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理论基础①

2019-10-09 04:03王远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6期
关键词:人文素养教育

王远

[摘           要]  人文素养是基于人文、科学、艺术知识与精神涵养所孕育形成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等精神品质的集合。青年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根基与希望,青年学生的科学知识、能力素养、道德水准更是衡量一个人、一所学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标尺。因此,加强高校青年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是基于教育目标、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人才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

[关    键   词]  人文素养;理论基础;青年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6-0034-02

2018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确立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宗旨,以“培养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达到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综合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人文素养的培育一方面需要学校人文科学知识的理论教育,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教学实践形式渗透、启发人文精神的孕育氛围。如何引导、渗透、启发青年学生的人文素养精神是高校教育的难题。

一、人文素养概述

“人文”,《汉语大词典》释义:“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旧指诗书礼乐”。文化现象是指人类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对外部现象感受上升到内部理性概括的认识状态与联系,即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书、礼、乐”之名首次出现于西周时期,是官学规定的六门学科类目中的三种。“六书”为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可以推演为识字、句读的文化知识的教育,“五礼”为各种活动的仪式礼节,可以推演为礼仪范式、仪表规范的技艺指导,“六乐”为六套祭祀活动的歌舞,可以推演为音乐、舞蹈等艺术造诣的培育。“诗、书、礼、乐”在春秋时期是孔子为教授弟子而整理编著的几部先秦经典儒家著作,即《诗经》《尚书》《礼记》《乐经》的简称。由此可知,“人文”关注的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科学知识。“素养”,《汉语大词典》解释为“修习涵养”,是指人类通过后天的教育规范、知识习得而逐渐形成的内在精神品格。

《孔子家语·弟子行》一文中以卫将军文子问于子贡的形式,告知世人孔子实施“六艺”教育的目的:“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诗》《书》,而道之以孝悌,说之以仁义,观之以礼乐,然后成之以文德。”《庄子·天下》与《旧唐书·经籍志》也同样提到了这些著作的作用:“《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通俗而言就是通过人文科学、艺术知识的教育,使人正言思、明事理、纪体制、性和敬,进而起到“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作用。

人文素养是指人类在后天学习哲学、语言、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理论知识,掌握教育实践技能中受到人文学科精神滋养、熏陶而逐渐形成的文化学识、价值理念、理想追求、审美情趣、行为习惯、心理状态、思维模式等精神创造的总和。人文素养的形成就是通过课程教育将人类的陈述性知识传授给学习者,而后通过教育实践多次重复文化现象,巩固练习,加强人文学科知识向人文科学技能转化,最终实现自动化的人文科学知识与技能内化为人内在稳定的精神品格。人文素养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高校人文素养课程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学习人文学科知识的兴趣,构建知识结构与主、客观世界的链接点,使学科知识最大限度转化为个人学识、能力、气度、涵养,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科学向上、稳健和谐的“三观”,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二、人文素养培育的基本内容

(一)人文知识与方法

学科知识也称之为人文知识,是我们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经验总结,诸如哲学逻辑、政治历史、语言文学、艺术等。它们是以人为视角主体来记录观察、学习、适应客观世界的过程与经验,因而属于人文范畴。

人文方法是以人为中心,思考如何与他者建立交流、沟通的联系方式,进而研究、表达人与客观世界、人与神、人与人,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诸如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

(二)人文精神与教育

人文精神是一种自我关怀,关注人自身的发展需求,表现为对人的价值、尊严、权利、职责、理想的关切、维护,追求真、善、美的人生意义。它是人文素养的核心体现,关注的是人的精神与价值表现,是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人文教育是指以人为教育主体,建构文化知识与人文精神(思想)的结构底蕴,以生活意义的追求为指向,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的方式,帮助受教育者实现人文知识与思想内化为自动性的标尺,引导受教育者的价值理念,确立理想人格、约束行为规范、匡正思维方式、提高审美情趣的法则与原理。

三、人文素养培育的原则

(一)认同性

认同性是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前提与基础。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与心理特征造成其易于受到多元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的冲击。特别是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導致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渗透,青年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相当严峻的挑战。以“流浪者思维”为视角的后现代主义,主张“游牧式”的享乐生活,强调摈弃权威思想、否定价值规范的主体独创性,反对道德说教,鼓吹个体自我意识。在追求利益至上的市场经济影响下,青年学生更易于陷入妄我的颓废状态,加剧思想主体异化的风险。实现青年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是增强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开展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工程的首要条件。

(二)方向性

邓小平提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

位”的观点,直指教育应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性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包含两个内容:(1)坚持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2)准确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应该坚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必须把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必须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环节,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肩负时代重任,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三)人本原则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所以教育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素质教育提倡人文关怀,注重受教育者的感受与体验。学生是教育的接受者,更是教育的主体。培育青年学生的人文素养,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性、创造性与自觉能动性,开展“研究导向型”“任务驱动型”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改革。教师根据课程内容与教学计划设计有效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自主性,提升课程的参与度,帮助学生获得教育的成就感。另外,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更是遵循青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选择。青年学生还处于感性思想占主导、个性差异化明显、价值观可塑性强的阶段。在人文素养教育中应适当突出学生的知觉、感受,消除逆反心理、淡化目标差异,强化人文精神的隐形熏陶。

(四)整体性原则

1.课程培育的全方位性:人文素养的形成过程决定了其教育的联动性,各个载体部分互相嵌合才能系统地进行知識与思想的培育。单独一门学科知识的教育并不能完全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我们更应该注重多门课程联动互补,注重学生德育、校园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环境熏陶。

2.教师全员的参与性:培育青年学生的人文素养,并非只是哲学、历史、文学等文科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任务。全体教职工都有责任与义务,以言传身教的形式影响、引导学生树立人文思想意识。

3.教育活动的整体性: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都以“学校”为主,割裂社会与家庭的关联。学校、家庭、社会应共同负责,实现校内外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提升个人、家庭、社会的素养教育。诸如组织“研学”活动,注重实践性、公益性、协同性、教育性。社会+学校遴选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积极推动资源共享与区域合作,打造特色文化研学资源,普及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推广宣传旅游资源,扩大人文素养的孕育场所。

(五)渗透性原则

渗透性教育模式是适应青年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人文素养形成规律的必然选择。教师应注重营造精神氛围,创建情感体验环节,灵巧构建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结合,设计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转化点,使学生无意识地接受素养教育的干预与熏陶。另外,人文素养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更有益于渗透性教育。教育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经验的理论凝结。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应该从生活取材,研讨新闻热点事件,将人文学科知识内化为情感标准,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种隐性的教育形式才易于触发心灵,同化情感,滋养熏陶。

人文素养的培育不能机械式“填鸭”,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协作才能实现“春风化雨润无声”的效果。在自主、开放的教育氛围中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将外部科学文化知识内化为精神自觉,提升对个人、社会、民族的认识与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J].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18(5).

[2]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3]徐正英.周礼[M].常佩雨,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

[4]王国轩.孔子家语[M].王秀梅,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

[5][晋]郭象.南华真经注疏[M].[唐]成玄英,疏.北京:中华书局,2011.

[6]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8-10-18.

[7]张银球.做好立德树人功夫,办好人民满意学校[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9(1).

[8]蔡婉琴.隐性教育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9]习近平.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8.

编辑 王 敏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教育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人文社科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