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仪器分级分类管理在院内转运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2019-10-15 05:41冯海珊兰建雄
中国医疗设备 2019年10期
关键词:分级分类抢救室仪器

冯海珊,兰建雄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急诊抢救室,福建 厦门 361004

引言

急诊抢救室是急危重症患者的首诊科室,为了接受进一步的有效诊治,急危重症患者需要进行院内转运[1]。然而转运过程中环境的变化、仪器设备、人员等因素可增加急危重症患者的转运风险[2]。因急危症患者转运过程中依赖各种蓄电仪器进行生命支持,故加强蓄电仪器管理对保证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监护和持续治疗十分重要[3]。目前在临床中,蓄电仪器的管理较为混乱,存在蓄电仪器放置位置不固定,蓄电仪器备用状态不能清晰快速识别,进而在一定程度增加转运仪器的准备时间及使用中的仪器电池故障风险,在患者发生生命征异常或其他严重变症时,无法及时发现并做出及时有效的应急处理,延误抢救时机[4]。本研究将分类管理模式应用至蓄电仪器管理中,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院内转运,探讨其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急诊抢救室共有转运用微量注射泵12台,转运用心电监护仪10台,转运用呼吸机4台,转运用除颤仪4台。各转运仪器均有蓄电功能,使用期均在购进8 年期内。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急诊抢救室必须通过蓄电仪器进行转运方能完成检查或收住院治疗的523例急危重症患者使用的仪器频次880次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8年1~3月期间267例转运患者使用的仪器频次437次作为实验组,实施转运仪器分级分类管理模式。2017年10~12月期间256例转运患者使用的仪器频次443次作为对照组,实施传统常规仪器管理。转运仪器纳入标准:①仪器性能状态良好;②偶有一些小故障,但不影响使用。排除标准:①投入使用超过8年的仪器;②不能使用,需大修后才能使用;③无法维修,需报废的仪器;④蓄电使用时长不超过半小时,不可用于转运。

1.2 方法

1.2.1 转运方法

对照组按照传统的仪器管理方法进行管理。传统的仪器管理方法,即由每班护士负责检查抢救仪器性能是否良好,有无处于充电状态,同时保证仪器定点放置、确保设备完好、充足[5]。实验组:在传统仪器管理的基础上,实施仪器分级分类管理模式管理转运仪器。当确定患者需要转运后,由医生护士携带蓄电仪器、氧气瓶及一线急救箱对两组患者进行转运。

1.2.2 仪器分级分类管理模式转运方法

(1)专人检测。每月由兼职设备管理护士对所有蓄电仪器进行检测[6],监测仪器蓄电池使用时长。监测仪器蓄电池使用模拟法[7]:先充好所要放电的仪器,然后拔掉电源,让仪器在蓄电池工作模式下模拟在人体模型上连续使用,记录从开始使用至无法正常使用时间,计算蓄电池使用时长。

(2)根据检测的仪器蓄电池使用时长对仪器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并用红黄绿三种颜色进行等级标识。

(3)根据仪器电池蓄电能力和患者所需转运时间进行分级。院内转运时间即院内转运一名患者的出入抢救室时长或者护送出抢救室直至住院病房的时长。院内转运时长评估分级:红色,转运时间≤0.5 h;黄色,0.5 h<转运时间≤1 h;绿色,1 h<转运时间≤2 h。蓄电仪器分级:红色标签表示为A级高危蓄电仪器[8],表示使用时长0.5~1 h;黄色标签为B级中危蓄电仪器,表示使用时长1~2 h;绿色标签为C级低危蓄电仪器,表示使用时长大于2 h。另外,纳入研究的除颤仪蓄电池使用情况测定比较特殊,按照除颤次数进行分级。除颤仪:红色标签A级≤5次,黄色标签B级5~10次,绿色标签C级>10次。根据仪器蓄电能力分级等级,分别于仪器显著位置贴上相应红、黄、绿三种标签等级,并且在标签上标注检测日期及结果(电池时长或放电次数)。最终纳入分级管理的蓄电仪器共30台,分别为:微量注射泵7台C级,3台B级,2台A级;转运用心电监护仪6台C级,3台B级,1台A级;转运用呼吸机3台C级,1台B级;转运用除颤仪3台A级,1台B级。

