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媒体的力量聚合助推中国文化价值输出

2019-10-14 21:30梁瑾
西部论丛 2019年31期
关键词:受众区域内容

梁瑾

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中国与亚洲各国、特别是东盟“抱团取暖”,加强区域合作,可以提高中国-东盟的整体影响力。经济发展需舆论助力,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是媒体的责任和目标。在舆论高地,西方媒体咄咄逼人,表现强势。然而自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以来,世界形势正逐渐发生逆转。中国从过去处于舆论弱势,到今天面临文化价值输出的转机,我们应聚合多方力量,进一步助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实现区域一体化是全球的趋势,中国与东盟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首先,我们必须争取区域内受众的信赖和支持,以应对西方媒体的冲击。西方媒体已经习惯于把他们“新闻自由至上”的观念推销到全世界,但我们应该打造更符合我们区域所需的新闻价值,那是一种更加“负责任”的新闻自由;我们应该主动设计一种属于我们区域的新闻游戏规则。中国和东盟媒体,作为一个整体,应该从服务区域内国家和受众出发,提供准确报道、澄清问题、促进和谐、求取共识,而不是挑起对抗、鼓吹极度的个人权利、挑战和破坏社会整体利益。我们要打造一个共同的联盟和发声平台,使之成为区域内受众首选倾听的声音。

其次,要加强区域声音,就必须联手,向世界推广我们的内容。只有通过合作,我们才可以更深刻地影响世界。中国与东盟媒体可以进行充分整合,搭建合作平台,建立交流与合作机制,开辟便捷通道,使来自中国和东盟各国的资金、人才、资源可以进行优势互补。通过共同组建权威的调研机构,调查、分析、收集区域内的媒体数据和受众信息,并共享给各成员媒体,以便有需要的內容供应商、赞助商有的放矢;通过共建内容制作绿色通道,直接对接制作团队和拍摄内容资源,以减少制作成本、减少审批环节。

第三,在多媒体时代,中国和东盟媒体还必须在提升技能、丰富媒体和报道形式等方面加强合作,以便升级我们在受众争夺方面的竞争力。同时,新技术和新的媒体形态带来受众互动的增加,这也增加了我们的管理难度。为了方便新媒体形势下内容在区域内的流通,各方还应共同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则和游戏规则。

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视域传播已形成跨区域、跨国界、跨民族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新格局。谁的传播手段先进,谁的传播能力强,谁的文化就能更广泛地流传,也就能更有效地影响世界。

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在文化、语言与思维模式等方面均存在着众多差异。以视频媒体为载体,双方可最大程度减少这些差异所带来的影响。但无论我们是否以视频媒体为载体,要进行跨文化的交流,我们都必须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用理解的态度去面对不同。语言有的时候无法表达某些概念,或许会在翻译上产生歧义,但是视频是非语言的交流,它可以传递信息,帮助我们的沟通,促进相互理解。

广西广播电视台曾利用中国春节为契机,分别向印尼和马来西亚市场投放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节目内容。在印尼,一部反映中国清真食品的系列纪录片,在当地引起巨大反响,印尼观众纷纷在播出平台的官方网站上留言说,非常喜欢这个节目,该节目让他们有机会第一次了解到中国的多元文化,第一次知道中国也有清真餐;也激发了他们前往中国旅游、充分体验中国美食文化的强烈愿望。在马来西亚,一部反映中国人养生理念、阐述了修身养性观点的纪录片获得播出平台赞许,他们认为这样的内容,可以让马来西亚观众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和理念,这是马来西亚观众对于中国比较感兴趣的方向之一。

学会去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交流方式和思维模式,我们至少要做认真的倾听者,如果可以的话,还应该亲身去体验不同的文化,了解他们的差异。只有这样做,你的理解才会指导你把所见所闻转化为视频语言。

当今世界媒体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媒体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中国与东盟的视频媒体机构应该取长补短、整合资源,利用新技术实现创新与产业升级。

