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DCA的住院患者影像增强检查流程优化及质量前馈控制

2019-10-15 05:41沈大燕
中国医疗设备 2019年10期
关键词:医务人员病房住院

沈大燕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十堰市太和医院 护理部,湖北 十堰 442000

引言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像增强检查对一些疾病的诊断及治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越来越多的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需要行影像增强检查。影像增强,如CT增强检查、MR增强检查、CT血管成像等,是利用高压注射器通过静脉快速注入造影剂后再行扫描的一种检查方法,该检查有助于病灶的检出,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增强检查方式的特殊性,为保证患者安全和检查质量,对做该项检查的患者也提出了一些要求和注意事项[2],例如患者是否有过敏史;糖尿病患者服用二甲双胍,需停药48 h后才能进行检查;患者需禁食6 h,以防止注射碘剂后发生过敏反应,引起恶心、呕吐导致误吸或窒息;患者检查时不要过度紧张[3],以免影像图像质量导致检查失败等。因此,在患者进行检查前医务人员必须充分与患者进行沟通,确认检查前准备充分了,才能进行检查。这也就要求医院建立完善的影像增强检查工作流程以及相关医务人员工作职责[4],并确保严格落实才能保证患者检查安全、顺利进行。我院是一所大型综合型三级甲等医院,年住院患者影像增强检查达1万余人次,且逐年增长。随着业务量的急剧增多,让住院患者尽快完成检查,尽快确诊,对于提高治疗效果、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该院针对住院患者增强检查,应用PDCA管理工具进行了流程优化,并应用前馈控制确保各环节工作落实到位[5],取得了良好效果。

1 一般资料

我院运送中心信息系统2017年3月流程优化前行影像增强检查的患者和2017年6月流程优化后行影像增强检查的患者的相关信息,包括患者预约检查时间、运送员到科室接患者时间、到达影像中心时间、进入检查室开始检查的时间、检查是否完成、未完成原因等信息。

2 方法及结果

应用PDCA管理工具,按照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处理四个阶段,优化住院患者影像增强检查流程,持续提高检查质量和效率。

2.1 计划阶段

分析、寻找住院患者影像增强检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拟定质量管理的计划与目标。

2.1.1 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检查成功率不高。由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和行静脉留置针置管等检查前准备工作均在影像中心由影像中心护士完成,在此之前,虽然病房医生、护士口头告知了患者应注意的事项,但因没有规范病房医务人员的告知方式和解释内容,有不少患者因为没有理解或忘记医务人员的告知,到影像科后护士发现患者不符合检查要求而未能完成检查。通过分析2017年3月预约影像增强检查的住院患者信息,除患者个人原因放弃检查的10例以外,有390例成功预约,但检查成功率仅91.79%,32例未能成功完成检查,未成功检查的主要原因有:①患者因没有理解或忘记医务人员的相关告知事项,服用了相关药物或已进食而无法检查,有13例,占40.6%;②病房医务人员与患者沟通不到位,没有说清楚检查目的、检查方法、可能存在的风险,当病人到影像中心,影像科护士告知患者碘过敏试验、增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碘过敏反应以及意外、过敏反应及抢救措施等时,存在顾虑而拒绝检查,有8例,占25%;③患者以前没有做过此类检查,检查时过度紧张,造成检查失败,有8例,占25%;④病情变化、过敏反应等原因,有3例,占9.4%。

(2)检查等待时间长,检查前准备耗时长。通过分析2017年3月患者增强检查各环节消耗的时间相关信息,发现由于影像科护士人员少,而检查患者多,虽然患者按预约时间达到影像中心,但仍然需要排队等待前面的患者完成检查,平均等待时长为28 min;另外影像中心护士对单个患者进行信息核对、检查前谈话、签字、行静脉留置针置管等工作的平均时长为11 min;由于准备耗时长,使排队的患者等待时间进一步延长。

2.1.2 计划和目标

通过梳理现行检查流程,见图1。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医院实际,在充分考虑患者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流程优化,同时应用前馈控制,通过观察情况-收集整理信息-掌握规律-预测趋势-正确预计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采取事前干预措施,避免在未来不同发展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6-10]。通过措施实施提高检查成功率、缩短患者等待时间。

