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重症患者空肠营养管护理管理探析

2019-10-09 04:09徐品贤覃碧琼覃金兰黄江婕周萍何彤薇
中国卫生产业 2019年20期
关键词:护理管理

徐品贤 覃碧琼 覃金兰 黄江婕 周萍 何彤薇

[摘要] 目的 分析空肠营养管在老年重症患者中的护理管理要点。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92例医院收治的老年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与对照组(4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模式,观察组采取预见性管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以及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在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预见性管理模式在使用空肠营养管的老年重症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能够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 空肠营养管;老年重症患者;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7(b)-0019-02

营养不良是危重症患者常见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应激反应造成代谢异常引起的营养状况恶化,另一方面患者由于疾病的折磨而食欲下降导致机体供能不足。而患者的营养状况又与临床治疗效果有一定的相关性,甚至对疾病转归造成影响[1]。因此营养支持是目前临床治疗危重症患者的重要对症支持措施,营养支持主要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这两种途径。随着临床对营养支持的研究深入,发现肠内营养支持能够维持肠道黏膜功能和完整性,从而避免胃肠黏膜萎缩的情况发生,同时能够刺激消化液以及胃肠道激素、酶等物质的分泌,符合生物医疗的特点。因此对于肠道功能正常的患者通常都是采取肠内营养支持[2]。肠内营养支持主要是采取经鼻插管的方式来实现,因此空肠营养管的管理对于营养支持效果具有直接影响[3]。因此,文章主要针对不同护理管理方法在应用空肠营养管老年重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展开分析,分析2017年5月—2018年5月间该院收治的92例老年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92例医院收治的老年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与对照组(46例)。观察组46例患者中有29例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年龄为61~82岁,平均为(65.3±5.3)岁;其中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25例,脑梗死10例,恶性肿瘤6例、其他5例。对照组46例患者中有20例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年龄为60~83岁,平均为(66.1±5.1)岁;其中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24例,脑梗死11例,恶性肿瘤7例,其他4例。该次研究入选标准:年龄≥60岁,肠道功能正常且需要行营养支持的危重症患者。排除标准:预后差或死亡风险高(急重型颅脑损伤、终末期慢性疾病患者、严重缺血缺氧性脑部)、肠内营养禁忌证以及合并内分泌疾病的患者。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模式。观察组采取预见性管理模式,具体措施为:①组建预见性管理小组:由1名高年资医生、1名护士长、1名主管医生、1名营养科医生以及2名责任护士共同组建预见性管理小组,共同对患者进行全程观察;主管医生评估患者的病情状况、治疗方案以及各项检验指标,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肠内营养方案,同时为患者讲解肠内营养的优缺点,同时签署同意书,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则需要家属签署同意书。在签署同意书之后进行空肠营养管的置管,并采取合适的置管方式。②置管管理:置管由护理人员进行操作,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无菌技术,并组建联合查房方式,由小组成员共同观察患者,医生查体,询问患者的感受,并观察有无鼻黏膜损伤、高热等异常情况,检查医嘱执行情况,同时给予指导意见。责任护士则需要加强患者置管位置皮肤以及营养状况的观察,为患者或家属解答问题,护士长则对临床常见的问题进行观察,同时给予意见。主管医生结合当天检查结果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主诉等方面对治疗方案进行完善和补充,责任护士则需要根据导管维护的流程与标准实施各项护理操作,营养师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营养摄入方案,确保营养支持的科学性,护士长则在查房中对护理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同时监督责任护士的各项操作情况。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以及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为8.7%(4/46)和17.4%(8/46),观察组在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

观察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見表1。

3  讨论

危重症患者由于疾病和手术引起的应激反应出现了高代谢反应,主要表现为能量消耗增加、分解代谢加速以及高血糖等症状,而代谢紊乱的出现可导致切口延迟愈合,这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造成了较大的影响[4]。因此对于危重症患者来说,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需要加入有效的营养支持措施,从而确保机体营养摄入充足,避免代谢紊乱的发生,有助于加速组织修复,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5]。目前营养支持成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重要环节。肠内营养是通过导管直接向胃肠道注入营养物质,确保胃肠道黏膜结构与功能正常,与肠外营养相比更加符合现代医疗模式的要求,能够加速肝脏蛋白质的合成,有助于调节机体的代谢状况,同时能够维持消化道分泌功能的正常[6]。肠内营养对于全身的免疫机制也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因此,在危重症患者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空肠营养管对肠内营养的应用效果具有直接影响,因此需要加强空肠营养管的管理措施。预见性管理模式突破了传统管理模式的限制,建立了医、护、患相结合的机制,凸显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提高了医护合作意识,为确保患者的健康安全而共同进步。在置管前,需要科学评估患者的病情状况和营养状况,并充分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让患者和家属了解肠内营养支持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对肠内营养的配合度,同时能够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营养师需要根据患者的评价结果来制定科学的营养支持方案,确保患者能够得到足够的营养支持。在置管之后需要采取联合查房的方式,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不但使医护工作的配合更加密切,同时能够通过相互交流而获得新的信息。在查房过程中,医生需要为患者开展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并让患者和家属参与导管管理的质量控制,从而避免临床护理的盲目性,能够提高护理管理工作的效率。护士长在发现问题之后可以给予相应的指导,从而提高护理工作的有效性,观察护理措施的落实情况,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实现护理管理的持续改进。该次研究观察中,观察组在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预见性管理模式在使用空肠营养管的老年重症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能够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营养不良是危重症患者常见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应激反应造成代谢异常引起的营养状况恶化,另一方面患者由于疾病的折磨而食欲下降导致机体供能不足。而患者的营养状况又与临床治疗效果有一定的相关性,甚至对疾病转归造成影响[1]。因此营养支持是目前临床治疗危重症患者的重要对症支持措施,营养支持主要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这两种途径。随着临床对营养支持的研究深入,发现肠内营养支持能够维持肠道黏膜功能和完整性,从而避免胃肠黏膜萎缩的情况发生,同时能够刺激消化液以及胃肠道激素、酶等物质的分泌,符合生物医疗的特点。因此对于肠道功能正常的患者通常都是采取肠内营养支持[2]。肠内营养支持主要是采取经鼻插管的方式来实现,因此空肠营养管的管理对于营养支持效果具有直接影响[3]。综上所述,预见性管理模式在空肠营养管的老年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参考文献]

[1]  何国琴.胃癌术后早期经鼻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患者结构性营养护理管理模式效果评价[J].临床护理杂志,2016,15(4):26-28.

[2]  庄月娥,易丽静,陈丽珍,等.食用色素定位法在螺旋形经鼻空肠营养管置管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14):29-31.

[3]  邱秀玉.结构性营养护理管理模式在胃癌术后早期经鼻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5):33.

[4]  施大美.胃管及空腸营养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2016(11下旬刊):52-53.

[5]  周海燕,卫子然.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引入结构性营养护理管理理念的临床效果[J].中国临床研究,2017,30(6):855-857.

[6]  傅瑜瑜,黄萍珍.路径化管理在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管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6,37(3):746-747.

猜你喜欢
护理管理
护士长巡视工作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评价
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患者的护理管理与健康教育分析
分析外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及其风险管理途径
手术室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探讨
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外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管理的方法及效果
浅谈新木桶原理在临床科室护理队伍管理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