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T横断位测量的髂静脉受压率与腹壁脂肪厚度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2019-10-15 05:41胡蓝月王利伟殷信道顾建平任军
中国医疗设备 2019年10期
关键词:腹型变化率腹壁

胡蓝月,王利伟,殷信道,顾建平,任军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 医学影像科,江苏 南京 210006

引言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是左侧髂总静脉(Left Common Iliac Vein,LCIV)受横跨前方的右侧髂总动脉(Right Common Iliac Artery,RCIA)和后方腰骶椎共同压迫引起的下肢和盆腔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1]。影响髂静脉受压程度的因素很多,有研究认为除先天因素外,还与患者性别、年龄等因素有关。另外,大量研究显示腹型肥胖与多种心血管疾病[2]及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3]密切相关,并有研究指出腹型肥胖是上述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及独立预测因素,但目前尚无研究报道髂静脉受压程度与腹型肥胖之间的相关性。腹壁脂肪厚度是脂肪沉淀的重要标志,是腹型肥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通过测量两次CT增强扫描的髂静脉受压率及腹壁脂肪厚度变化情况以探讨两者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行两次腹、盆腔CT增强检查的患者116例,其中男65例,女51例;年龄34~87岁,平均年龄(64.08±11.31)岁。所有患者检查前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病例入组标准:①进行过两次CT增强检查;②扫描范围包括髂静脉分叉;③两次检查之间没有发生过DVT;④无盆腔肿瘤病史。病例排除标准:①CT示肿瘤组织压迫髂血管;②下肢静脉血管的腔内手术史;③扫描范围不符合要求。

1.2 检查方法

设备及参数:采用第二代双源128层螺旋CT机(Somation Definition Flash,德国西门子公司)。116例均采用仰卧位。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应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Care Dose 4D技术),参考管电流210 mAs,螺距1.0,球管旋转1周0.33 s,采集层厚0.60 mm,重建层厚5 mm。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射对比剂碘海醇(350 mgI/mL)75 mL,注射流率为3.0 mL/s,应用对比剂跟踪触发(care bolus)技术:以腹主动脉作为监控点,注射对比剂待腹主动脉CT值达到触发阈值(设定为120 HU)7 s后开始动脉期扫描,40 s后进行门静脉期扫描。扫描方向为从头到脚,范围从膈顶到盆底。

图像后处理方法:由2名医师在图像存储与传输工作站分别独立进行数据测量,取其测量结果的平均值进行分析。于RCIA跨越LCIV水平,测量并计算LCIV受压处横截面的最小前后径、同层面右髂总静脉的管腔前后径、LCIV受压率。在患者脐水平层面垂直测量两次检查的腹壁脂肪厚度[4]。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两次CT检查平均间隔时间为(16.5±3.4)月,间隔时间范围3~24个月。不论第一次或第二次CT检查(图1a、1c),LCIV短径均明显小于同层面RCIV短径(表1),第一次LCIV受压率平均值41.35%±15.79%,第二次LCIV受压率平均值41.56%±17.36%,两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t=-0.178,P=0.859)。

图1 全腹部CT增强扫描图像

表1 CT检查中LCIV受压处短径、RCIV管腔短径及配对t检验(mm,)

表1 CT检查中LCIV受压处短径、RCIV管腔短径及配对t检验(mm,)

第一次CT检查测得患者腹壁脂肪厚度平均值(7.58±0.70) mm,第二次CT检查测得患者腹壁脂肪厚度平均值(8.18±0.76) mm(图1b、1d),两次腹壁脂肪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6,P=0.234)。对患者腹壁脂肪厚度与LCIV受压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第一次CT检查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0.028,P=0.769,无明显相关性;第二次CT检查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0.111,P=0.234,无明显相关性(表2)。两次CT检查测量的腹壁脂肪厚度的平均变化率是-0.7%±74.6%,两次CT检查测量的LCIV受压率的平均变化率7.2%±22.8%。对两次的腹壁脂肪厚度变化率与LCIV受压率的变化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0.136,P=0.145,无明显相关性(图2)。

表2 CT检查中腹壁脂肪层厚度、LCIV受压率及Person相关分析()

表2 CT检查中腹壁脂肪层厚度、LCIV受压率及Person相关分析()

图2 两次CT检查测量的腹壁皮下脂肪厚度的变化率(横坐标)与LCIV受压率的变化率(纵坐标)的散点图及趋势线图。

另外,对患者LCIV受压率与年龄进行Person相关分析:第一次CT检查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0.255,P=0.006,第二次CT检查相关分析示r=-0.259,P=0.005,两次检查均显示左侧髂静脉受压程度与年龄之间有微弱负性相关关系,即随着年龄的增加髂静脉受压程度有减轻趋势。

