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访惠聚”活动中群众路线的实践探索

2019-10-08 07:33李飞虎朱紫君
克拉玛依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访惠聚社区文化群众路线

李飞虎 朱紫君

摘 要: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三个方面内容之一。新时代,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新疆的“访惠聚”工作探索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新的实践形式。文章基于对新疆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W社区的考察,从群众路线层面总结了当前“访惠聚”活动中取得的一些经验、成效以及存在的不足,并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些建议:用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育群眾和发动群众、用社区文化引领群众、完善体制机制等。

关键词: 群众路线;访惠聚;思想政治教育;社区文化

一、“访惠聚”是新时代新疆践行群众路线的新形式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三个方面内容之一,是我党在革命和建设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运用在中国具体实际中的重要方法,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具体表现。我们党在领导中国人民的长期斗争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提出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的群众路线。

20世纪60-70年代,“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为“群众路线”的贯彻和落实起到了引领作用,也为现当代社会的发展锻炼出一批思想前卫、知群众疾苦、思百姓安危的领导干部,比如习近平同志。2012年习近平同志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当即提出在全国上下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在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党员干部的作风锤炼、对党的执政理念、党的宗旨的深化和发展。新疆立足区情,提出了“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以下简称“访惠聚”)的活动举措,这既是对中央精神的贯彻落实,也是结合新疆社会环境和历史时期制定的实事求是的方针。一些“访惠聚”工作队以强化阵地建设为抓手,开办了“社区夜校”“社区法律援助中心”“社区党建长廊”“社区微党课”等,强化对居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些“访惠聚”工作队在强抓党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着手加强社区队伍建设,通过“帮着干、带着干、领着干、教着干、促着干”等办法带领群众致富,为群众谋福利;还有一些“访惠聚”工作队另辟蹊径,通过搭建各类活动平台,举办“纳凉晚会”等,丰富群众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各“访惠聚”工作队立足联点社区情况、结合本单位优势,探索出了一套独特的群众工作模式。这一系列新举措、新形式畅通了干群沟通渠道,促进各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经济建设、基层党建、社会和谐、居民生活幸福指数、生态文明建设等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奠定了基础。简言之,“访惠聚”就是新疆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新疆的实践和探索。本文基于对新疆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W社区的考察,对“访惠聚”背景下群众路线的实践探索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建议。

二、W社区“访惠聚”工作队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考察

在“访惠聚”工作中,工作队队员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聚焦总目标,坚持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访民情了解群众需要

费孝通先生说:“生存的条件变成了自觉,自觉的生存条件则是需要。”[1]108简言之,需要就是自觉的生存条件。“访惠聚”工作队的队员与社区居民同吃同住同生活,在这一过程中,逐步熟悉了该社区共同体的文化,了解了群众的生存条件和现实需要;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在社区潜移默化的文化中,也掌握了社区群众做出某种行为预期的因由,厘清了居民从事某项活动的行为条件及动机。

“访惠聚”工作队员在走访入户的过程中,掌握了社区居民的个人信息、家庭情况、组成架构,而对居民基本信息的了解是融入社区、融入社区共同体文化,最终实现“沉下身”的基本要求。

(二)惠民生拉近党群关系

情感是一个人的基本生存状态,情感一方面决定人的思想活动(如认识活动)能否处于最佳状态,另一方面情感对主体间交往的影响是双重的:积极的情感,使交往中的主体更易于达到信息交流,有利于主体思想认识的提高和现实发挥,从而使主体认识处于最佳状态;而消极的情感则使交往中的主体难于实现信息交往,从而不利于主体思想认识的提高和现实发挥。[2]102做好群众工作,首先应该与群众心连心。克拉玛依市作为一个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城市,社区“访惠聚”工作队党员干部不忘初心,努力工作,党和政府实施一系列惠民项目,党员干部和群众同甘共苦,铸就了亲密、和谐的党群关系。

(三)聚民心强化基层党建

习近平总书记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只有让人民群众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了解党的历史,群众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建设中来,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访惠聚”工作人员在做好访民情、惠民生两项工作后,最重要的任务则是聚民心,即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使其积极投身于现代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3]。W社区“访惠聚”工作队每周一都能动员150人左右举行升旗仪式。通过升旗仪式,增强了党员干部及群众的政治性和党性,同时也升华了居民对党的情感,规范了群众行为,起到了凝聚群众、增强“五个认同”的作用。

