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的积木玩具设计

2019-09-30 06:50黄楚怡程旭锋张展硕章删伟
竹子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原图积木美育

黄楚怡,程旭锋,张展硕,章删伟

(1.北京林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北京100083;2.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 舰船作战实用性研究中心,北京100081;3.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金华322000)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团结进步的基石,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传统文化教育应从小抓起。而玩具作为儿童开发智力和寓教于乐的学习文化的有效形式和手段,担负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责任。如何将“积木”玩具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让儿童在娱乐中了解传统文化,进而探索新的传统文化教育形式,这是我们研究的目的。

1 积木玩具市场现状分析与问题梳理

积木玩具是指以单元模块为基础,通过多个模块堆叠而成的玩具类别,大致分为堆积式、组装式、拼插式以及能动式[1]。因结合的主题和功能性不同,所以市面上呈现的积木玩具种类繁多。根据2019年国内玩具业主流媒体的相关市场报告进行分析,整理得出国内外市场热销积木玩具产品的特点,见表1。

表1 2019年国内外热销玩具产品分析(图片源自电商平台)Tab.1 Hot toy products at home and abroad in 2019

根据国内外市场调研分析得出,目前国内玩具产品存在的问题如下:(1)缺乏传统文化特征:积木玩具主题单一,主要以电影动漫IP设计衍生品为主;(2)缺乏艺术性:积木玩具的拼搭方式和造型样式不够丰富;缺乏创新思路;(3)传统文化与积木结合的创新方法匮乏,缺少有效地开发手段。

国内玩具厂商欲从生产转型为创造,必将寻求新的突围方法,走上文化与设计创新相结合的道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和价值非同小可,将传统文化融入积木玩具中,不仅可以增加产品附加值,还可以让儿童在娱乐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是传统文化教育和美育教育的新形式。

2 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的积木玩具设计开发

2.1 开发思路

产品的功能是产品的核心,玩具亦是如此。通过对表1和近几年相关市场报告进行分析,传统文化主题与积木玩具相结合的难点在于玩具的功能性较弱,以解决此问题作为设计的目标,主要包含以下2个方面:

图1 国内外玩具车产品外观对比(图片源自电商平台)Fig.1 Comparison of the appearance of toy cars at home and abroad

第一,文化教育的功能。积木玩具属于益智类玩具的类别,主要启发儿童对各种事物的颜色、造型、质感以及空间想象等方面的认识能力。将积木玩具与传统文化结合,让儿童可在娱乐的同时了解传统纹样、传统色彩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以此达到寓教于乐的作用,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2]。如表1中的日本著名手办大厂Megahouse研发的动物版食物立体拼图玩具,可以让儿童通过解剖和牛、金枪鱼、越前蟹等小动物,认识它们身体的各个部位,在享受拼搭玩具带来喜悦的同时,也是在输出日本的传统料理文化,提高了玩具寓教于乐的高效性。

第二,美育教育的功能。随着生活物质水平的逐渐提高,美育愈来愈受到家长和社会的重视和关注。美育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3]。如图1所示,儿童的美育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个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过程,最终形成儿童对美和艺术的爱好。玩具作为儿童成长的玩伴,更应注重对儿童潜在的影响。

2.2 开发流程

基于前期市场调研结果,再结合上述指出的积木玩具设计思路,进行设计研发工作:主题上选择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功能性上文化教育与美育教育并行。如图2所示,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的积木玩具设计的整体工作流程[4]。

图2 基于传统文化的拼搭类玩具设计流程Fig.2 Design process of building toys based on traditional culture

2.2.1 确定传统文化主题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风俗习惯、制度、思想、艺术等多元素的结合体。适合学龄前儿童去学习和了解的内容较多,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从主题来源出发,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较为抽象的文学艺术与风俗,包括传统文学(诗书词曲、民间故事、传说、语言)、传统节日(风俗习惯);二是较为具象的艺术品,包括民间艺术(书法、国画、陶艺、篆刻)等。从主题形式角度出发,主要包括人、物、景3类:人包括各种故事和场景中的人物形象;物包括花鸟动物、工具器具、建筑装饰等;景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就场景积木玩具而言,具有造型多元化且系统性的特点,能与之结合的文化对象也应具备相应的特点。例如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画中包括较多具象的建筑、人物、风景等多元素,亦可根据原型进行提炼和优化,演变成玩具的模块。此外,如选用的对象外观较为抽象复杂,例如《十二生肖》《八仙过海》等神话故事,在设计中应结合设计师的职业素养,对形象进行概括-提炼-简化等设计步骤,简化形象造型,便于后续模块的制作。