图2 两次CT检查测量的腹壁皮下脂肪厚度的变化率(横坐标)与LCIV受压率的变化率(纵坐标)的散点图及趋势线图

3 讨论

左侧髂总静脉受压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受压程度、有无临床症状及症状的轻重因人而异,当髂静脉受压导致一系列症状及体征时称为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1]。影响髂静脉受压程度的因素很多,有研究认为除先天因素外,还与患者性别、年龄等因素有关。既往有学者通过尸检、动物实验以及临床病例追踪[4]研究IVCS的发病原因及影响因素。大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左侧髂总静脉受压的解剖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前方右髂总动脉的压迫;②后方腰椎椎体退变或腰椎间盘膨出(或突出)的挤压;③腰椎生理曲度过大。文献[5]报道退行性腰椎间盘突出可继发迟发性非血栓性左髂总静脉压迫,并强调了多模式成像对了解IVCS的机制和适当治疗的重要性。目前IVCS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6-9],临床上常用CT增强和MRV测量并计算LCIV的受压程度[10-11]。

本研究对116例患者两年内两次CT检查中测得的LCIV受压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一患者在两年内不同时刻行盆腔CT检查,通过测量、计算得出的LCIV受压率是稳定的,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与沈莉等[12]研究结论一致。但McDermott等[13]通过对36例患者进行MRV、CT检查,结果显示两次影像学检查测得LCIV受压率不同,认为单次影像学检查不能诊断髂静脉受压。但该研究中患者的受压率比较是在CT和MRI之间进行的,这两种检查原理不同,磁共振图像的平扫涡流效应会导致受压率的夸大,两种检查方法的可比性较差,我们认为他们的研究结果需要进一步论证。本研究认为受压程度基本稳定,在不同时间进行检查时受压率并不会出现大幅波动。

大量研究显示腹型肥胖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并有研究指出腹型肥胖是上述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和独立预测因素[2]。但目前尚无文献报道髂静脉受压程度与腹型肥胖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腹部脂肪的大量堆积一方面可改变血液成分及血流动力学,另一方面大量腹腔脂肪可能影响髂静脉与周围结构关系,因此髂静脉受压程度与腹型肥胖之间关系值得探讨。腹壁脂肪厚度是脂肪沉淀的重要标志,因此腹壁脂肪厚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腹型肥胖程度,成为判断是否属于腹型肥胖的重要标准。20世纪90年代开始,CT和MRI检查法已成为测量腹壁脂肪厚度的金标准[14]。本文采用文献[4,15]中同样方法测量腹壁脂肪厚度,并与LCIV受压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不论第一次或第二次CT检查,腹壁脂肪厚度与LCIV受压率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r=-0.028,P=0.769;r=-0.111,P=0.234)。本文又对两次测得的腹壁脂肪厚度变化率与LCIV受压率的变化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亦显示无明显相关性(r=-0.136,P=0.145)。因此我们认为肥胖可能不是髂静脉受压的危险因素之一,肥胖不会导致髂静脉受压程度改变,减肥可能无助于减轻髂静脉受压程度,但该结论有待开展更多研究予以支持、佐证。

另外,根据IVCS的成因,有学者将IVCS分为单纯受压型、腰椎退变相关型及其他原因受压型,并认为在腰椎退变相关型中,由于腰椎骨赘形成、椎体前突等原因会加重LCIV受压,由此推断髂静脉受压程度与患者年龄有正相关性[16]。但本研究对116例患者进行年龄与LCIV受压率的相关分析,发现两者间有微弱负相关性,统计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髂静脉受压率轻度下降。这样的结果预示着年轻患者的髂静脉受压也许从一开始就达到了一定程度,但不会随着年龄变大而加重,甚至有可能减轻,但我们的研究仅限于两年内的数据,这一结论有待进一步确证。

总之,腹、盆腔CT检查能比较准确地测量出受压髂静脉的前、后内径,并能对受压程度加以判断。本研究表明左髂总静脉受压程度短期内基本稳定,与腹壁脂肪厚度大小没有明显相关性,减肥可能无助于减轻髂静脉受压程度。

猜你喜欢
腹型变化率腹壁
不同营养支持方案应用于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效果观察
针灸联合疗法治疗腹型肥胖效果的Meta分析
基于电流变化率的交流滤波器失谐元件在线辨识方法
鱼刺致不典型小肠腹壁瘘并脓肿形成1例
腹壁缺损的重建方法与研究进展
例谈中考题中的变化率问题
BMI正常老年腹型肥胖人群脂代谢异常及中医辨证治疗的研究
腹壁缺损重建方法的研究进展
腹型肥胖或可增加HFpEF患者死亡率
相位差变化率的快速高精度测量及精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