣鼓乐队”表演形式。

首先,在乐曲的演奏形式方面,借鉴了清锣鼓乐队的演奏方式,乐曲旋律上,以《大锣火炮》《相思锣鼓》《水鬼母》《武场锣鼓》等经典锣鼓诗为基础编创成独立乐曲。其次,在乐器组成上采用鼓、锣、钹、钦仔锣等潮州大锣鼓传统打击乐器,由1个低音鼓和2个高音鼓作主鼓(由主司鼓一人演奏),2个中音鼓和2个高音鼓作为副鼓(由四个副司鼓各打一个),再加上25面锣和23副钹2个钦仔锣。这样的乐器配置让鼓声变得更加雄壮饱满、和声色彩更加丰富,加上粗犷的锣声和清亮的钹声,整个乐队形成了三种不同的音响力度和音响色彩特征,在旋律及节奏的交织、碰撞和对比中产生出丰富绚烂的节奏音响和音色变化层次,并且这些乐器具有声音高亢、发音短促等共同特点,又让乐曲的节奏显得特别整齐明快。

二、强化鼓的中心地位

在中国传统锣鼓乐中,鼓有着特殊的地位,唐玄宗曾赞誉鼓是“八音之领袖”。不管是在清锣鼓乐队中还是丝竹锣鼓乐队中,鼓都被赋予了乐队中心与指挥的重要职能。在演奏中,鼓师通过鼓点以及力度、动作的变换,引导调度乐队成员的旋律、速度、力度、感情表达,从而实现这个乐曲结构的“起承转合”推进过程,也让丝竹乐段和打击乐段达到统一、协调。

在潮州大锣鼓演奏中,鼓师在司鼓技法上更是具有开阖潇洒、威武有力的独特审美风格,历来广受赞誉。如何通过创新让这一审美特征更加凸现出来呢?我们在《鼓鸣盛世》中就通过安排3个主鼓、4个副鼓一共7个鼓来强化鼓的地位形象——其中主司鼓的演奏者作为整个乐队的中心和指挥,牢牢把握着乐队的指挥权,无论是鼓点还是手势都能恰到好处地调动着每一个音符。在旋律的处理上,着重突出了强弱对比效果,比如在“三关头大锣火炮”一段,传统打法是:“主 壮乔 壮 主 壮乔 壮 主 壮乔 壮乔 晴乔 壮”,但这种打法不温不火;我们把旋律变成“主 充查 充 0 壮乔 壮 0 壮乔 壮乔  晴乔 壮”——用钦仔锣、钹代替第一乐句中的锣来演奏,这样通过强弱对比使其在听觉上更具冲击力;而在这个乐段中的休止符,主司鼓用手势指挥演奏,其他四位副司鼓也配合主司鼓做相同的指挥动作,这样使旋律更工整利落,主司鼓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形式上也更有观赏性。再如在“水鬼母”这一乐段,也把原本“壮冬 壮冬 壮仄 仄 壮乔  0乔 壮  壮乔  壮乔  晴乔 壮 0  充冬 查冬 充查 查 查充  0查 充 查充  查充  0查 充”改成“冬冬 冬冬 冬珍 珍 隆告  0隆 告 冬冬  冬告  0隆 告 0 壮冬  壮冬 壮仄 仄 壮乔  0乔 壮  壮乔 壮乔  晴乔 壮”——删去钦仔锣、钹演奏的第二句,在乐段前面加上节奏结构相同的纯鼓乐段,把鼓心、鼓边、鼓沿这些不同部位的多种音色、节奏充分展现出来;这样的处理,使鼓声的强弱对比更强烈、整体音色更具色彩及冲击力。还有乐曲的结尾,则是做了修改的传统《武场锣鼓》旋律:把结束句“主 壮壮 冬壮 ”改为“壮壮 壮 嘿”,以全体演奏员的一个“嘿”齐声呐喊,结束整个乐曲,留给观众一个震撼人心的余韵。

经过修改创作的《鼓鸣盛世》节目,在整个演奏过程中,司鼓利用“挑、拨、刮、扬”各种表演动作指挥整个乐队,这样既突出了司鼓的乐队中心地位,也充分展现了潮州大锣鼓司鼓技法上的独特审美风格。

三、融入舞蹈表演动作

传统的潮州大锣鼓演奏形式中,“牌子套”是坐定演奏,通常在广场或舞台上表演;而“长行套”是行进中演奏,主要用于文艺游行和游神赛会等民俗活动。无论以 “牌子套”或是“长行套”形式演奏,传统潮州大锣鼓只要求各种乐器声音的整齐和音色效果,而对于演奏员的动作则比较随意。而作为舞台上独立表演的节目,这样的演奏形式显然缺乏观赏性,因此我们在表演动作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鼓鸣盛世》节目,整个乐队我们共选用了55位演奏员——清一色的俊男靓女。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让演奏员们的动作更有观赏性。为此,在音乐创作定稿之后,我们先请了舞蹈老师按照音乐情绪为演奏员们设计了具有舞蹈表演性质的演奏动作,然后排练时由导演和舞蹈老师一起进行队列设计和动作排练。乐队队形分为5排,第1、2排为演奏钹和钦仔锣的女生,第3排是大鼓(在中间),第4、5排是演奏锣的男生。这样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的队形,加上演员艳丽得体的服装,整个阵容就显得极具观赏性。在主司鼓的指挥下,演奏者以各种充满视觉冲击力的舞蹈动作演奏着手中的乐器:鼓手那充满阳刚之气的“单摆槌”“ 双摆槌”“拨剑”“盘手”等动作显得英气勃发,打钹女孩那翩如惊鸿的舒展动作在柔美中更显著英姿飒爽,而打锣男孩那惊险刺激的摆锣、抛锣动作则牢牢吸引了全场观众的眼球……演奏员们不仅动作规范整齐,而且富有舞蹈的韵律,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美的享受。另外,在演奏到关键乐段时,演员随着节奏大声呐喊,也增强了整个乐队表演的气势和感染力。

四、结语

《鼓鸣盛世》节目在央视演出后,得到各地专家及全国观众的高度肯定。而在后来的实践演出中,我们还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创新,比如增加打鼓的人数、改变乐器的上场种类和锣钹数量的比例、加长演奏的时间、变化队形和动作等等。但不管怎樣变化,还是“万变不离其宗”——仍然是传统的音乐旋律和传统的器乐组合,只是在整体演出效果上更显得“与时俱进”。由此可见,在艺术创作中,传承与创新,其实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传承是创新的根基所在,创新是为了更好地传承。

潮州大锣鼓,这朵扎根于潮汕乡土的民间音乐之花,从诞生开始,就伴随着潮汕人民的生活和审美不断传承和发展,成为潮汕人民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文化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作为非遗保护项目的潮州大锣鼓更是获得了难得的繁荣发展机会。但是,要让潮州大锣鼓保持长久不衰的生命力,就一定要在传承好优秀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才能让这朵民间音乐艺术之花开得更灿烂。

参考文献:

[1]李真贵.中国锣鼓乐特性探微[J].音乐研究,1996(04):87-96.

[2]刘涧泉.粤东潮州大锣鼓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6(02):60-64.

[3]张璐莎.潮州大锣鼓的创新探究[J].当代音乐,2018,621(12):73-74.

猜你喜欢
传承创新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