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凤荣 心境管理,实现价值

2019-10-10 03:22李君
大众健康 2019年10期
关键词:门诊康复志愿者

李君

安凤荣,女,主任护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安凤荣心境管理护理工作室负责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护理部主任、护理科研室主任、护理教研室主任。从事精神科护理工作34年,曾荣获2017年全国优秀护理部主任,2018年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首届科技之星,《中国护理管理杂志》优秀编委等。发表SCI论文20余篇。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敞风胡同的安定医院不难找。门诊大楼二层,穿过普通门诊一直往南走到头,就是护理门诊室,也就是安凤荣心境管理护理工作室的位置。

安凤荣是北京安定医院心境管理护理工作室的牵头人。这个护理工作室是由护理团队、护理专家和相应学科的人员组成的,以护士为主导的团队。“用人文关怀助力患者康复,带着患者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安凤荣牵头组建这样一个工作室的目的。

目前安凤荣心境管理护理工作室共有11人,除专家顾问团队3人外,具有20多年精神病尤其是抑郁症护理经验的多名护士长和优秀护理人员也是工作室的核心成员。

逃离旋转门的奋战

手机上打开“京医通”界面,点击挂号链接,选择北京安定医院的专科护理门诊,即可免费选择心境管理的咨询门诊。安凤荣心境管理护理工作室的团队成员,都会在咨询门诊轮流值班。

下午一点的门诊走廊已经站满了心境障碍的患者和家属。一名男孩10岁左右,在心境护理咨询的门口蹲了又站,站了又蹲。因为长期的学习困难和交流问题,妈妈带他来北京做青少年心境障碍的咨询和治疗。半个小时后,妈妈走出了护理诊室,又让儿子单独走了进去。她跟万千的母亲一样,希望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儿子回归心理健康。

安凤荣说,为患者及患者家属提供用药建议、护理常识等康复服务,是心境管理护理工作室的一项特色,也是它最初成立的一大初衷。提供这样的服务当然需要过硬的团队。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兼心理治疗师沙莎就是工作室的专家顾问之一,安凤荣一句“心理护理一定离不开心理医生”,让她产生了共鸣,主动承担起工作室专业心理指导的职责,用爱心助力患者的早日康复。这里有恢复不错的患者需要康复,也有康复中的患者需要再次接受精神治疗和护理。就这样,康复科主任郭志华多次与安凤荣产生了工作交集。“加快推进患者康复路上的最后一公里”,是他爽快加入工作室的重要考虑。

精神疾病护理门诊咨询是安凤荣心境管理护理工作室的前身,成立于2017年4月8日。這一天是北京市医疗改革启动的首日,也是护理门诊在全国范围内开启精神病护理的一个创新。2019年5月9日,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对首批认定的20个护理工作室进行统一授牌。按照《2019年市属医院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要求,首批挂牌的工作室均以护理专家姓名命名。安凤荣心境管理护理工作室就是其一,也是唯一一个心境管理护理工作室。

“工作室不是一下子就成立的,医院根据医管局的相关要求,前期做了很多护理方面的尝试,从精神疾病护理门诊到专病护理门诊再到抑郁症护理门诊,直到我们现在的安凤荣心境管理护理工作室。而我恰好是这些尝试的组织者、统筹者和参与者。”安凤荣只要一说话,就会露出笑容,让对方感觉很舒适。她总是穿着白色的工作服,气质淡然而自信,声音柔和,张弛有度,讲话时有着很自然的眼神交流。

“患上精神疾病就像是走进了一扇旋转门,一直处于住院出院再住院的往复中,不断循环,难以走出。”安凤荣说,“护理人员作为陪伴患者时间最久的一线医护人员,在逃离旋转门的奋战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静一静”“哄一哄”

“益”取自抑郁症中“抑”的谐音,早在工作室成立之前,安凤荣就主持组织了益友会。她动员护理人员,把一些抑郁症患者、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及家属组织起来,定期开展群体活动,对患者的生活技能、社交技能等进行训练,活动内容包括“康复指导、健康沙龙、集体晤谈、分享我的康复之旅”等板块。

心理疏导、适当运动是防治抑郁症的重要方式。基于此,跑步、逛公园等是益友会经常组织的一些团建形式。护理人员会和患者一起出行,主动引导他们参与集体讨论,时刻观察他们的反应,尤其是患者情绪的好坏。

有的患者会突然间不说话,不和其他患者一起行动,甚至表情沮丧、充满拒绝。对于抑郁症患者、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敏感表现,护理人员都会准确捕捉。基于长期对患者的护理,护理人员会针对患者的具体问题,运用合适的语气和表达方式,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患者的病情程度和性格各有不同,有的患者我们可能会给他空间静一静,有的患者我们则会主动谈心,甚至是哄一哄。”安凤荣心境管理护理工作室主要成员、康复科索志敏护士长说道。

在索护士长看来,组织益友会活动,不仅有助于增强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沟通交际能力等,还可以及时了解患者近期的病情和康复状态,为医生提供更加详细的病情参考,进一步对症下药。

回归社会的“最后一公里”

对于心境障碍患者来说,好转出院并不等于回归社会。从康复到融入正常社会仍然有很重要的一段路要走。

和益友会一样,彩虹志愿者是安凤荣心境管理护理工作室的另一个公益组织。它是护理部和康复科共同组织的一个团体,主要面向已经康复的抑郁症和心境障碍群体。在安凤荣担任护理部主任期间,为了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早日适应社会,她联合护理部和康复科,主动为抑郁症和心境障碍患者提供了一个锻炼的平台——彩虹志愿者。

