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度”跨文化适应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定位研究
——基于出国留学生培养视角

2019-10-09 06:38李一鸣董思思刘慧莹李卓妮
关键词:适应能力跨文化维度

李一鸣,董思思,刘慧莹,李卓妮

为加速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增强出国留学大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高校要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构建现代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本研究构建了“三维度”跨文化适应能力模式,以切实提升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一、“三维度”跨文化适应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文化

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涉及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道德准则、知识文化、法律法规、风俗习惯,以及社会个体后天习得的能力或习惯等,是通过长期积累而形成的社会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思想财富或知识财富,并以各种符号、形式、路径得以延续体现在社会个体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中,并在持续的学习与继承中不断创新、更替、消除、生成。文化包括自然科学文化、技术科学文化、意识形态文化、社会群体和个体文化等[1]。

(二)适应

适应是人类通过经验积累、后天习得而形成的特定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与活动行为等。社会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活动准则、思维逻辑、意识形态等文化内涵将对社会个体的社会生活方式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当社会个体掌握了一定的符号信息、规范标准、价值观念后,其社会行为符合社会主流意识文化,易于得到社会群体的普遍认可,有助于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匹配,形成人与社会环境的积极适应[2]。

(三)跨文化适应

跨文化适应是社会个体适应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个体或群体不断调整、重新安排、持续改进其心理状态、文化认知、行为方式等以适应新社会文化环境的动态过程,并形成“相适”或“不适”等相对稳定的适应性结果,使得跨文化适应可能形成积极或消极的结果。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适应主体是在特定环境中成长并生活于另一新文化环境中的社会个体,其在原有社会文化环境中经过家庭熏陶、学校教育、社会感染、媒体宣传等习得了一套由行为规范、符号信息、价值观念、思维意识、逻辑行为等组成的社会生活行为规范,并指导其情感体验、行为态度、思想认知等[3]。

(四)大学生“三维度”跨文化适应能力培养模式

“三维度”跨文化适应能力培养模式是一种具有系统性、针对性、操作性、可行性特征的培养模式,由“强化语言训练及模拟业务环境维度”“创新课程体系及扎实专业技能维度”“加强国际交流及了解历史文化维度”等3个维度构成,重点考察大学生的留学动机与期望、个体特质、社会支持、国内培养等情况。强化语言训练及模拟业务环境维度是模式的夯实基础阶段,由对跨文化适应的新奇有趣、兴奋无比的蜜月期进入到了“文化休克”[4]初期,大学生需要通过夯实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基础,突破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瓶颈,以达到能够接受非本土文化。创新课程体系及扎实专业技能维度是模式的锻炼提高阶段,通过改革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方案、跨越跨文化适应能力培养障碍,缩短“文化震荡”[5]时间,降低文化冲突和不适应的精神焦虑,达到锻炼和提高的目的。加强国际交流及了解历史文化维度是模式的调整适应阶段,通过克服大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培养的困难,提高大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效果,达到对文化的差异持有更客观、宽容的态度。通过对大学生“三维度”跨文化适应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见图1),能够对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与社会文化适应问题进行全面调查,系统把握大学生跨文化适应的整体情况,理清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实现途径。

图1 大学生“三维度”跨文化适应能力培养模式

二、“三维度”跨文化适应能力培养模式的定位

(一)跨文化适应能力培养模式的体系化

“三维度”跨文化适应能力培养应贯穿于国内教育与培训全过程,使外语能力培训、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教育、国外课程设置与学分情况说明、国外历史文化通识教育等渗透到大学生国内培训的各个阶段,立足于培养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观能动性,使大学生全面掌握出国留学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生活常识;使大学生全面认知东道国主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风俗文化与宗教信仰等;使大学生全面具备外语交流理解能力、书写能力,能够具有积极的跨文化心理适应能力与社会文化生活适应能力。“三维度”跨文化适应能力培养模式应形成“渗透化”适应能力培养体系[6],即形成明确的培养目标、多元的培养手段、系统化的培养内容,多方位、立体化地增强大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大学生“三维度”跨文化适应能力培养应能够满足大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与社会文化适应的基本要求;应能够满足大学生专业学习、语言沟通、人际交往、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应能够切实增强大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内在需要,切实提升国际化教育质量要求。

