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2019-10-14 21:30郭雅婕
西部论丛 2019年31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思想品德道德

道德作为一种潜在的社会规则,能够引导人们进行真、善、美社会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不断改革,如今的教育不再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的栋梁。对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要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比重。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

(一)学校教育重视度较低

一些小学对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没有专门的教师来教授这门课程,只是让班主任或任课老师来代课,这使得小学阶段的思想道德教育失去了原有的目的和功能,甚至严重阻碍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在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许多学校过分强调了显性课程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教育作用,忽视了隐性课程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利用和发展。一些小学过于重视思想道德课程的显性教育,从而忽视了隐性教育内容的开发。

《道德与社会》课程开设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的发展。根据课程培养标准,原则上课堂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从中受益,发现自己的一些不良之处,通过教育然后改变自己的行为,朝更好的方向前进。但是,根据实际教学发现,学生爱上品德课并不是因为课程本身的魅力,也不在于自己可以在课程中学习知识。对一些学生来说,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道德课程的意义。学生喜欢道德课的原因只是认为“思想品德课不需要思考”、“不需要复杂家庭作业”。当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发生偏差,无论老师在上课前多么认真地备课,学生的参与度仍然不高。那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是不可能实现的。思想品德课很可能成为老师的独白。

(二)家庭教育效果不佳

家庭是孩子最先接触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小学生品德和人格的发展离不开家庭教育。在家庭结构中,父母承担着教育孩子的责任。小学是人生的基础,是奠定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的重要階段。家长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小学生整体道德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衡量家庭道德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小学生道德发展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素质不高。许多家长对孩子的道德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再加之道德教育方法不当,法律意识比较薄弱。许多家长在生活中不能给予孩子一个良性的榜样,反而可能对小学生的道德发展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有些家长过多的关注儿童的物质教育,忽视了对儿童精神的培养。孩子从小任何物质需要都可以在父母那里得到满足,这样容易造成小学生的依赖性,缺乏独立意识。如果父母过分强调物质条件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为孩子提供便利,孩子很难理解所有来之不易的感觉,这对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是不利的,也会对他们以后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反而适当的挫折教育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

(三)社会教育环境较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全球化和西方各种思潮的涌入,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也随之而来,充斥在整个社会。由于小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判断能力差,加之他们在小学阶段的好奇心、模仿能力又很强。可能将社会的不良道德价值观进行模仿和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

(一)优化学校教育

学校在小学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起到了引导和培养的作用。首先,在学校里,老师的言行,甚至是穿着打扮都会影响学生,学生会下意识地模仿老师的言行。因此,无论思想道德教师还是其他学科的教师,都应该把思想道德教育有机地融入到自身的教学中,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给小学生思想道德上树立榜样。思想品德教师对小学生的影响程度比其他教师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在学校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其次,学校还应该抵制和消除校园不良信息的传播,引导学生理性利用网络资料。学校也应该组织一些以年级、班级为单位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定时对学生开展德育讲座。让学生发自内心主动接受德育,加强德育实践教育。

(二)完善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也是一生的老师。在朝夕相处中,他们的品德、行为会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发展、人格的形成产生有形或无形的影响。家长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用自己的言行来引导和教育子女,发挥其表率作用。此外,家长应加强与学校和教师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身心发展情况,以便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引导孩子,避免孩子出现更大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观念在不断的变化。家长应该及时了解教育的形式,从而不断补充自己。就家长自身而言,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学习各方面的文化理论知识。教育孩子并不容易,既要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等心理知识,又要掌握教育儿童的方法。所以家长需要不断丰富和扩展自己的知识体系,帮助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第二,实践出真知。父母要及时地将他们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对孩子的教育中。

(三)衔接整个社会教育

人的道德修养是在日常生活中一步一步培养起来的,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携手合作,一起建立“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德育体系。

所以,家庭是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第一堂课;学校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二课堂,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基地,应加强与家庭教育的合作,共同解决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努力做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社会是包含学校、家庭的大环境、大家园,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对小学生良好品格的塑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教育最大的特点是,能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从而丰富学校的德育工作。我们提倡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为社会培养具有高道德标准的优秀人才。

作者简介:郭雅婕,女,汉族,山西,大学本科,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思想品德道德
甘肃陇西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及对策
选择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跟踪导练(五)(2)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思想道德建设研究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