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花菇形成的因素及关键栽培技术探究

2019-10-09 02:19张党省
南方农业·中旬 2019年6期
关键词:环境因子栽培技术

张党省

摘 要 花菇是菌中之星,是香菇子实体在特殊环境下产生的一种优等菇。对花菇进行扩大培育有利于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但是,在花菇培育过程中,花菇形成有一定困难,阻碍了花菇产业的发展。基于此,分析影响花菇形成的因素,并介绍了其栽培管理技术的关键环节,以促进其推广种植。

关键词 花菇;内部因子;环境因子;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646.1+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7.003

花菇是香菇个体在生长过程中遇恶劣的生存环境引起子实体菌盖与菌肉细胞生长不同步,导致菌盖表皮开裂、形成菊花样纹理的一种特殊形态的优等菇。一切能造成香菇内外生长速度差异的条件,都对花菇形成有影响。生产花菇过程中,运用好建棚、催蕾、催花等关键的栽培技术,就能生产出优质高产的花菇。

1 影响花菇形成的内部因子

1.1 品种特性

花菇的质量按盖面裂纹深浅、大小和色泽来评价,并以此区分品位等级。具体来说分三等:一等是盖面裂纹深而大、显白色的称天白花菇,该品种的花菇质量最高;二等为茶花菇,呈淡茶色,盖面裂纹较浅且小,质量稍次;三等为伞花菇,盖面无裂纹,四周仅有辐射状直裂纹,质量居后。花菇939(中温型品种)、花菇135-9(低温型品种)等品种在同等栽培管理条件下一等品出菇率高,是生产花菇的首选。花菇939子实体朵形圆整,盖大肉厚,产量高,菌盖直径4~10 cm,菌柄长3.5~5.5 cm,不易开膜,易形成花菇。花菇135-9子实体中型,菌肉肥厚,菌盖圆整内卷,不易开伞,盖面茶褐色有鳞毛,菌柄上粗下细且极短,畸形菇少,商品性好,比939易形成花菇。

1.2 菇蕾成熟度

菇木催蕾后,将成熟度不同的菇蕾置于湿度为60%、室温为12 ℃的环境中进行栽植,结果发现,长度为1 cm的菇蕾约70%出现萎缩现象,长度为1.5 cm的菇蕾约25%出现萎缩,长度在2.0~3.5 cm的菇蕾未见萎缩,且能够形成质量较好的白花菇;而长度为3.5 cm以上的菇蕾只能形成伞花菇,伞盖中心较为干燥且无花纹。将近于成熟的子实体置于该环境中,未能形成花纹。该试验表明,菇木催蕾至2.0~3.5 cm后移植花菇质量最高[1]。

2 影响花菇形成的环境因子

2.1 温度

温度是影响花菇形成的关键因素。当栽植环境气温低时,香菇生长较为缓慢,菇肉相对较厚,若此时湿度偏低,则能够形成花菇。栽植环境气温较高,则香菇生长速度较快,菇肉较薄,若环境较为干燥,则香菇不能形成花菇且出现失水干死情况。因此,花菇肉质肥厚的主要原因是低温。在低温环境下,由菇蕾到花菇成品为20~30 d。同时,花菇生长需要较大的温差,最高气温应控制在18~22 ℃,最低气温要不低于5 ℃。在栽植过程中,应通过人工调控的方式合理调节温度,使温度变化交替,促进菇蕾生成。在气温、湿度降低时,菇蕾受到较大的温差刺激,子实体表皮逐渐干缩,菇肉细胞增多,达到一定程度后菇肉涨破露出,菇盖表面龟裂形成花纹,当昼夜温差大的天气持续越长时,菇盖表面形成的裂纹越大,花纹越显著。催蕾时,白天温度18~22 ℃,晚上温度为10~12 ℃,持续3~5 d即可出菇;养蕾催花是花菇形成的关键时期,白天13 ℃左右,夜间5 ℃左右,温差8~10 ℃,容易出花菇。

2.2 湿度

除温度因素外,湿度也是影响花菇形成的重要因素。当外界环境较为干燥、相对湿度小于65%时,菇木含水量稍高,在通风良好的情况下,菇蕾内部细胞与菇肉生长不同步,则菇肉涨破表皮露出,随着时间的延长,菇盖裂痕逐渐加深,菇肉细胞形成新的防护膜,由原来的白色转为淡褐色,与菇盖原来的颜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即形成花菇。如菇木水分不足,则可能导致菇蕾停止生长、失水甚至死亡,不会形成花菇。因此,花菇形成的前提是空气相对湿度较小、菇木水分和养分供应充足,能够保证菇蕾的正常生长需求。同时,湿度虽然是影响花菇形成的重要因素,但并非要求环境温度持续保持在稳定、较低的状态,还需要考虑温差因素影响[2]。观察发现,栽培中不需要保持连续的低温环境,仅需每天4~5 h控制濕度在65%或以下即可达到形成条件。结合栽植经验,夜间低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香菇养分的积累,有助于香菇生理状态调整。

