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地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2019-10-12 14:20任珊
艺术大观 2019年26期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传承创新

任珊

摘要:民族传统手工艺是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结晶。随着工业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的变化,民族传统手工艺的生存与传承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研究从侗族地区传统手工艺的发展现状、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好的保护和创新发展的策略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从而提高侗族地区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侗族地区;传统手工艺;传承、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文化的融合,工业化机械化代替传统手工的趋势势不可挡,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不可避免的收到现代发展的冲击,很多手工艺面临着失传或者消失的局面。民族传统手工艺不仅是提供物质产品的手段,更是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结晶与载体,保护民族传统手工艺是尊重民族传统文化、展现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因此, 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侗族地区珍贵的民间手工艺进行传承是十分必要的。

一、侗族地区传统手工艺的类别与特点

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交汇处,以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中贵州以黔东南自治州为主要分布地区。侗族的传统手工艺有侗族织锦、靛染侗布、挑花、刺绣、彩绘、雕刻、剪纸、刻纸、藤编、竹编等等。侗族织锦传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著名的少数民族织锦之一,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侗族织锦和刺绣制作工艺独特、图案丰富极具民族特色、色彩鲜艳亮丽、内容丰富,很好地表达了民族的特色和文化内涵,具有文化艺术价值、社会历史价值、民族学及自然科学价值、传承利用价值。

侗族地区传统手工艺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地取材。侗族地区民族传统手工艺首选的材料, 一般都是当地具有的自然资源。如侗布染色采用的靛蓝、藤编等材料都是源自当地,这些材料源自大自然没有任何生态污染。第二,固定的工艺流程。民族传统手工艺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代代相传传承知金,其工艺制作流程是较为固定的。第三,口传心授的保护传承方式。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方式传内不传外,还有口传心授的师徒式,基本从小开始传授,但基本没有形成文字化的形式传承。第四,较强的实用功能。民族传统手工艺与当地居民的生活相关联,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的创造性创作,因此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比如侗布做的服装、藤编的篮筐等等。第五,地域的差异性。同一工艺种类因地域的不同,在取材和工艺流程上也有所区别。如侗族地区不同的村寨蜡染的形式、图案、风格都有所区别。

二、侗族地区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面临的问题与机遇

(一)侗族地区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面临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侗族地区织染等传统手工艺正面临着失传和消失的挑战。笔者曾对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侗寨、堂安侗寨、小黄侗寨等地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和观察发现当地的侗族百姓穿着传统侗族服饰的人并不多见,主要是五十岁以上的老人穿着侗族服饰比较多见,年轻人基本不会穿着传统手工染织服装,而是用现代服饰取代。村寨当中织布的人也不多见,手工靛染侗布的人家不在少数,但是基本以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为主,年轻人基本不会或者外出打工。通过对侗族地区的实地考察与分析,笔者认为侗族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问题。通过走访和访谈的形式得出造成现在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工业化生产方式逐步取代传统手工制作。随着工业化生产的发展,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方式逐步取代传统手工制造,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机械化生产的产品因其产量高、价格低、种类丰富齐全而备受消费者青睐,这很大程度生改善了侗族地区居民的生活状况,但与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传统手工艺产品造成冲击,这也导致传统手工艺被少数人继续沿用。

第二,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变化。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侗族地区人们对于传统手工细作而又设计单一的服饰穿着逐渐减少,尤其是年轻群体,他们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外出求学,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得他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追求新、美、个性化的服装及其生活用品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民族的产品。在他们的生活观念中,传统服饰仅仅成为重大民族节日期间穿戴的产品。

第三,传统手工制品效率较低。现如今,侗族地区越来越少人采用传统手工技艺制作产品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效率低下,手工制品往往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完成。现在侗族居民继续沿用手工技艺如染布、刺绣等制作的服装,主要是制作一些节假日等重大节日穿着的服装,平时的服装基本都是现代的机械化生产服装。

