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电影的叙事结构分析电影《开罗紫玫瑰》

2019-10-12 01:10侯佳怡
艺术大观 2019年26期
关键词:互文性

摘要:电影《开罗紫玫瑰》是具有元电影特性的代表作品。本文通过借助元电影的叙事结构特点对《开罗紫玫瑰》的人物、剧情和背景都进行了解读,并进一步对虚构影像中的真实感进行思考。

关键词:元电影;叙事角度;互文性;自反性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类型,其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的态势。而元电影是其中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型,其独特的拍摄手法和叙事结构度都可给予观众新奇的观影体验。1985年由伍迪艾伦导演的《开罗紫玫瑰》正是一部典型的具有元电影特性的好萊坞影片。本文将厘清元电影的概念,并结合元电影在叙事结构层面的特征,分析电影《开罗紫玫瑰》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着重探讨影像的真实与虚构问题。

一、元电影的界定

元的概念自二十世纪被提出,随之即被广泛地应用至文学、戏剧等多个艺术范畴中,“元戏剧”“元小说”等衍生概念应运而生。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和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都存在着“戏中戏”的剧情架构,外层小说文本与内层戏剧文本在作者的有意安排下,发生了内在的联系,形成了某种指向性的对应关系。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语言,继承了文学和戏剧的诸多特性。元电影的概念脱胎于“戏中戏”这一结构形式,同时囊括了“关于电影的电影,包括所有以电影为内容、在电影中关涉电影的电影,直接引用、借鉴、指涉另外的电影文本或者关涉电影本身的电影都在元电影之列。”的丰富内涵。

二、元电影的叙事结构特点

(一)互文性

互文性是元电影叙事的一大特点,主要是指“电影文本之间存在的潜在或显在的相互指涉关系”。内层文本和外层文本实现了隔空对话,进一步构建了文本内容的扩容、暗喻、钳制等叙事功能。在电影《开罗紫玫瑰》中,互文性最为集中地体现在人物形象、背景设计和剧情设置上的相互映照之中。

1.人物形象

电影中被创作出来的角色和演员本身的关系构成了一种镜像的对照:二者分享相同的外貌,但虚拟的人拥有勇敢、可靠、浪漫、诚实的完美品格,而现实中的人却走向了虚构形象的反面,展现对现实世界的冷酷讽刺。

2.背景设计

导演将潜文本的背景设置在纸醉金迷的纽约大都市,外层电影的背景被刻意放置在了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二者的对比和映照很好地解释了为何观众会选择电影消解来自现实的悲伤。

3.剧情设置

电影中放映的电影《开罗紫玫瑰》可以被视为先行于元电影文本的潜在文本,其内容可被视为是对元电影的隐喻和解读,角色在屏幕间的穿梭将潜内容与原内容勾连。

(二)自反性

在传统的电影观念里,电影的目的就在于让观众沉浸在故事里。所有破坏这份幻境的电影生产要素都被刻意地隐去了,从而满足观众的窥屏心理。而在具有元电影性质的影片中,经典叙事电影的构架被打破,电影自身的拍摄和接受机制暴露在观众眼前。电影以主体的方式呈现,而非以获得观众认可的叙事空间存在,这一步将自我消解、破而再立的过程即是元电影的自反性。

自反性在这里呈现了多层的内涵,第一层即是对电影的自我反思。电影《开罗紫玫瑰》中构建了两层世界,二者唯一的联系在于一台放映机。而元电影中男主人公汤姆从电影中走出来打破了荧幕的界限,虚构的世界进入了真实的世界。各个角色在多个层次发生对话——潜电影中的角色向元电影中的观众提问“为什么不是我们是真实,你们是虚构”,这是电影对电影影像的虚与实的自我思考。同时,这也强迫着元电影中的观众们不得不面对“梦幻世界”不美好的事实。

而第二层则是电影自反性的循环特性。电影所建立的“白日造梦”的机制在元电影中被打破,但同时又再一次的在元电影的观众中被打破。这是导演与观众之间一场互动游戏,观众可以在观看过程中获得同样的梦境被击碎的感受。

三、影像虚构性与真实感的思考

随着荧幕本身具有的界限被打破,虚构世界与真实世界的关系变得模糊。电影使受众沉浸其中久久不能释怀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来是电影超真实的叙事手段;二来是观众本身的心理需求。

(一)电影超真实的叙事手段

电影所上演的内容是虚构的,但无可否认的是其文本内容是基于真实世界的再创造。法国后现代思想家鲍德里亚用 “仿真现象 (simulation)” 一词来揭露了电视 、电影、广告和各种网络媒体 以对现实的虚拟来替代真实的现实, “仿真”摇身变成了现实。它是 “没有原本的摹本 ,超真实的领域”。这也加剧了观众在电影中的沉浸程度,被动接受电影中的文化价值输出。

(二)观众自身的心理需求

观众之所以可以沉浸与电影之中,还在于真实世界的所有愿景都可以在虚构的电影中得到满足。而元电影的自我破解打破了观众主观的审美体验,促使其不再被动接受电影中的价值观输出,进一步开始反思虚构领域对现实生活的侵蚀。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毫不留情地批判以电影和电视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他们指出,好莱坞商业电影正是凭着它的麻醉效应捍卫了意识形态和主流的价值观,使其不被颠覆。电影作为虚构的产物,却以超真实形象呈现,观众应当警惕自身与其的距离。

参考文献:

[1]娄逸.从记忆到言说:元电影建立电影主体性的话语场[J].创作与评论,2016(18):78-83.

作者简介:侯佳怡(1999.7-),女,汉族,江苏常州人,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新闻与传播。

猜你喜欢
互文性
互文理论视域下的约翰 · 福尔斯作品《乌木塔》
幂姆与文学作品互文性分析
关于初中语文互文性阅读的教学思考
《红线》与《浮生六记》的互文性解读
红楼若梦,游园乍惊
肯尼迪就职演说中的互文性策略解读
从互文性看中国电影名称的翻译
电影和戏剧的互文性初步研究
电影与文学创作间的互文研究
《儒林外史》中杜少卿名声的建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