2.3 光照与通风

当光照时间长、通风条件良好时,其空气相对湿度必然下降,有利于花菇的形成。同时,光照中的紫外线能够抑制表皮细胞的生长,导致花菇表皮生长缓慢,从而促进花菇的形成。冬季环境下,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有利于保持环境温度,对香菇生长有利。此外,光照对菌柄的生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间接影响菇体的生长。但花菇生长同一般香菇一样需要散射光即可,只要空气干燥,室内散射光或夜间短时的缺光不影响花菇形成。光照和通风是通过影响空间湿度间接实现对花菇的影响。

3 关键栽培技术

花菇的培育主要集中在秋冬季,每年的10月中下旬到翌年的1月底正好是其生长的黄金季节,要培育出优质高产的花菇,需在适宜花菇形成的气候条件来临前,掌握建好菇棚、高湿催蕾、低湿催花三个花菇生产的关键技术环节。

3.1 建好菇棚

花菇栽培场地应选择空气流通、日照时间长、地下水位低、近水源的山地、旱地及排水性好的地方。立体层架菇棚(双层棚)为培育花菇而专门设计,主要是为花菇培育营造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最佳生长条件而制作,由遮荫棚(外棚)、塑料大棚(内棚)、多层栽培架、地面防潮覆盖物组成,菇棚由竹木结构建造,支柱设在走道旁,南北窄、东西长,周围保持有2 m的开阔地带,利于空气流通。菇棚四周要设有排水沟,并由水管接到棚内,以供补水。菇棚一般长10 m,宽2.8~3.2 m,肩高1.8~2 m,棚顶高2.4~2.5 m,其中外棚高2.4 m,内棚高1.6~1.8 m,层架设计为4~6层,层距0.3~0.4 m,底层离地0.15~0.20 m,架宽0.40~0.45 m,中间两排拼拢,两边各设一排,左右两侧操作道距离0.6~0.7 m。排场时可摆放1 500~2 000袋菇木。

3.2 高湿催蕾

花菇生产过程中,除了需要在培菌阶段抓好转色关和控制好菇木含水量外,正确的催蕾方法至关重要.催蕾时,要保持花菇棚内湿度保持在80%~90%,适当通风促进菇蕾发生。科学催蕾是花菇优质高产的前提,常用的催蕾方法有拍打催蕾法、注水催蕾法、日照保湿催蕾法、蒸气催蕾法。

3.3 低湿催花

研究发现,花菇的形成是香菇子实体生长与生态环境因子协同作用的结果,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不间断的湿度差刺激是花菇形成的关键因子,再加上适当的风速、光照和温差就可以催生花菇,但高温高湿和低温高湿都不利于花菇形成。催花管理是代料花菇培育技术的关键。根据花菇成因和形成机理,充分利用良好的气候条件,巧妙地调控菇蕾成熟度、培养基含水量与空气相对湿度、光照、通风和温度的关系,促进菇蕾盖面裂纹适时形成。花菇形成要求温度为5~35 ℃,有光照,通风,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8%以下或者不间断湿度差在10%~15%,但是也要防止环境连续干燥,以致花菇生长缓慢,甚至干枯。过低的空气相对湿度无法使菇蕾生长,而菌菇表皮细胞与内层细胞均停止生长后就不能使盖面产生裂纹,此时用小喷雾器向菇棚空间喷雾状水数小时就可形成花纹,催花效果很好。

4 结论

影响花菇形成的因素多种多样,环境条件与菇体自身状态起决定作用[3]。影响花菇形成的因素包括:

1)代料花菇以选择低温或中温偏低菌肉肥厚的品种为宜;花菇的花纹完全是菇盖表皮层与肉质层细胞分裂不同步造成,将近成熟的子实体,花纹无法形成;2)温度高低只影响花菇形成速度,但不决定能否形成花菇;3)湿度差是决定花菇形成的关键因素,催蕾时培养基保持75%~82%的含水量以及空氣相对湿度60%~68%或者湿度差在10%左右,能够提高花菇的出菇率和质量;

4)光照和通风降低了空气湿度,间接促进了花菇的形成。而建好菇棚、高湿催蕾、低湿催花是花菇栽培管理技术的关键环节,对其科学掌握就能生产出优质高产的花菇来。

参考文献:

[1] 吴学谦.花菇形成因子的研究[J].中国食用菌,1996(3):25-27.

[2] 耿建峰,杜顺刚,沈谢刚.影响花菇形成的因子及其调控技术[J].中国食用菌,2000(3):14-15.

[3] 曹哲民,谭琦,潘迎捷,等.代料花菇成因研究I环境因素对花菇形成的影响[J].食用菌学报,2003(4):38-42.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环境因子栽培技术
桉树人工林胸径变化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氨氧化微生物在氮循环中的生态功能及其影响因子
秦皇岛海域夜光藻种群密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