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街区规制下生活性街道共享设计研究

2019-10-09 05:52靳朝阳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路权机动车使用者

靳朝阳

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 广东 东莞 523129

引言

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大街区”规划已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传统的“大街区”规划以车为本,道路间距大,距离居住区远,通行不便,人文性内涵不足,出行需求难以满足,“小街区”规制应运而生。

一、街道的基本概念

(一)生活性街道

承担城市各片区之间交通联系的功能,包括上下班、上下学和其他活动等最后出行的150-500m距离,主要使用者是非机动车和行人,其主要特点是机动车车速慢、通行效率低。道路红线宽度较小,满足基本出行安全的基础上体现出较强的生活性,街道两侧空间承担丰富生活服务的职能。

(二)“大街区”和“小街区”

“大街区”以干道划分片区,路网密度较低,与居民的生活区距离较远,生活实用度不高;“小街区”是指由城市主干道围合、中小街道分割、路网密度较高的开放性街区模式。

图1 小街区规制示意图

(三)共享街道

不同使用者共同使用的街道,重点在于“共享”。机动车不再是最主要的使用者,与非机动车和行人共享。该种模式中,行人路权最高,驾驶员需谨慎驾驶并礼让行人,使街道设计充满人性化。

二、生活性共享街道的特点

(一)包容性

共享街道服务功能多样,使用主体包括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多群体共享街道空间。实际使用中行人的路权得到提高,机动车的地位降低,减缓使用主体之间的冲突。

(二)服务类型的局限性

共享街道服务对象是全部使用者,根据实际情况,行人和生活区的居民使用频率较高,是街道的主要使用者。故共享街道不仅需满足行人出行空间,还需保障道路顺畅缓解交通压力。

(三)低速性

机动车在共享性街道中的角色是闯入者,因此行驶时需谨慎并低速驾驶,并通过街道宁静化设计降低机动车车速,维持街道使用中的低速性。

三、生活性共享街道必要性分析

生活性街道的空间形态模式影响街区内的交通组织和居民生活。慢行空间弱化规划设计,影响居民的出行选择方式,道路人车板块分离会导致机动车使用频率增加,行人出行的安全性降低,因此合理的慢行空间规划十分必要。

四、共享设计策略

(一)街道整体规划设计

街道包括道路红线空间、建筑及建筑退界,传统街道建设关注道路红线内道路的建设,而对周边建筑和建筑退界未统一规划设计,空间利用上多有不足。共享街道结合道路、建筑、建筑退界整体规划,最大限度地提高空间利用率。

(二)平衡街道路权

传统街道设计首先考虑机动车的通行,随着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加,道路慢行空间不断被压缩。共享性街道采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改变路权配比,慢行空间得到足够重视,街道空间更大比例提供给慢行出行者。

(三)宁静化设计,保障出行安全性

客流量较大路段采用减速带、交叉口抬升、缩短行人横道距离、设置小转弯半径等宁静化设计,降低机动车行驶速度,构建连续舒适的慢行空间,保障行人出行的安全性。

图 2宁静化设计措施

(四)差异化分类设计

街道将住宅区、商业区、娱乐休闲等地紧密联系,其规划需结合不用区域特征进行差异化分类设计。如居住社区引入更多的绿色景观,并提供生活便民服务设施,打造服务性街道;商业区街道修建时,在保障道路通行的前提下,鼓励建筑前区布设座椅、娱乐等设施,满足行人的游憩休闲需求,增加街道两侧设计的人性化。

图 3街道商业餐饮沿建筑前区布置示意图

(五)融入当地文化

街道是对其城市风貌的直观表现,街道不仅具有交通功能,更是一个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地区都有其特有的文化和特征,规划设计时在考虑街道实用性的同时,了解并结合当地人文特征,融合当地文化,增强居民对于生活性街道的认同感。

五、结束语

随着大街区规划向小街区规划转向的进程,机非矛盾冲突的不断加深,共享生活街道的设计需求越来越紧迫。以人为本设计思路的转变,整体规划设计共享街道,平衡路权,强化慢行空间,宁静化和差异化设计满足行人的多样需求和安全性保障,对提升空间利用率和促进城市快速交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路权机动车使用者
让机动车交通安全统筹更
由一起厂内机动车事故引发的思考
铁路机动车管理信息系统
路权分配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为路域环境“整容”——探讨公路路产保护与路权维护
城市规划师告诉你,路权的定义
抓拍神器
他汀或增肌肉骨骼不良反应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路权理论”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