三、W社区“访惠聚”工作队探索群众路线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教育引导群众方法不佳,效果不显著

在调研中发现,“访惠聚”工作队员尽管已经尽心尽力对群众做了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仍然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教育载体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不显著的现象。在访谈中了解到,“访惠聚”工作队员曾多次向群众讲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甚至是面对面、一对一地讲解,但仍然有部分居民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更谈不上思想共振。究其原因:其一,“访惠聚”队员因其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充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主要表现在,其没能很好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和方法科学分析教育对象所处的宏观、微观环境,导致深入群众只是身体上达标、思想上滞后。其二,社区居民流动性强,导致覆盖难度大、教育时间难保障、语言沟通有障碍等。调研中发现,该社区的流动人口大多白天在附近工地打零工,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出现“白天入户不在家,晚上入户躺沙发”的现象,加之语言沟通方面存在障碍,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其三,忙于投身其他督导、检查工作等,对居民的思想工作只能“走人不走心”。

(二)发动群众不精准,依靠群众能力弱

为了聚焦总目标、保障社区居民的安全,W社区采取了楼栋长制度。楼栋长的主要职责是为“访惠聚”工作队提供所负责楼栋的信息,比如发现“哪里来了陌生人”“楼下发现一辆陌生的车”等情况及时上报至关爱联络员。有时帮助“访惠聚”工作队或者社区工作人员下发一些简单的通知,通过这种方式为社区工作人员减轻部分工作压力,使他们投入更加重要的工作之中。楼栋长的选择主要由关爱联络员与预先选定的楼栋长沟通,确定后推荐给社区,再由社区根据情况决定。这样的选拔机制在群众路线的贯彻中将工作落实到了群众当中,始终如一地坚持了说服教育和利益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值得推荐。但在实践中发现社区楼栋长、单元长的群众推荐和选举仍不够精准,“从群众中来”这个环节的践行还不够彻底,如,参与推荐和选举的群众基数比重仍过少,产生了个别被选出的楼栋长不被信服的情况。没有甄别出一些具有社区影响力的“文化精英”“社区精英”等。

(三)社区宣传文化缺乏独特性

社区文化是社区的地域特点、人口特性以及居民长期共同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在社区内形成的独特文化特质和共同体特征,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是借助社区广场、宣传栏等为载体的宣传文化。在调研中发现,W社区广场以及宣传栏的主要宣传内容是国家的政策、方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满了“正能量”,还有健康饮食、慢性病防治等宣传画报;但是,与其他社区相比,这些宣传文化并无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缺乏形式上的灵活与结合社区情况的文化内容设计。

四、提高社区“访惠聚”工作贯彻群众路线成效的建议

伴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已经被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替代。那么,新的时代社区“访惠聚”工作如何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呢?我们从方法、机制与文化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用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做好群众宣传工作

毛泽东同志指出,在做好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时,“要使人民群众认识到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4]138;主要有两个方法。第一,不要命令主义,要说服教育;第二,要用通俗易懂的话和群众沟通。

1.坚持说服教育和利益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同志曾说:“在一切工作中,命令主义是错误的,因为它超过群众的觉悟程度,违反了群众的自愿原则,害了急性病。我们的同志不要以为自己了解了的东西,广大群众也和自己一样都了解了。群众是否已经了解并且是否愿意行动起来,要到群众中去考察才会知道。”[5]1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又反复强调:“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決,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因此,对居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用理论说服居民、用利益引导居民。如何用理论说服群众呢?“理论只有说服人,才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6]11何为彻底?马克思认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也就是说,能够说服群众的理论必须抓住群众本身,正确反映群众的思想政治诉求,指导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党最彻底、最能够说服群众的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成果。

2.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话语和群众沟通

毛泽东办农民夜校时,就用通俗的语言给学员讲课。比如他在评价为革命斗争付出生命的烈士时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他还提出,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5]4正是因为有毛泽东的科学总结、高度概括,才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了言简意赅的中国形式、才使马克思主义深入中国人民的心里并在实践中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因此,在与社区居民沟通时,要尽量使用群众听得懂、易于接受的语言。

