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知识中的“悖论”

2019-10-08 05:26施书架
神州·上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解释悖论小学数学

施书架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小学数学知识,解释学生在学习中或者网络上遇到的一些所謂的“数学悖论”问题,例如经典的“阿基里斯追龟问题”,网络上流行的“1=2”,“1元=1分”等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悖论;解释

悖论是指自相矛盾的命题,这个命题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1)

一、阿基里斯追龟问题

悖论自古就有,下面举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悖论——“阿基里斯追龟”,它是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提出的,内容如下:“阿基里斯是古希腊神话中善跑的英雄。在他和乌龟的竞赛中,他的速度是乌龟的十倍,乌龟在前面100米跑,他在后面追,但他永远也不可能追上乌龟。”

“什么?阿基里斯永远也追不上乌龟?怎么可能,芝诺这个家伙的数学肯定是体育老师教的吧!”这可能是我们第一次看到这个问题的反应,我们肯定会想:这种问题小学生都会做,芝诺的结论肯定是荒谬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试着把这个问题改造成一道小学数学里的题目吧。因为这个芝诺悖论的实质是说:如果慢跑者在快跑者前面一段距离开始跑,那么无论快跑者跑得有多快,都无法追上前面的慢跑者。于是我们可以把它改编成一道不失其本质的小学数学问题:“甲乙赛跑,甲每秒钟跑1米,乙每秒钟跑2米。如果甲在乙前面100米处开始跑,那么乙能不能追上甲?如果能,需要多长时间?”这道题对小学生来说都太简单了,答案肯定是“能”。多长时间能追上呢?100÷(2-1)=100(秒),所以在他们开跑100秒后乙追上甲。

所谓“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虽然我们感觉芝诺的结论不值一驳,但我们也给他一个机会看看这个诡辩派是怎么说的吧!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就利用上面这道题的数据,将芝诺的意思阐述如下:因为甲在乙前面100米,所以乙要追上甲就必须先跑到100米这个地方,需要100÷2=50秒的时间,而此时甲已经前进了50米;于是乙又要向前跑50米需要25秒的时间,那么同时甲还会前进25米;当乙再花秒跑到甲刚才的位置的时候,甲又前进了一段距离到达了新的位置;再接下来的一次,乙需要花秒的时间到达甲刚才的位置……过程依此反复进行,虽然乙离甲的距离越来越接近,但是乙永远也追上甲。

这么一想,芝诺讲得似乎有点道理啊!那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释,怎么会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结论呢?我们用第一种方法算出来乙只用100秒的时间就能追上甲了,可用芝诺的方法去做“确实”永远也追不上啊,而且他的方法从逻辑上讲好像也没有问题啊:要追上前面的人,总要先跑到他刚才待的位置吧。那问题出在哪里呢,这也能用小学数学知识来解释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来回顾第二种方法的过程,虽然芝诺将乙追甲的过程分成了无数段,但是每一段所花的时间是一定的,一共用时:

50秒+25秒+秒+秒+…

我们用乘法分配律提取100秒,将上式化为100×(++++…)。

看!“++++…”多么熟悉的式子啊,这不就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中的知识吗,这个算式的答案就是1,于是我们知道了即便是用芝诺的方法算,乙追上甲的时间仍然是100×1=100秒。虽然这个算式的项数是无限的,但它们的和却是有限的。芝诺的错误在于,他直观的认为在追击的过程中如果段数被分成了无限份,所用的时间就是无限的,而事实并非如此。

二、“1=2”和“1元=1分”的神奇证明

咋一看,这道题好像计算没有问题,但实际上这里的推导一开始就错了,100分并不是等于“10分×10分”,而是等于“10×10分”。这个问题的迷惑性在于出错的不是数字而是单位,在数学中“10米×10米=100平方米”等是有几何意义的,而“10分×10分”等于什么呢?是100平方分吗,那它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所以,有一定小学数学常识的学生也知道,解决问题时要时常注意单位的统一性。“100分≠10分×10分”,因为左右两边单位不一致。

另外,我们认为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如果能在适当的时机引入上述“悖论”式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对我们的教学应当是有所助益的。这些问题本身有一定的难度,又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是数学拓展性课程不错的选择。

注释:

https://baike.baidu.com/item/数学悖论/551024?fr=aladdin

猜你喜欢
解释悖论小学数学
视神经炎的悖论
海岛悖论
“帽子悖论”
关于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重点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