2.2 执行阶段

按照计划,落实改进措施,优化后检查流程,见图2。

图1 流程优化前住院患者影像增强检查流程

图2 流程优化后住院患者影像增强检查流程

2.2.1 知情同意书签署前移到病房

从患者检查失败的原因可看出医务人员与患者进行检查前的沟通不到位是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将增强检查知情同意书的签字工作前移到病房,由病房医生完成,一方面医生根据知情同意书向患者进行讲解,避免了因注意事项告知不到位延误患者检查;同时在谈话中,医生可通过讲解检查目的等,消除患者的顾虑,避免患者检查过分紧张;另一方面,省去了影像中心护士谈话签字的环节,能缩短患者等时间。

2.2.2 静脉留置针置管前移到病房

从患者等待时长看,行静脉留置针置管检查前准备耗时长,因此将行静脉留置针置管工作前移到病房,将以前集中由一人完成的工作分解到由各病房护士完成,这样避免了在影像中心因为人多而排队等待置管,也省去了影像中心护士行静脉留置针置管工作环节,缩短患者在影像科等待的时间。

2.2.3 设立标准化的告知宣教流程

为防止病人遗忘检查时间和注意事项,要求责任护士在病房白板上及时写上病人的检查项目、检查时间、注意事项等,同时在病人床头放置颜色醒目的检查提醒卡,病人完成检查后由护士回收;还设患者检查登记本,设计关键提醒时间点,每天护士在关键时间点提醒患者后,在本上签字,确保提醒到位。同时在告知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的评估,对心理存在害怕、担忧、顾虑的患者重点观察,加强沟通与理论疏导。

2.2.4 运送员提前电话确认患者准备是否到位

为防止病房护士在预约时间点没有及时给病人完成静脉留置针置管,导致运送员不能及时接病人去检查而延误检查时间,由运送员在预约时间前30 min打电话到科室提醒护士给患者做检查前准备,以提高预约检查准时率,提高影像科工作效率,缩短病人等待时间。

2.2.5 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将检查准备及时率纳入科室质控考核

为了让优化后的流程能够严格执行,保证患者及时完成检查,由医院影像中心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了专项培训,包括谈话内容、方式、如何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消除患者顾虑、静脉留置针置管的要求等。同时护理部还将“检查准备及时率”纳入科室护理工作的一项考核指标。在预约时间点,病房护士已为患者完成检查准备工作的,为“及时”,当月“准备及时”例数/检查总例数=检查准备及时率,当月“及时率”为100%,则奖励质控分;不足100%的,每降低10%进行相应扣分。

2.3 检查阶段

检查改进措施实施是否达到预期目标。通过2017年4~5月份对医生、护士进行相关培训,按照优化后的流程运行,并加强管理和考核,2017年6月行增强检查的患者检查成功率提高了6.37个百分点,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

表1 流程优化前后检查成功率

因病人忘记注意事项、拒接检查、情绪紧张等的发生率均明显降低,病房护士准备及时率达到98.2%,见图3。

图3 检查失败原因及对应例数

流程优化前,患者达到影像中心至进入检查室开始检查的时间为(39±10)min;流程优化后,患者达到影像中心至进入检查室开始检查的时间为(12±4)min,比优化前缩短了27 min。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处理阶段

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总结,采取进一步改进措施,巩固成绩,形成标准。该院通过以上改进措施的实施,有效提高了住院影像增强检查的成功率,缩短了患者等待时间,但仍有少数患者因准备不充分、过度紧张、过敏反应等未能一次成功完成检查,另外也有少数患者因病房护士静脉留置针置管不符合要求需重新置管、运送过程中造成留置针移动等造成检查时间延长。因此,该院进一步加强病房护士相关技能培训,加强运送员在运送病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培训,出台《进一步加强医学影像增强检查工作管理的规定》,对住院影像增强检查工作流程以及相关医务人员工作职责进行规定,进一步形成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3 结语

医技检查是患者就诊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医技检查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院工作效率,直接影响到医院整体服务质量建设。当前医技部门有限的资源与临床患者大量的需求之间有一定的矛盾。从某种程度上说,缩短患者的等待时间、提高预约管理的效率已经成为医院优化运营管理体系、提升医疗服务品质、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的关键举措[11-16]。由于增强扫描有较多的注意事项及禁忌证,同时大多数患者因对此项检查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如果检查前患者准备不充分,将导致检查不成功,从而延误诊断,因此持续以问题为导向优化检查流程,加强医务人员沟通和技能培训,建立标准化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对提高患者检查成功率、缩短患者等待时间、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升患者满意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医务人员病房住院
妈妈住院了
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
医务人员如何预防针刺伤
昆明市2012~2020年HIV/AIDS住院患者的疾病谱
骨科住院患者双侧腋下体温比较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切实关爱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
换病房
病房
拯救世界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