(二)精准寻找单元长、楼栋长,完善社区管理体制机制

“意见领袖”是人群中较早或较多接触到大众传播信息,并经过自己再加工传播给他人并对他人观点产生影响的人。[7]87-91贺雪峰对湖北秭归进行了幸福村落建设的调查。湖北秭归实行“二长八员”制度,“二长八员”包括村落理事长、党小组长、经济员、张罗员、调解员、管护员等,他们都是由村民推选出来的“意见领袖”。这些受村民爱戴和拥护的人就被推选为“二长八员”中的其中一员,但是他们做事不为报酬,只是名正言顺行事。调查经验表明,55-75岁的低龄老年人基本上都完成了人生任务,同时也还有人生的余温,具备做社区工作的态度,负担很轻,而且有精力、有时间、有兴趣参与到基层治理的社会舞台中,而且做事情是为了快乐而不是金钱。“他们缺的只是名衔,给他们以老年人协会会长副会长的名衔,就可以为他们发挥余热提供通道,基层治理也就获得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撑性力量。”[8]45这样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不是照搬照抄地运用,而是立足社区具体情况基础上的创新运用。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意见领袖”。这些“意见领袖”有的是过去担任领导干部的退休人员、有的是在社区居民当中具有相当威望的人,他们因为其自身的光环,具有很强的辐射能力,对群众的思想有很大的引导力。因此,让社区居民自发推荐这些“意见领袖”担任单元长、楼栋长,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三)用本土文化丰富社区文化,引领群众工作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文化“俗常以文字、文学、思想、学术、教育出版等为文化”;广义的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如吾人生活,必须靠农工生产。农工如何生产,凡所有器具技术及其相关之社会制度等等,便都是文化之一大重要部分”[9]1。从广义上而言,社区文化则是社区居民在生产生活中所依靠的一切,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切。中国文化是中国人素昔生活所依靠的一切。日本曾经的钢枪洋炮不仅没有消灭中国文化,反而丰富了中国的革命文化和斗争文化,造就了一大批勇敢、不朽的英雄人物,他们的英雄故事,进一步延展、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文化盖具有极强度之个性”。这种个性包罗很多性质,如包容性、自成体系、调和性等。因此,社区要发展,就必须要丰富、凝练社区这些独特的广义上的文化,并使得这些独特的社区文化能够包容社区居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和发展,并升华为感性文化在社区宣传,提升居民的共同体意识和对社会的认可度。

“原来的文化并不能有效地带来生活上的满足时,人类就不能不推求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1]108,而且,“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0]70。因此,就社区而言,革命的理论就是其本土文化、具有地方性的文化。地方性文化具备天然的本土契合性,对于当地事物和事件内含着外来普遍知识所无法比拟的解释与调節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建设性意义。[11]117文化的原动力就在于人的自身,因而本土文化的原动力也在本土人自身。这种本土文化深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是长期以来当地的历史、地理、民俗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原生文化,更容易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同,具有较强的社区凝聚力和聚合力。因此,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融入地方性的社区本土文化是激发社区居民文化参与热情、提升居民文化自觉意识的一个有效途径。

所以说,本土文化是促进社区居民文化自觉意识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社区文化建设应在尊重本土文化的基础上重塑符合当地居民发展需要的社区文化系统,促进社区文化的健康良性运行。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文化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在参与社区文化的过程中体会到参与的乐趣,并在不断参与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文化自觉,促使社区文化建设真正回归民生;尤其是在社区“访惠聚”工作队的带领下,借助于“意见领袖”的力量,建立起社区的文化自信,促进社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王习明.毛泽东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及其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1).

[3]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根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4]毛泽东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李飞虎,王增智.“沉默的螺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及克服[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

[8]贺雪峰.低龄老人是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J].农村工作通讯.2017(4).

[9]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10]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郑萍.文化民生视野下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11).

猜你喜欢
访惠聚社区文化群众路线
沙雅县“访惠聚”活动现状及思考
宁夏生态移民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探究
甘南藏区“和谐”社区文化构建
互联网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