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专业学生对“好老师”的认知与定义

2019-10-09 10:02苏欢
艺术大观 2019年17期
关键词:好老师教学行为

苏欢

摘要:长期以来传统舞蹈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优秀的舞蹈演员,“要成为好的舞蹈老师,必须先成为好的舞蹈演员”,是教师群体中的常见观念。近二十年高校舞蹈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社会对舞蹈艺术的认知改观和人才需求多样化,舞蹈教学模式发生改变的同时,演员也不再是舞蹈学習道路的唯一终点。笔者以学生对舞蹈教师的认知与定义为主题,探讨综合类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叶乔(化名)如何定义“好老师”,又如何看待“好演员就意味着好教师”这一传统教师共识。

关键词:教师特质;教学行为;学生定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

一、研究对象及其背景分析

本文研究对象叶乔,就读于西部某综合类高校舞蹈学专业,受这一地区社会就业需求、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能力培养等多个方面的影响,该专业以培养掌握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表演、教学和编排基本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艺术人才为目标。基于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舞蹈学专业在招生上并不刻意强调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而对学生的文化成绩有一定要求,从入学成绩来看,舞蹈学专业的平均文化成绩是远高于舞蹈表演专业的。这一点在课程设置中也有所体现,舞蹈学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实践课和专业理论课两大类,实践课如中国民族民间舞、舞蹈基础训练等;理论课则涵盖音乐理论基础知识、中国舞蹈史、舞蹈教育学等多个方面,呈现出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共同发展的特点。[1]

在进入大学之前,叶乔是一名普高生,从未接受过舞蹈训练,也并不是舞蹈爱好者,因为高考成绩和对学校的择优选择等原因,本科就读舞蹈专业,在此之前叶乔仅通过高三阶段的艺考集训接触和学习舞蹈。因为起步较晚,学习时间短,所以专业基础也相对薄弱。另一方面,叶乔的文化成绩相对较高,虽然对舞蹈的肢体训练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但是,对舞蹈理论知识学习有一定兴趣,个人职业规划是成为一名舞蹈理论教师。从学习状态和师生关系的角度来看,叶乔对于教师的依赖心理较强,会积极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属于与自身学科授课教师关系相对密切的那一类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等方面体验较深,为研究的后续分析提供了较多的主观观点和反馈反思。从职业规划、教育背景和学习状态等方面而言,叶乔对于“好演员即好教师”的观念和看法,以及如何定义“好老师”等研究问题的回答都是独具特性,并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二、研究结果分析

笔者通过对叶乔的访谈转录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并结合在访谈过程中对叶乔的观察,分析如下:

其一,叶乔在学习过程中非常看重和需要来自教师的关注与肯定。在关于“好老师”的故事分享中,叶乔提到张老师(化名),描述其虽然上课过程中非常严厉,但是私下非常关心学生,在叶乔主动与教师交流和提出困惑时,会耐心的做解答,分享自身经历,开导学生放下心理障碍。对另一名“好老师”王老师(化名)的描述中则提到,王老师的课堂让人感觉“温暖”,因为王老师不因叶乔的专业相对较弱而忽视,举例到:很多的大学老师上完课就会走,一般只是提醒你要修正和改正的问题。但这个老师不一样,比如说,你的问题她发现的很及时,或者发现你没有改的很彻底,然后她下课的时候会把你留下来,耐心指出你存在的问题,并且为你提供一些改正的方法。可以看出,王老师非常关注叶乔的学习进度和问题改正情况,甚至会有留堂单独辅导的情况出现,这种私下的关怀也是叶乔感到温暖的原因之一。与之相对的是,在叶乔描述自己不喜欢的老师时,提到第一种不喜欢的方面是:“老师可能也,多多少少,她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同学的感受,有些时候可能也会有不太喜欢这个老师的一些私人情感方面的原因。”第二种则是“做错动作,或者是说做的不好,然后她(教师)不是特别的能够体会到你的那种感受……我下去练了以后,我自己练了,然后老师可能她不知道你下去练了……老师会把你没有练到位的这种状态,然后理解为你下去就是没有认真练的那种……她就会上课的时候还是会比较严厉,有些时候的言辞比较激烈,我听了有一点难受(以上有部分删减)。”叶乔描述以上两种最不认可的教师行为后,认同了笔者提出的好老师是“关心每一个学生,考虑每一个学生的感受,一个对学生比较关爱的这种形象”这种个人定义。[2]

