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性中的启蒙与审美

2019-10-12 15:37安越华
艺术大观 2019年33期
关键词:启蒙现代性审美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性问题成为国际学术界讨论的中心话题之一。现代性,并非一个时间概念,而指具有现代批判精神的一种观念,是与古代相对比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结合,不断发展进步的观念。历史是在发展变化的,这就是一种现代性。现代性强调本质的、共性标准、强调现象下的真理。对于现代性的把握主要基于马克斯.韦伯的定义,大致分作两种: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相互关联却又存在差异与冲突。

关键词:现代性;启蒙;审美

一、现代性的启蒙

关于启蒙的现代性,机械化大生产是区别前现代与现代的物质条件。可以看作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产物, 即科技进步、工业革命、经济与社会急速变化的产物。启蒙现代性特征的归纳是基于西方人的历史。比如,西方前现代是封建制度,与之对应的则是带有现代性意味的民族国家。假如我们要考察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中国似乎并不存在西方那样的封建制度以及对应的类似民族国家。尼采曾说过, 历史性概念没有定义,只有历史;卡林内斯库则补充道:这些历史往往交织着争论、冲突与悖论。[1]

启蒙现代性强调标准化、规范化、理性化,而审美现代性则认为前者会造成人精神的异化,而艺术的职责就在于救赎这种异化。西方在探异化问题时,往往涉及宗教的没落,以及人的工具化。而这又涉及宗教的功能、作用。因为宗教可以回答一个重要问题:人为什么而活,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们往往通过信奉宗教,寻求对现实生活中苦难的救赎,这就是生活的意义所在。可能现代人难以理解,但就从前物质和精神文明匮乏的时代而言,人们对死亡心存恐惧,必须寻求生活的意义才能缓解这种恐惧。进入现代社会后宗教没落了,西方人无法寻找到生活的意义,审美现代性就是找回因启蒙现代性的原因而丢失的这种有关于生活的意义,这是西方人进入现代社会后精神异化的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机械化大生产。随着工业革命的有序推进,机械化大生产迅速发展,不仅涉及机器的普及、运用,还涉及如何把人也改造成一种生产机器。当人被改造成一种机器时人的异化就发生了。例如流水线上工人千篇一律的生产状况,作为劳动机器的人,此时在工厂的唯一意义就是最大限度发挥生产效率。而在此之前,人在从事手工生产活动时是将一件产品从无到有制作出来,是可以从生产中获得成就感的,这也是意义所在。在审美现代性的动态演化中, 艺术的自律性与反自律性、感性形式与超感性内容等各对矛盾之间, 以及审美现代性与资产阶级现代性之间都处于互动不息的紧张之中, 审美现代性也因此在内部和外部同时遭遇了许多尴尬、矛盾与困境。[2]

二、现代性的审美

审美现代性强调艺术对于人情感、精神的救赎。实际上文艺的功能极为复杂,特别是对非西方的后发国家来说,文艺不会也不可能仅针对个体心灵,势必涉及其他社会问题。东亚在从西方那里接受美术以及其他文艺学科体系的过程中,显然是“启蒙”与“审美”两者并重。最初很长一段时间内,重视文艺的“启蒙”更甚于“审美”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文艺在东亚扮演着思想者、启蒙者,甚至救世主的角色。而在西方国家,文艺的这一角色属性其实并不强烈。由于文艺长期担负着启蒙者的角色,所以,在中国的语境中,我们也很重视文艺在文艺之外的功能、角色。比如新文化运动,主要涉及的是文艺领域,但提倡的却是德先生、赛先生,实际上我们是把文艺视作“匕首和投枪”后者不属于文艺范畴。把文艺作为政治手段,启蒙民众,总之,在东亚社会,文艺的角色、功能远较西方复杂,它并不仅仅涉及审美现代性。对当代学者而言,现代性问题是理解当下中国的当下与过去、现实与未来的轴心之一。比如,陈独秀推崇西方的写实主义绘画,原因在于他认为西方写实主义非常“科学”。中国最初引入西方文艺,很大程度上就着眼于“科学”“民主”而这两个概念都是东亚文化原生的。

朱光潜经由“自然美”概念折射出来的现实生活美学,反映的是他对现实生活与艺术活动在审美中的对立融合复杂关系的独特思考,这既是西方近现代美学启蒙现代性的中国式表达,也表现出非主客二分模式的美的本质论倾向。在现今社会,从现代性角度出发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进行研究, 已成为中国美学组成的一部分,更是不断发展和丰富世界美学的必然选择。世界美学的格局是不会一成不变的, 它将与时俱进,不断推动向前发展,世界美学的多元性需求, 积极推动了中国美学的现代性探索。[3]在关于审美的现代性的了解继续深入精进的过程中,体会在艺术审美发展中的多姿多彩的现代性概念,把握住艺术分析中的启蒙与审美的现代性,把握现代性的国内外的不同背景认知,既保留艺术与现实的距離,也要能引起普通人的心灵共鸣,传递诗意与理想。

参考文献:

[1][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2]陈瑞红.审美现代性:一种概念性探讨[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92-96.

[3]朱志荣.论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性[J].文艺争鸣,2017(07):105-108.

作者简介:安越华,西南大学。

猜你喜欢
启蒙现代性审美
谈李少君诗歌的“另类现代性”
重构现代性
掩隐于革命与爱情冲突中的女性意识:重读《红豆》
再论中国近代史上的启蒙与救亡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言意共生,语文的“启蒙”之美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现代性:未完成的和不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