团体小组活动和社会实践是彩虹志愿者团队进行康复训练的核心理念。志愿者团队成员会帮助组织和参加益友会活动,另一方面,也会以医院的康复科为平台做一些基础性工作,作为从出院到社会过渡期间的一个社会实践。

在工作室顾问康复科主任郭志华看来,参与彩虹志愿者的患者,相当于一个“半工作”的状态,对他们正常工作、融入社会有特别大的益处。

“以前和人相处时,总是放不开,绷着劲,现在都不会。而且和家人关系也特别和谐,生活很开心。”李方(化名)今年4月份加入彩虹志愿团队,目前担任团队的小组长,也是康复科主任的小助理。

2016年,患上重度强迫症的李方接受了住院治疗。病情严重时期,他心里会感到极度的压抑和难受,“砸东西,不和家人交流,宁愿出去吃都不吃家人做的饭”。

出院后的李方一直坚持服药,病情虽有好转,但是仍然无法正常工作,在家无所事事,并且常处于焦虑的状态。

今年4月份,李方加入了彩虹志愿者。“特别内向,眼神呆滞,不和人说话。”这是索志敏护士长初见李方时的印象。为此,志愿者团队的管理人员,特意把李方安排在门诊服务台做咨询工作。工作内容主要是为就医人员解疑答惑,如怎么使用医保卡、怎么挂号、科室怎么走、什么时间可以看病、什么时候去哪里缴费取药等等。

李方在解答问题、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的沟通交流能力也得到了锻炼。特别是通过为别人提供帮助,李方逐渐找回自信心,提升了自我愉悦感。

“集体登台表演是我整体状态根本性好转的重要转折点。”李方对几个月前的一次志愿者台上表演感触最深。当时他和几位志愿者一起,在医院全体工作人员的见证下,参加了诗朗诵和手舞操表演。

“表演时特别紧张,但是表演后的成就感一下子就让我呈现了现在的状态,相处时没有紧绷感,更加自然和放松。”现在的李方幽默自然,做事成熟稳重,在帮助管理其他志愿者的同时,还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他还和其他志愿者建立了新的友谊,私下里相约吃饭、逛街,一起分享新鲜的事物。

和李方一样的志愿者现在有接近10位。他们每天都有固定的上班时间,但制度约束相对宽松。和正式员工不同的是,他们会有经常性的定期心理测试和心理卫生知识小课堂培训。也有几位病情不稳的志愿者,在适应几周后身体不适,及时被护理人员发现,重新协调安排到病区,做进一步精神治疗。

“没有畏惧感,敢于担责任”

把护理和康复系统结合起来,用一种长远的眼光,连接患者在“住院前+住院中+住院后”的一条龙式的护理需求,尽最大的努力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实现患者的早日康复。这是安凤荣对医院护理工作的重要贡献,也是安凤荣心境管理护理工作室成立的主要作用。

对于患者来说,住院前的护理咨询门诊,可以有效筛查病症,指导患者就诊,甚至是为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心境障碍,及时尽早治疗提供正确引导。住院过程中,全面的病情评估,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护理训练,如益友会的定期活动不断提高患者的生活社交技能。出院以后,彩虹志愿者团队也可以为患者提供实践的平台,为早日回归社会做最后的康复护理。

“用爱心做好护理工作,带着患者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安凤荣放在心里、落在实处的职业追求。30多年的护理工作中,她一直想患者之所想,难患者之所难,给予患者爱心和帮助。心境管理护理工作室所体现的“精神康复护理”的理念,就是她“带着患者体现自身价值”的最好实践。

护理不是简单的打针、发药,还有精神层面的疏导和安慰,以及必要的行为康复技巧。康复不是简单的工娱治疗、行为矫正等,更加离不开心境护理的专业指导。

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护理工作室的精神康复护理,不仅可以在身体上早日康复,心理上也可以尽早恢复健康状态。尤其是康复期间严格的心理测试和观察,也对患者的病情有实时掌控,及时在病区治疗和康复护理之间进行切换。

对于心境管理工作室来讲,护理和康复两类专业人员的相互配合和学习,也有利于打造护理人才队伍,实现个性化优质护理服务。一方面,心境障碍病区护士学习了特殊工娱治疗以及行为康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康复团队,也積累了康复训练中必须的精神护理常识,人才在交流学习中得以快速成长。

“没有畏惧感,敢于担责任,有拼劲”,安凤荣团队站在精神病护理学发展的前沿,秉承着“医者仁心”,推动了心境管理护理工作室的发展。这是心境障碍患者的福音与希望。

安凤荣, 兼任中华护理学会科学传播专家,北京市科委专家库成员,中华护理学会精神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护理学会精神卫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护理学会常务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护理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医学伦理学专业委员会护理学组委员;北京医院协会医院护理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护理杂志》、《中国护理管理杂志》、《中华现代护理杂志》编委等。

猜你喜欢
门诊康复志愿者
康复护理在脑外伤后遗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脑卒中早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疗效分析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首都志愿者为北京冬奥会奉献青春力量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志愿者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
汉字小门诊系列(九)
汉字小门诊系列(八)
“十二五”期间3.6万贫困孤独症儿童获得康复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