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般的“摇篮”——肖邦《降D大调摇篮曲》分析

2019-10-07 12:28陈景昕
艺海 2019年7期
关键词:肖邦诗意探究

陈景昕

〔摘 要〕肖邦是19世纪的浪漫派钢琴家、作曲家。肖邦的一生创作了众多的优秀作品,其中《摇篮曲》是大家最熟悉的作品。该曲整体结构简洁、篇幅精炼,流传数百年而经久不衰,脍炙人口。本文对肖邦《降D大调摇篮曲》进行分析,对其音乐内涵、表达手法和细节变化进行探究。

〔关键词〕诗意;肖邦;《降D大调摇篮曲》;探究

肖邦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27首的练习曲,大多数的作品都在19世纪30年代。在练习曲的创作中,肖邦的作品是伟大的杰作,更是精华中的精华,是对传统的表达形式的改革。他在练习曲的技术上进行创新,对以往的发展局面打破,给枯燥乏味的音乐赋予新的活力与色彩,体现出独特性、创造性、技术性和艺术性。他将把外在美与内在美进行充分结合,展现出音乐的独特魅力。肖邦对练习曲的技术手法进行创新,让更多的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更好地理解了音乐。

一、肖邦的成长与背景

肖邦于1810年3月1日,出生在华沙西边的村庄中,其父母的祖籍都在法国。但是,肖邦遗传了母亲的波兰血统,喜爱音乐,乐于对音乐进行钻研,最终成为19世纪名声远扬的浪漫派钢琴家、作曲家。肖邦的爱情之路比较坎坷,曾与3名女子有不同的情感经历,但是每段感情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伤痛。正是如此,导致肖邦的性格比较感性,在对作品进行创造的过程中,常展现出悲伤的意境。

肖邦的一生,也许是受到斯拉夫民族血统的影响,性格多重、复杂、细腻、浪漫,具有诗人般气质,因此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与此同时,肖邦还具有爱国精神。在祖国发展时,肖邦的宽大胸怀、英雄气概等都展现在词曲中。而当国家受到入侵时,他又在爱国浪潮受到感染,并最终将爱国之情表达于音乐之中。

二、肖邦与《降D大调摇篮曲》作品分析

肖邦在对作品进行创作时,充分地展现出诗人的气质。《摇篮曲》是典型的装饰性变奏,肖邦对整体的旋律进行细致的加工处理,展现出写法的多样变化,不仅整体结构简单明了,而且主次分明。在《摇篮曲》作品中,一共有70个小节,4小节是主题,2小节是引子,8小节是尾声,14个是变奏。下面对每个小节进行分析。

在1-2小节中,引子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整个作品中进行贯穿,也体现出作品的表达形式,为全曲的基调、D大调的调性等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3-6小节中,借助在摇篮式伴奏的作用,用右手对曲调进行弹奏,而旋律的走向从更是迂回曲折,增强作品的摇曳感。在小节要结束时,把旋律停留在和弦上,以此对小节进行结束,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变奏做好铺垫。

在7-10小节中,以变奏1为基础,增加中声部,中声部的织体与旋律声部达成一致,在听觉上营造不同的效果,在音响上进行依次地加厚。

在11一14小节中,变奏1又称为变奏2的基础,采用复调的手法,重点对中声部进行拓展,在音型上产生了不同的区别,丰富了作品的层次感。

在15-18小节中,织体在变奏3下,主要用右手进行,在旋律上产生隐藏的效果,在下方是双音,在上方是持续音,整体的演奏速度加快,但是却伴随着四个假声,使整体更为生动。

在19-22小节中,变奏4已经没有明显的旋律线。那么就需要在第19-20小节中,快速地在十六分的音符中,找出骨干音旋律,虽然在21-22小节中感受的强度不够,可以与主题产生联系,在四小节中的旋律演奏就像一缕微风吹过。