高校教育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手段、教学方式等应符合国内高教环境与国外高校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将跨文化适应能力培养贯穿于两个阶段的教学大纲制定、课程内容、学分设置、教材选用、师资力量配备、教学效果评估的各个环节以及跨文化交流、国际合作、人际交往、东道国社会文化教育培训的各个方面,使大学生与外教、外国留学生、国内亲人、朋友、母校等保持全程沟通与交流,跨文化适应能力培养融入国内课程教育、语言学习、社会实践、国际交流与合作全过程,形成整体化、协作式、系统化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培养模式。在具体培养过程中,大学生的专业课程教育、外语语言教育、跨文化交流能力培训等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紧紧围绕跨文化适应能力增强的整体目标,将跨文化适应培养与国内课堂学习、实践体验、个人学习进行有效衔接、深度融合,切实增强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丰富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实践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跨文化心理适应与社会文化适应能力等。

(二)跨文化适应能力培养方式的系统化

“三维度”跨文化适应能力培养应采用课堂讲授、专题讲座、案例分析、情境设立等方式,应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知识传递与能力培训,形成知识有效传递、能力多元培养、交际多元沟通的培养格局,以增强大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与社会文化适应能力。在跨文化适应能力培养中,高校应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积极探索语言沟通能力培养模式,为大学生提供国外教学的真实语境与真实情境,使大学生能够在实际语境中进行语言交流与沟通,能够进行多样化的文化体验与交际经历。高校应选择符合国内外专业教学的课程材料,积极与国外合作院校进行交流合作,形成专业衔接、课程一致、模式相符的一体化教学资源库,以开阔大学生的学习视野,全面接触国外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高校应采用情境模拟、个人陈述、俱乐部交往、案例分析等多元化培养方式,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优化配置国外高校与国内院校的教育资源,形成真实的跨文化交际环境,增强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增加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机会,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等。高校应定期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假期留学体验活动、留学生访谈与座谈活动等,为大学生提供跨文化交流与跨文化实践的机会。高校应不断优化师资力量,形成国内教师与国外教师有机结合的教师队伍,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形成国内课程与国外课程设置的有效联接,不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国际合作平台和开展多样化国际交流活动等[7]。

(三)跨文化适应能力培养过程的递进化

大学生“三维度”跨文化适应能力培养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动态过程。跨文化适应能力培养应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逐步培养,递进渗透,渐进提升,以专业课程培训为基本,以语言能力培养为基础,以跨文化适应能力培育为关键,优先培养大学生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沟通能力、专业能力与实践技能,再对其进行价值观念、思维逻辑、行为方式的感染与熏陶等[8],最后帮助大学生形成辩证思维能力、全面适应能力、文化整合能力与创新学习能力等,使大学生形成文化差异感知、文化冲击理解、交流沟通问题发现的核心能力等。

高校的专业基础课教育、语言强化训练、国外文化课程设置与系列讲座、跨文化沟通、行政支持、心理咨询等,不能仅停留在肤浅的信息传递与程式化的信息灌输,而应以大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多元化教育内容、多样化教学方式,使大学生逐步了解、认知并审视东道国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生活习俗、思维逻辑、行为意识、宗教信仰等异质文化,逐步认清、正视中外文化国际交流、跨文化沟通的差异,增强大学生的情绪管理、交往控制、思维认知、文化整合、情感感知等能力。跨文化教育与培训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浸润的动态过程,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也是一个不断积累、频繁体验、持续实践的递进过程。因此,大学生“三维度”跨文化适应能力培养应根据东道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个体特质与留学动机,综合考虑大学生跨文化适应的主要障碍与核心问题,逐步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丰富大学生的跨文化交往经历,端正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态度,增加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进而切实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持续发展与稳步实施。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跨文化维度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沙漠里的精灵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