第四,传统手工制品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侗族地区,传统手工制品和技艺基本靠代代相传,如竹编技法、刺绣技法、织锦技法都是通过老人通过口授演示传授给后代的,这种技艺传承至今,图案技法相对传统,缺乏现代的设计与创新,生产工艺相对比较复杂,这种传统的图案和颜色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侗族的文化与特色,但很难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因此,对手工艺的传承不仅需要保护现有的手工技艺,同时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样才能保持民族文化民族元素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五,缺乏有效的市场引导和商业渠道。男耕女织是传统家庭的生活方式,手工织布、染布、制衣完全是为了自给自足,满足家庭成员穿戴的需要。现如今,丰富多样的机械化产品完全可以满足家庭成員的穿戴,这使得传统手工制造逐步处于边缘发展。这种手工技艺又缺乏有效的市场引导和商业渠道,使得手工技艺产品没有一定的商业渠道,致使这种手作方式逐步被遗忘。

(二)侗族地区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面临机遇

第一,国家提倡“工匠精神”和文化自信促进手工艺的保护。国家大力提倡工匠精神,提供保护和传承民间手工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对于保护、传承、创新手工技艺有很好的帮助。

第二,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文化融合发展促进手工艺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融合,使得民族手工艺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近些年国际秀场当中不乏能看到中国民族的元素,很多中国设计师将中国元素融入现代服装设计当中,国外诸多品牌设计师也纷纷来中国寻找中国元素,将中国传统民间技艺与元素结合应用到现代设计当中。

第三,大众消费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得越来越多人关注手工艺。工业化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以服饰为例,多种类、多色彩、多工艺、多材料的服装琳琅满目,但随着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注重文化审美和穿着的舒适性、天然环保性,讲究款式设计的个性化、材料的原始化、面料的环保化、穿着的舒适化等等,这种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为传统手工艺尤其是服饰类手工艺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侗族地区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对策

第一,树立传承和保护传统手工艺的意识。传统手工艺反映着一个地区的历史发展、文化内涵,需要代代相传才能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手工藝取材度源自当地大自然,天然的手作方式体现着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另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着无穷的美丽和文化价值,所以树立传承和保护传统手工艺的意识不仅需要当地的人,而且需要全民形成一种认识、了解、保护、传承的意识。

第二,完善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政策,进行生态博物馆式的保护。生态博物馆是在原来的地址、社会和文化条件中保存和介绍人类群体生存状态的博物馆,博物馆是保护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一个重要机构。生态博物馆突破了传统博物馆藏品和建筑的概念,注重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它不是将文化冻结,而是将保护范围扩大到所在区域的社区或者村寨,让每一位村民都成为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主人。

第三,传统手工艺走进课堂,开展教学科研普及。课堂教学是对手工艺传承的最好方法。现如今,越拉越多的家长和学校重视艺术教育和手工教育,将手工技艺引入学校培养孩子们多方面的兴趣。在高校,手工艺除了作为学生兴趣学习之外,也为相关设计类专业学生现代设计提供了多种方法选择。

第四,提倡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元素融合的创新发展体系。传统手工艺不仅要保护和传承,更重要的是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设计元素和方法进行综合应用,手工艺体现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技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更加具有深层次的产品价值,这对于传统手工艺的创新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只有不断挖掘传统手工艺中的文化资源发展创新具有时代特色的产品,不断地打造民族工艺品牌,才能使民族传统手工艺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保护。

第五,依托信息化技术输出手工艺技艺和文化。手工技艺如侗布、刺绣、蓝印花布等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才能有效地推广手工技艺和文化,比如可以通过数字化手工艺博物馆以及VR虚拟展示技术向全世界推广,这样不仅能将侗族地区手工艺传播到全世界,更能将侗族民族文化为大众所知晓,吸引越来越多的喜欢和热爱侗族文化的人士前往侗族地区。

参考文献:

[1]周乙陶.经济转型时期的民族传统手工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58-61.

[2]杨筑慧.侗族糯文化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3]魏晓君.传统手工艺在创新中开拓市场[J].商场现代化,2007(5):28.

[4]索晓霞.非遗视野下贵州苗族服饰手工艺传承与发展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4.

[5]张笃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看民间文化组织参与的重要性[J].学习与实践,2005(7):45-47.

猜你喜欢
传统手工艺传承创新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开发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牌化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