在23-26小节中,产生了变奏5,而与变奏4非常相似,没有明确的旋律走向,区别是用双音表示,加重了音响的厚度,使微风夹杂着树叶的声音。

在27-30小节中,从小字E到小字F产生了变奏6,整体不断音色变得清晰有透明,需要在右手的音型中弹奏三连音,但是缺少三个拍。第一拍,由双音与和弦产生,以两两的形式进行分组,在每组的弹奏中,都会出现三连音,相距控制在4或6度,而第二个三连音,相距控制在10,11或12度。根据实际的距离情况,对音色进行调整,使其能够相互地配合。在音色上产生了跳跃感。

在31-34小节中,在小字四组进行快速降D音,在两小节之后,整体向上迁回,又再次地体现出主题的旋律。与此同时,需要与变奏6进行对比,整体的音响更丰富,情绪上也进行升华,为作品中的高潮部分做好充足的准备。

在35-38小节中,出现第一个高潮,变奏8。需要先在35-36小节中进行处理,在织体上进行柱式和弦,加强音响的厚度,然后在句子上进行迁回,向出现不间断的小浪潮,当进入到37小节时,一切又恢复到平静的状态。

在36-38小节中,需要对变奏8、9进行过渡,先在织体上进行处理,采用平均十六分音符,在旋律线上丢隐藏音头。让把变奏8的走向进行向上处理,使整曲逐渐地走向高潮,走向变化的同时为变奏9做好准备。最后,在力度上进行控制与保持。在变奏8中可以充分地体现出肖邦思想上的犹豫不决。

在39-42小节中,产生第二次的高潮,也就是全曲的高潮。重点是在织体上进行三连音的处理,在速度上进行提升,带动整体的情绪,一方面,增加了演奏者的难度,另一方面,提高整体的音域高度,也产生了玲珑剔透的效果。

在43-46小节中,产生了变奏10,在整曲中的作用不大,主要就是承上启下。肖邦对训练进行音型化的处理。对43小节的处理,就像是泉水由上到下流出,像珍珠一样一顆一颗散落。对44小节的处理,更像问号一样,直接引出45-46小节下行的旋律,急促剪短,对使用的手法与高潮手法是一样的,区别不是没有旋律线,而是音型的进行。随着旋律的变法,可以感受到肖邦当时抑郁的心情,对于之前的高潮情绪也被淹没。

在47-50小节中,发生了变奏11,也是对整体的主题进行平静处理,织体更加简单,旋律也逐渐地朴素。

在51-54小节中,产生了变奏12,主要是以变奏11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化上的发展,使织体进行三连音的进行,降低力度,也说明肖邦当时的心情不同程度地变化着。

在55-58小节中,主要是对变奏13、变奏1l的变化,以变奏11为基础,在织体上体现出变奏11主体特征,但是却加强了力度,这时的情绪再次发生了起伏。

在59-62小节中,主要是对变奏13的手法与旋律进行延续处理,使整个句子的走向,再次由上至下,但是力度上却在逐渐地减弱,一直发展到作品的尾声,在低音声部进行两次的重点强调,为曲目收尾进行铺垫处理。而肖邦此时的心境,已经恢复到了平静的状态。

最后是对63-70小节的处理,在尾声中进行旋律的变化。同时在68小节中,对其进行休止处理,主要是想给听众留有一定的空间,在融入自身的情感的同时,还能对曲目进行无限回味。

结?语

肖邦在《降D大调摇篮曲》中寄予了丰富的情感与思想,对主题进行华丽优雅演绎,对旋律进行变奏处理,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又营造出诗作般的意境与韵味。

参考文献:

[1]葛姝亚.肖邦多种体裁钢琴曲的创作分析[J].艺术评鉴,2019(03):5-6.

[2]张海振.舒伯特《摇篮曲》的催眠作用[J].北方音乐,2018,38(21):67+70.

[3]李星寰.音乐胎教的“晚安曲”:舒伯特《摇篮曲》[J].戏剧之家,2018(26):73.

[4]张葵葵.钢琴实用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浅析[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3(12):128-129.

猜你喜欢
肖邦诗意探究
“钢琴诗人”肖邦
诗意地栖居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冬日浪漫
肖邦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被耽搁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