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疗效分析

2019-10-08 08:04李明
糖尿病新世界 2019年14期
关键词:疗效观察氨氯地平缬沙坦

李明

[摘要] 目的 观察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采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的效果,并探讨药物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2016年4月—2017年8月收治的86例高血压伴糖尿病,随机分为I、II组,每组43例。I组给予缬沙坦治疗,II组,在I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氨氯地平,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治疗3个月后,对比疗效。 结果II组治疗优良率为95.35%,较高与I组76.74%(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与血糖[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胰岛素(RI)水平均有降低,II组以上两项指标更低于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经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用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临床治疗,能更明显降血压及血糖,优化临床疗效,且过程相对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关键词] 高血压;糖尿病;缬沙坦;氨氯地平;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 R544.1;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9)07(b)-0040-02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征的一类常见慢性病。发病原因较为复杂,遗传、不良生活习惯、肥胖症等均可诱发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发展。糖尿病是以血糖水平上升为典型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有研究发现[1],糖尿病是高血压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约有30.0%的糖尿病患者并发高血压,患者长时间血压水平居高不下使肾脏血管受损风险明显增加,进而诱发高尿酸血症,对胰岛素细胞功能造成损伤,促进糖尿病患者病情恶化进程。加强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水平的控制,对优化患者生存质量有深远的意义。针对高血压并糖尿病,临床以药物治疗为主,该次选择86例2016年4月—2017年8月收治患者,主要观察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用于治疗该病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86例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有患者收治时间均为2016年4月—2017年8月,均符合高血压、糖尿病临床相关诊断标准,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参与研究;排除心脑血管疾病、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恶性肿瘤、精神类疾病及对研究中所用药物过敏者等。分为(I组、II组)两组,I组(n=43)男女构成比为27:16;年龄52~76(54.09±5.30)岁;病程1~14(8.36±1.23)年;FBG水平为13~24 mmol/L。II组(n=43)男女构成比为25:18;年龄51~78(54.41±5.27)岁;病程2~15(8.36±1.23)年;FBG水平为12~25 mmol/L。I、II两组患者以上资料经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I组  给予控制饮食、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压药等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联合缬沙坦,80 mg/次,1次/d。

1.2.2  II组  在I组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氨氯地平,5 mg/次,1次/d,口服。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定期监测血糖与血压水平,结合监测结果适时调整用药治疗方案。

1.3  观察指标

①疗效判断:①优:治疗后,血压降至正常区间或降低幅度≥20 mmHg,血尿酸水平降低>20%;②良:血压下降幅度为10~20 mmHg,血尿酸水平降低10%~20%;③尚可:治疗后血压水平有所降低,降低幅度为5~9 mmHg,血尿酸水平降低为5%~10%;④差:不符合以上两项评价标准,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变化不显著。优良率=(优人数+良人数)/总数×100.00%。

②分别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糖及胰岛素水平。

③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该实验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經3个月连续用药治疗后,II组疗效符合优、良评价标准的患者数分别为34例、7例,I组为20例、13例。II组临床疗效优于I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血糖、血压及胰岛素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SBP、DBP、FBG、HbA1c、RI水平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治疗3个月后,以上水平均有降低,且II组SBP、DBP、FBG、HbA1c、RI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与同期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用药治疗期间,均有个别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以头痛、胃肠道不适、眩晕等为主。II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0%(4/43),I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95%(6/43)。经统计学软件分析,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为临床上一类较为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高血压是诱发糖尿病患者出现心血管及微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若高血压、糖尿病两种疾病同时发生,将会明显增加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的风险,增加了心肌梗塞和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还可能诱发肾功能损伤与眼部病变。最近几年中,伴随老龄化社会进程的推进、人们饮食与作息方式的显著调整,以致高血压与糖尿病的患病率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2]。

猜你喜欢
疗效观察氨氯地平缬沙坦
缬沙坦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应用效果分析
非杓性高血压宜选用左旋氨氯地平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髋关节滑膜炎疗效观察
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
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并发心力衰竭的效果观察
缬沙坦联合葛根素在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作用
探讨氨氯地平应用于高血压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缬沙坦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黄芪片联合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24例
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