本次设计实践选取的传统文化主题来源为具象的艺术品:中国清代挽袖艺术。与场景积木玩具结合,侧重于利用玩具拼搭的方式传递中国传统的女红刺绣文化以及别具一格的纹样艺术,让儿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追求。清代挽袖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绣品,长约2尺,宽约4寸,相向成对,是清代女装袖口的装饰图案,具有可独立欣赏的艺术价值。挽袖的图案纹样主要呈现为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梅兰竹菊、渔樵耕读等题材,具备内容丰富、造型多变的特点[5]。

2.2.2 提取特征性文化元素 结合积木玩具的特性,本次设计实践选择的挽袖作品为《月白缎地衣线绣舟船风景挽袖》(如图3所示),这对挽袖的图案样式丰富,呈对称式分布;上端有舟船数艘,小船上有人挥旗联络;下端有城垣、门楼、小桥流水。通篇造型丰富,生动优美,可观可玩。将其作为选择对象,一方面能更好地展现明清的城市风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可提取的基础纹样数量较多,可增强玩具的趣味性。在选择文化对象时,应将是否有效传播传统文化视为首要标准,故应满足内容丰富、主题明确、纹样易提取这3点要求。

采用层次分析法,运用层次结构图进行主题元素的分析和提取,将造型和色彩作为最主要的特征元素,如图4所示,构建特征元素提取的流程图。此步骤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研究:图形提炼及简化、色彩提取及创新、文化内涵解读[6]。

图3 《月白缎地衣线绣舟船风景挽袖》清Fig.3 Moon white satin lichen thread embroidery boat scenery sleeves

图4 传统文化特征元素提取流程图Fig.4 Extra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features

(1)造型提炼及简化。考虑到学龄前儿童的特性和后期生产加工等多方面原因,单个模块造型需具备易识别、易抓握、易拼搭的要求,故细节繁琐且面积较小的图形可暂不考虑。可将原图的内容进行区域划分并做可利用性分析。如图5所示,整个挽袖原图分置为A-H共8个区域,进行对比分析,取简去繁。这一步需要设计师对原图进行深入地了解,依托设计素养,归纳出适合后期优化处理的造型。

图5 区域划分和图案可用性分析Fig.5 Zoning and pattern availability analysis

在提取特征性图形时,设计师可以从扁平化的角度出发:先将原图导入Adobe Photoshop软件中利用魔棒工具和钢笔工具进行去背景处理,为降低色彩对轮廓提取时的干扰,再进行去色处理;通过滤镜工具中的查找边缘得到图形边缘轮廓线;再导入Adobe Illustrator软件中,利用直线或曲线概括性地描摹外部轮廓,忽视透视效果和繁琐的装饰性纹样,将图形概括为简易的几何形状;最终得到扁平化的轮廓图案(见表2)。用几何形状去概括原图造型,利于儿童对图形、体块的认知。

表2 造型提炼过程Tab.2 Shape refining process

在特征图形转换为积木模块时,还应考虑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特征。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心理结构的划分,0~7岁的学龄前儿童处于认知发展阶段中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思维阶段,主要通过抓握、抚摸等肢体动作了解世界,故玩具的各个模块应将安全性放在首位[7]。安全性主要包括玩具的材质、结构和尺寸3个方面。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国家玩具安全标准GB 6675.2-2014[8],避免出现儿童哽塞、吸入窒息以及皮外伤等危险。如图6所示,展示了图形应用的示例和禁例,美育教育的同时更应注重安全性。

(2)色彩提取及创新。色彩是儿童玩具的重要视觉元素,为儿童的感知系统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色彩也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环节。韦思哲认为学龄前儿童处于学习理解色彩的阶段,对于绚丽明亮的颜色更加喜爱。若原图颜色数量较多,可根据造型进行归纳整理,控制近似色数量,近似度较高的可整合。在原图上拾色后,做细微的明暗度调整,即可作为玩具的色彩来源。若原图颜色数量较少且不满足儿童视觉感知特性时,可更改色彩倾向,见表3。颜色的数量是影响玩具难度的因素之一,可利用颜色暗示模块位置,建立唯一性的对接方式,即可适当降低玩具的拼搭难度。

