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揣非关键词 巧施生命教育

2019-10-14 11:01李玉梅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里科夫套子祥林嫂

李玉梅

[摘   要]中学课程改革将关注生命价值取向作为“人”发展最重要的目标,语文教师应挖掘教材选文中的生命资源,在教学中巧借非关键词施以人文关照和生命引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生命教育;语文;非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4-0001-02

泰戈尔说,教育应以向人们传递生命信息为目的。中学课程改革将关注生命价值取向作为“人”发展最重要的目标,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科教育的同时,也必须融入生命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理解生命意义,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并逐步成长为人格完善的人。如何将生命教育与语文教育有机融合?语文课文大多具有丰富的生命内涵,“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师要挖掘其中的生命资源,施以学生人文關照和生命引领。

阿基米德说:“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课文中往往有些非关键词,蕴藏着作家独特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情怀,这里的非关键词,是相对关键词而言的。在生命教育实践中,通过揣摩品味非关键词,学生可以从更新鲜的角度领略更深刻的生命启示。

一、细读一个名词,感悟平等的生命意识

文中出现的名词如果不是文章描述的中心对象,往往不被重视。然而,如果教师能带学生对这些词多加钻研,则可领略到其在传情达意方面难以替代的作用。比如,郑振铎《猫》中的“阳光”,很容易被略过,但其中颇具深意。“阳光”分别出现在描写三只猫活动的句子中。第一只猫“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第二只猫 “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第三只猫在“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

三只猫性情不一。前两只猫活泼可爱,被作者视为“小侣”“伙伴”,第三只因难看懒惰不被大家喜欢,因此,当鸟被咬死后,作者臆断是第三只猫所为,并暴打它导致了它的死亡。一般的阅读重点是通过理解作者的痛悔,学习其尊重生命和反省自我的精神。

当前,市区学校的学生中有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这些孩子在城乡二元体制“夹缝”中成长,容易敏感和自卑,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是学校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教学《猫》时,笔者特意设计了“联系自我,多角度理解主题”环节,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描写三只猫时都写到“阳光”?第三只猫的遭遇是不是因其自身问题导致的?经过点拨、讨论,学生从“阳光”一词中读到了作者更深刻的生命态度:普天之下,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无论美丑贵贱,都有享受阳光的权利,都值得珍重;每个生命的命运往往决定于其自身的性格。由此,启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要以第三只猫为戒,要善待自己,勇敢接受生命阳光的照耀,增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以此激励他们自尊、自信,完善自我个性,学会与自我相处,与世界相处,从而幸福成长。

二、细品一个副词,把握独立的生命精神

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关键词是“套子”,通常我们是从“套子”去认识别里科夫用“套子”圈套自己的可笑可悲和用“套子”圈套他人的可鄙可恶的形象特点,从而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罪恶。

其实,可以抓住“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中的副词“才”,通过体会“我们”的感情,把握寄寓于“套中人”中更深广的意旨。

文章从别里科夫的“死”写起,用“才”表达“我们”对他死去的感受,“才”隐含了“我们”对他死的长久期盼及为他终于死了而感到轻松欣喜,这种心情在文末有直接的表达:“快活”“完全自由”等。事实上,全城人,从主妇到教士,整整十五年什么都不敢干,可见别里科夫给“我们”带来压抑的时间之久、程度之深,“才”表达出“我们”终于得到解脱的痛快。

成天躲在“套子”里、胆战心惊的别里科夫如何能辖制全城足足十五年?联系社会背景,我们可以看到“套中人”形象的二重性,其既是无可救药的牺牲品,又是沙皇专制的鹰犬;既是虚弱可怜虫,又是凶恶卫道士。他死了,“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显然,别里科夫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沙皇统治下的普遍反映。“才”字含蓄揭示了扭曲的社会现实:“我们”这群本应担负真理与良知责任的知识分子,屈服于别里科夫,丧失独立尊严和反抗意识,精神奴化,在恐惧中“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契诃夫用“才”将别里科夫的可鄙和“我们”的可悲巧妙联系,表达他对俄国人民生存状态及对俄国明天的担忧。

当今,物质文明高度繁荣,科技产品缤纷更迭,网络信息复杂无序,青少年在享受时代红利之时,也遭遇前所未有的撞击挑战。如何不被丰富物质和喧嚣舆论“套牢”,守住独立自我?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别里科夫及“我们”的生命状态,联系生活,审视自我,让学生从契诃夫的忧患中树立生命的姿态:勇于摆脱各式俗世“套子”,构筑一方生命的“田园”,活出独立的自我,活出舒展的人生。

三、细究一个形容词,培育理性的生命情怀

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当下,青少年自杀事件时有发生,让人痛心警醒。青少年社会阅历浅,生活条件优越,心理承受力较差,如果没有得到良好引导,稍遇不顺,就容易做出极端之事。为此,语文教师可精选非关键词,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和生命态度的全面塑造。

《祝福》中庙祝反对祥林嫂捐门槛,是容易被阅读者疏忽的细节,其实这其中大有深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究“直到她急得直流泪”中的形容词“急”。

“急”到“直流泪”是为“捐门槛”的事。祥林嫂因两个丈夫都死了,“败坏风俗”“不干不净”而被人们“烦厌和唾弃”,又被柳妈告知死后会“被阎王爷用大锯分开给两个死鬼丈夫”,为了“赎罪”,她拿上“历来积存的工钱”前往土地庙捐门槛,却遭到庙祝拒绝。祥林嫂“急”不仅是因为身份低下的庙祝不理睬她“重新做人”的要求,还因为庙祝不但不成人之美,反而借“急”敲诈她“大钱十二千”。“急”揭示了祥林嫂命运悲剧的根源——不仅遭受鲁家剥削,也遭受其他与她一样有着低下社会地位的人们的压榨,是鲁镇所有人合力将她从封建礼教的战车上无情地甩了下来。

“急”也是“祥林嫂倔强,不屈从的性格反映”。捐门槛有多“急”,祥林嫂重做“正常人”的渴望就有多强烈。其实,祥林嫂的每次人生转折都伴随着她的反抗:反抗婆婆的操纵,反抗阎王爷的酷刑,质疑是否有魂灵。虽然每一次反抗都使她在封建礼教的泥潭里越陷越深,但她对抗命运的“倔强”,却获得鲁迅的深切悲悯和肯定:逃到鲁镇做工,“勤劳能干,力气不惜”,“口角边渐渐地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抗婚不成功,最终遭受夫死儿被狼吃的惨绝打击;除夕夜死去,给鲁镇的“祝福”弄一个不和谐音符。鲁迅以“祝福”为题,既是要对比“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也是要“祝福”那些勇于抗争的“祥林嫂们”:“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自己和别人,都纯洁聪明勇猛向上。……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

深究了“急”字背后丰富的人文意蕴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体悟鲁迅的“祝福”:珍惜新时代,珍爱生命;用理性对抗成长的困惑,用诗性逾越失败的落寞;勇猛向上,不断成长,迎接美好的未来。

总之,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品味一些非关键词,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培养学生探微知著的能力,还能巧借学科优势,为学生打通一条接受人文关怀、培育生命人格的新鲜途径,使生命教育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凸显新时期的教育本真。

[  参   考   文   献  ]

[1]  张立娟. 如何看待祥林嫂的反抗[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Z2):100.

[2]  廖昌燕.也谈“祥林嫂”的精神之痛 [J].中学语文教学,2013(12):40-42.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里科夫套子祥林嫂
深挖文本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难以挣脱的精神套子
谈谈《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套子”的象征意义
套子
别里科夫为什么是动人的
我所欣赏的套子
套子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