由此,从以上的访谈内容不难发现,叶乔对教师关注有强烈的需求,以及有与其积极交流的意愿。可能受专业能力较弱和性格等因素影响,叶乔在教师偏好中更加倾向具有亲和感的教师,对于能否获得教师帮助这一点非常看重,得到积极呼应后学习状态和积极性也会有较为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定义好老师的标准主要是从自身感受出发,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及课后对学生表现出的关切程度为评价标准,倾向于认为关心学生感受、关注学生课堂和心理状态、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对学生有一定引导和帮助的老师是好老师。[3]

其二,在对“好演员即是好教师”这一观念的探讨中,叶乔出现了前后不一的答案。在笔者直接提问如何看待“好演员即教师”这一观点时,叶乔回答到“我觉得不一定,我遇到的老师,他们并不是特别优秀的演员,也不是说特别优秀的舞者……我觉得只要是用心,然后真心实意的愿意为学生好,任何一个人都是可以成为一个很优秀的舞蹈老师的……不一定是说要先成为优秀的舞蹈演员才能成为优秀的舞蹈老师(以上有删减部分内容)”。但在回答演员背景对于教师而言是否重要这一问题时,叶乔则认为演员经历对于实践课教师而言非常重要,当过演员的教师会比没有当过演员的教师更好,看重演员教师的经历。认为:“当老师,然后曾经有这些(舞蹈演员)经历我觉得还是比较重要的,就是说既然你要做老师,你一定要有很多充分的,就是说阅历吧,相当于你教别人一个东西,你一定要先很熟练这个东西……”在后续的回答中也有提到,曾有舞台表演经历的教师有更扎实的舞蹈表演能力,在教学中细节上会比一般老师要好很多。两段答案指向不同观点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与中国传统教育模式对完美教师形象的塑造有关,在关于“不喜欢的教师”这一问题的访谈过程中叶乔表现出潜意识较为抗拒谈论教师缺点与不喜欢原因等方面问题的状态,提到自己的授课教师的负面内容时语言更为含糊。在一定程度上,教师的权威形象影响了学生立场,叶乔在回答相关问题时很难站在完全客观的角度去评价教师,更多试图为教师的行为找到解释,调整自身状态去适应教师,在磨合过程中也更倾向于退让。

访谈过程中叶乔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自己前后观点的不同,前后观点差异的背后可能是因为对授课教师评价的避讳,也可能出于对笔者提问的迎合回答心理(笔者也是教师身份)。但整体而言,叶乔在过程中的情绪状态、措辞方式和答案都显示出传统观念中对于教师形象的下意识维护。因此对于叶乔如何看待“好演员即好教师”这一观点的答案分析也具两面性,一方面,叶乔受教学环境中潜移默化的观念影响,看重教师的演员经历,但另一方面,实际的教学中,叶乔因为更重视教师对自身的关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回应等主观因素,所以并不完全认同“好演员即好教师”这一观点。[4]

三、结束语

“好演员即好老师”这一观点长期存在于传统教育的教师群体中。然而,综合类高校中的舞蹈专业又多以培养综合性发展人才为主。在这样充满矛盾的现状中,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认可“好演员即好老师”这一观点,哪些教学行为和教师特质更多被学生接受和认可?在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被访者叶乔作为一个普高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传统观念影响,认可演员优势并重视教师的相关从业背景。但整体而言,相比教师专业能力和素养,叶乔更看重师生之间的密切交流、教师对于学生的关怀程度以及同理心等多个从主观感受出发的元素。从叶乔的个人经历分析来看,其所代表的这一类型的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教师行为对学生直接且深远的影响力,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崇拜和追随现象也推动着学习态度的转化和积极性的提高。与此同时,笔者在研究中也发现,长期以来的师生关系模式依旧影响着学生,对于教师评价,叶乔仍然呈现出“报喜不报忧”的思维定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本次研究对于学生观点的深入探索和分析。

参考文献:

[1]陈向明.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J].中国社会科学,1996(6).

[2]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迈尔斯,修伯曼.质性资料的分析:方法与实践[M].张芬芬,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1).

[4]凯瑟琳·卡斯尔,研究访谈[M].武敏,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好老师教学行为
扎根三尺讲台 争做“四有”好老师
浅谈中职语文教育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基于情境教学的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新时期高校 “四有”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