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黄梅戏的生活化表演

2019-10-12 09:45程冰
艺术大观 2019年26期
关键词:黄梅戏戏曲生活化

摘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戏曲艺术永远都是一颗璀璨之星,它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中国传统戏曲剧种多达几百种,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像京剧、豫剧、评剧、越剧等等,它们往往都传承着一方文化,汇聚着一带特色,而本文就将对其中的一种戏曲剧种——黄梅戏做深入讨论和研究,对其生活化的表演做系统阐述。

关键词:黄梅戏;戏曲;生活化

一、引言

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戏曲之一,它被奉为中国五大戏曲中的一种,从诞生以来,黄梅戏至今已有近200余年的历史,随着文化的不断传播和发展,它从一种南方的特色小调,慢慢发展成为一大剧种,不仅南曲北传,闻名全国,而且近年来广受国外戏曲爱好者的青睐。同时,现阶段的黄梅戏不断推陈出新,越来越生活化,越来越贴近现代生活,更加的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二、黄梅戏的起源和生活化过程

黄梅戏作为一种传统戏曲,它的发源和其他剧种是一样的,都源自生活,来源于两百年前的劳动山歌、妇孺皆知的里巷歌谣、灯火社里的欢歌尽舞。而黄梅戏是由百年前的山歌、采茶歌、秧歌等等融合演变成的一个剧种。起初,黄梅戏是从采茶调发展过来的,历史上湖北黄梅一代的灾民逃荒,把内容广泛的采茶调进行改进融合,沿途卖唱以维持生计,在这样长时间和大范围的传播融合中,它不断发展和融合出新的元素,并且也随着其他地区的表演艺人在民间以其他不同形式的演唱,黄梅戏也打破传统的演奏形式,突破了传统表演方式中“两块板拍打,有人帮腔”的形式束缚,真正意义上形成了地方小戏——黄梅戏。这时的黄梅戏还是以民俗表演为特征,即在农闲的时候在农田上即兴表演,还颇具原始风格。但正是这一特有的风格使得黄梅戏有别于其他中国传统戏曲,同时也是这一特征决定了黄梅戏的发展空间较大,为它后来的广泛流传打下了坚实基础。

黄梅戏就是取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它是最贴近底层人民生活写照的戏曲,像其中较为经典的《夫妻观灯》就是描写夫妻日常幸福生活的代表性剧目。它或许没有宏大的场面,也不具备丰富的故事背景,但相比于其他剧种,它更符合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更加贴近人们的内心诉求,人们仿佛能通过黄梅戏的演绎看到自己所向往的那些美好的生活愿景。

三、戏中角色的生活化转变

在黄梅戏诞生的初期,虽然也设有传统戏曲上的“角色”划分,但更多的是因为其继承京剧、昆曲等其他成熟戏曲的“角色”划分。黄梅戏虽也设有“生、旦、净、丑”等角色,但分工并不完全固定,在戏曲表演中没有严格的区别。例如,黄梅戏的早期成名演员胡晋伢就曾被人评价,其虽为坤角,但其他角色样样都会,并且完成得很出色。再例如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老师,观其一生塑造了几十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各有不同又各具特色,正如黄梅戏作家王冠亚所评价道,严凤英的表演是“自人物出发而不从行当出发,从生活出发,而不从程式出发”,这种“无行当”的表演,实际上就是演员对于人物的生活化塑造,通过自己的理解结合故事背景,用贴近生活的方式进行艺术化加工的结果。演员通过对剧中角色进行剖析和分析,并对人物的内心进行深入发掘进而升华成表演形式,转变为舞台动作,这就是对于角色的生活化转变。

四、黄梅戏的生活化表演

从黄梅戏的历史上看我们不难发现,它最开始就是一种农民劳作时用来放松和消遣的歌谣小调,即便在黄梅戏正式出现之后,主流的表演团体也是农村的半职业化表演班社,这也就直接导致了黄梅戏没有完全形成体系化的行当唱腔,而且也没有严格的程式化的表演形式。

黄梅戏是实化表演和意化表演的完美结合,通过对农民生活的艺术加工,演员们将底层人民生活的真实状态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他们用细节的刻画将自己的内心所想、所感通过表演传达给观众,有效地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深得黄梅戏爱好者的青睐。同时,黄梅戏具“尚真”的优良传统,具有深刻的生活化探索。黄梅戏的剧目是源自生活并升华于生活,表演者们通过自身所感、所見来刻画人物,即没有其他曲种刻板的程式化形式,也没有戏曲中花哨的表演方式,真正地做到了表演取材于生活并展现于生活。

早期的黄梅戏表演艺人更重视生活对于艺术真实的重要性,他们更看重真实的表演,贴合生活的剧情和唱法,他们把生活里最朴素的最直接的状态搬上舞台,在得到观众的认可后而广泛流传,渐渐地这就成为黄梅戏独特的表演程式。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他们也取长补短,发挥优势。就比如,黄梅戏的表演、身段是在不断学习京剧和昆曲等历史悠久的戏曲剧种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黄梅戏演员通过扎实的功底和独特的表演程式加上他们自己对于生活细节的刻画,为观众呈上了独具特色的生活化表演。

五、结束语

总之,对于中国五大戏曲之一的黄梅戏来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一路走来实属不易,两百多年的发展史足以磨灭相当多的历史,它能走到今天靠的就是独具特色的表演方式和生活化的表现形式,黄梅戏的诸多特点使得它即便在现代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仍有长足的发展空间,这是极其难得的。

参考文献:

[1]张冬晴.黄梅戏舞台动作叙事特点及风格特征[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9:7688-7690.

[2]吴娟.黄梅戏表演的生活化探究[J].大众文艺,2019(3):158.

作者简介:程冰,安徽省池州市黄梅戏剧院。

猜你喜欢
黄梅戏戏曲生活化
了不起的黄梅戏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戏曲从哪里来
传统戏曲
浅谈安庆地域文化与黄梅戏传承发展
黄梅戏曲课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