在东盟国家,视频网站现阶段正处于暴发期,而且在年轻人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中接受度更高,他们通过网络接收信息的比例远远超过从传统媒体接收信息。同时也说明,传统媒体对受众的覆盖是有一定缺失的。但是,在补齐传播手段和传输技术短板的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传统媒体在内容制作上还是存在优势。不过,其内容制作应多多适应网络和社交媒体的传播,比如应更多考虑以短视频的形势来呈现和投放。

在与东盟媒体日益频繁的合作当中,我们应该思考,东盟的市场究竟需要什么内容?中国有大量的内容资源,可以输送到东盟广大的市场,但同时内容的投放还应该更有针对性。为此,通过共建市场调研渠道和信息共享渠道,可以更好地了解供需。其次,通过搭建中国和东盟内容双向交流的机制,进行资源置换。可以吸纳东盟国家的制作团队到中国来拍摄纪录片,共同发掘、探讨关于中国与东盟国家历史上相同或相近的文化渊源题材,或者是关于中国与东盟区域内的各族群自古以来迁徙路线和分布的相关题材,同时阐述双方在历史上的一衣带水的关系与渊源。另外,中国与东盟各国还应当建立长期交流机制,例如联合定期举办区域内的专业评奖、设立合拍片奖项,表彰和奖励区域内优秀的合拍片,为区域内的专业交流、信息对接、项目推介提供平台。

对于中国来说,虽然利用了区域合作这个平台,我们还是应该有自己的设计。首先,我们需要更明确和突出价值观输出的主题,并使之成为我们一个持续、长久的文化符号。我们每一个外宣团队进行的每一次文化输出和内容输出,都应围绕和牢牢把握这一主题价值。这一点可以借鉴美国和西方,每一次出场都高举自由、民主的旗号,俨然自由民主的代表。反观我们打的牌,主题都比较散、比较抽象,且变化多,欠缺具象化和持久性,这将无法有效激发海外受众对中国的输出价值进行直观想象和本能反应。 其次,我们应根据各地方的优势进行更具体的区域和职能划分。例如,中国与东盟虽然存在差异,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广西与东盟接壤,在文化和语言方面,有着太多的共通之处。泰语和广西的少数民族言壮话同属汉藏语系,所以不少泰语的单词跟壮语相同或相近,越古老的词汇越能体现出这种特点;许多懂壮语的广西人,看泰国电影,也能听得懂少部分泰语。类似的共通之处还存在于广西与老挝、越南等国的交往之中。可见广西在与东盟国家的沟通中比起其他地理位置较远的省区还是存在优势。因此在与东盟的对接上,资源配置应给予更多的倾斜。如果不做全盘统筹考量,各省市全体出击但各自为战,后续还会产生许多困难。比如输入内容的组织、采购方面,会产生一轮竞争,造成内容涨价,成本上升;在境外播出平台筛选、联络方面,又会产生一轮争抢,造成平台要价、对方理解混乱等不良后果,严重影响境外媒体对中国团队的整体印象。第三,鼓励多形式多各类的内容输出。例如对古装剧输出的抑制,并非所有古装剧都不具备文化输出价值,相反很多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恰恰可以从古装戏剧中得到展示;古装戏也可以向世界、尤其是那些对中国文化不太了解的国家和地区阐述,一些文化现象确确实实起源于中国,早在中国古代就存在并盛行,其起源和归属不容质疑。

中国和东盟同属于亚洲,面对‘亚洲音量和‘亚洲体量的失衡现实,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亚洲,是亚洲各国发展的需要,更是世界对亚洲的期待。亚洲在世界未来的发展中必将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这对于中国来说也是重大机遇。加强与亚洲媒体的合作,进一步提升亚洲以及中国自身在国际舆论上的影响力,将更好地助力中国在机遇下的发展和腾飞。

猜你喜欢
受众区域内容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分割区域
擦桌子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区域发展篇
注意力 约会力 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