图6 特征元素在原型创新阶段的示例和禁例Fig.6 Examples and prohibitions of the characteristic elements in the prototype innovation stage

表3 色彩的提取与创新Tab.3 Color extraction and innovation

(3)解读文化内涵。此处的文化内涵包括工艺和文化2个方面,旨在对儿童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工艺上主要体现清代刺绣工艺,纹样赋色以及构图。文化内涵上可根据画面中的内容去解读原画作者的创作意图。在拼搭积木玩具的同时,感受和理解传统纹样的寓意,才能达到寓教于乐的作用,见表4。

表4 解读文化内涵Tab.4 Understanding cultural connotation

2.3 设计应用

2.3.1 玩具组合设计 根据学龄前儿童的认知发育阶段,可分为0~2岁和2~7岁。0~2岁的儿童还不具备独立的思维能力,在无具体参照物和引导的情况下,很难自我完成多个单元体的立体组合拼搭。就本设计而言,如图7所示,可增设背景板,利用形状和色块提供拼搭信号,在这个过程中可锻炼儿童对图形的认识、颜色的区分以及记忆能力。对2~7岁的儿童而言,已具有符号性和逻辑性的思维,能把一个物体想象成为多种不同的事物,并将多者联系起来。通过玩具作为中介,来达到儿童与父母、老师、伙伴之间的互动,在互动中完成整个场景造型的立体拼搭。如图7所示,参与者可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演绎故事情节,借用玩具模块搭建儿童的剧场。这个过程可训练儿童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也能促进儿童的情感发展[9]。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的特点,每个模块间拼搭的方式也可多样化。0~2岁儿童的身体控制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还未发育完全,采用磁吸或大颗粒的穿插物件来连接模块,可降低使用难度;2~6岁的儿童可结合使用磁吸和形状穿插的结构方式,增加趣味性的同时具有一定的辅助效果,可提高儿童的满足感建立自信心[10]。

图7 背景板与场景性Fig.7 Background board and scene

2.3.2 材料的选择 儿童玩具除了自身的教育功能以外,还应注重玩具的选材用料。纵览国内外玩具市场,大多使用塑料、木头等常规性材料,突破性较少。本款玩具设计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和手段,故选材用料上也应考虑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是世界竹类植物资源第一大国,竹子栽培利用历史悠久,竹产品产量和出口额均居世界第一,素有“竹子王国”美誉[11]。将传统文化背景的玩具与竹材料结合,既能推动竹产业的转型升级,也能由内而外地提升玩具产品的文化气质[12]。

2.3.3 方案呈现

设计主题:中国传统文化;提炼元素:清代挽绣作品中的图案及纹样;设计方法:使用作品中的图案为原型,经过去背景色、描边、勾勒、简化等步骤得到简化的造型轮廓;色彩提炼:拾取原图色彩,根据目标用户对颜色的认知特性,从色彩数量、明暗度等方面进行调整;造型尺寸:按照国家玩具安全标准,设计为大颗粒积木;材料与涂料:从环保角度出发,选择竹为原材料,利用现代切割工艺制成最终的模块;从保证儿童身体健康出发,选择的表面涂料为水性环保漆,达到无毒无害的作用;设计理念:将传统文化与积木玩具相结合,达到寓教于乐和美育教育的功能性,展示传统文化教育方式的新思路。最终方案呈现,如图8。

图8 效果图Fig.8 Effect map

3 结语

顺应传承传统文化的时代浪潮,针对学龄前儿童的需求提出了将传统文化与积木玩具结合的设计思路,并结合运用现代设计技术进行创新设计。所得方案经过20名目标用户的使用评价,符合学龄前儿童的认知需求和审美需求,达到了美育教育与文化教育并行的教育方式。在下一步工作中,将对学龄前儿童的行为、心理、认知等方面的特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并发掘更多可结合的传统文化载体,尽可能达到玩具产品的系统化,推进传统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原图积木美育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这块积木能给我吗
星钻积木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完形:打乱的拼图
找一找
美育教师
有趣的积木
跨越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