(4)转运仪器的分类放置。绿色标签仪器放在A区,可用于危重患者的往返检查,保证抢救转运需要。黄色标签仪器放在B区,可用于单程送至病房患者使用。红色标签仪器放在C区,接上电源使用;不可用于转运。转运完毕后,及时放回原位,及时充电,挂上仪器充电牌。

(5)组织护士进行蓄电仪器分级分类管理培训。制订蓄电仪器分级管理培训内容:①监测仪器蓄电池时长方法。②按仪器使用时长实施分级管理、转运仪器根据仪器蓄电等级分区放置。③各班护士有关蓄电仪器方面的职责。对全科护士进行统一培训,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提问及检查掌握效果,做到人人掌握。

1.3 观察指标

每次转运由抢救室转运护士根据观察指标详细填写记录。观察指标:①转运仪器准备时间,是指接到转运医嘱时,护士准备转运仪器所需的时间;②转运仪器临时更换的发生频率,是指准备转运时连接仪器,发现仪器无法正常工作,必须更换仪器的次数;③蓄电仪器相关性不良事件发生频率,蓄电仪器相关性不良事件的定义为:因电源不足使蓄电仪器不能正常使用,从而导致各种治疗及生命支持功能中断而造成患者生理指标的下降等病情变化[9]。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l9.0统计软件包对资料数据进行录入、整理、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平为α=0.05。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期间,对照组和试验组均未出现纳入仪器的报废或更新,纳入的蓄电仪器两组间完全一致。两组间在仪器使用频次方面,各类仪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期间仪器使用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心电监护仪、推注泵、呼吸机、除颤仪。

2.2 转运准备时间

实验组在这四种转运仪器准备时间上,均比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的蓄电仪器准备时间比较,见表1。

2.3 转运仪器临时更换频率

实验组的更换发生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频次,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呼吸机及生命体征监护仪的更换发生频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419,P=0.081),推注泵和心电监护仪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实验组更换仪器总发生频次为9/443次,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详见表2。

表1 两组间的蓄电仪器准备时间比较(s)

表2 两组间仪器临时更换频率比较

2.4 转运仪器蓄电池相关不良事件发生频率

两组间在转运仪器蓄电相关性不良事件发生频次的比较:实验组转运仪器蓄电池相关不良事件发生频次,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在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生命体征监护仪的单项仪器相关不良事件上,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推注泵相关不良事件发生频率低于对照组(P=0.010)。两组间蓄电仪器转运相关不良事件发生频率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间蓄电仪器转运相关不良事件发生频率比较

3 讨论

3.1 关于蓄电仪器分级分类管理

急救仪器是医院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所使用的必备医疗设备,院内急救仪器使用最广泛的地方为ICU重症监护室以及急诊[10]。做好急诊急救仪器管理,缩短仪器准备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患者医疗安全一直是医疗和护理专家研究的热点[11]。仪器设备在转运前确保性能、电池的完好,可以有效防止转运过程中故障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12]。转运相关的不良后果发生与医院转运流程的合理性、转运人员专业技能培训、仪器设备齐全及性能等密切相关。与转运仪器设备有关的推注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电池故障,通过蓄电仪器分级分类管理是可以避免的。等级标识卡的使用,能够有效指引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对蓄电仪器现处状态的识别,明显提高护士仪器使用的质量[13]。运用红、黄、绿三种颜色标识管理科室仪器,区分出抢救仪器和普通仪器放置位置,更显规范,能够减少护士寻找仪器和环境整理的时间,为患者的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

3.2 采用蓄电仪器分级分类管理模式在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临床价值

转运前充分准备是保障患者安全转运的重要措施,转运前准备包括转运途中所需的物品、药品、仪器设备以及转运工具的完好性[3]。对蓄电仪器工作状态的快速识别,能够有效减少临床中仪器的准备时间,避免准备仪器过程中的反复查对核实,以及发现仪器故障后的繁琐更换环节。传统的仪器管理方法,无法快速识别仪器目前蓄电储备状态,无法了解该仪器的使用时间,明显增加仪器拔除电源后发现无法正常工作或者出现转运途中仪器电池耗竭无法正常运转的风险。使用蓄电仪器分级分类管理后,不同等级的仪器置于不同的区域,参照急诊三区四级法[14](红黄绿三区,进行分区分级放置。置于A区的为绿标仪器,区域内蓄电仪器,均可使用2 h以上。护士抢救危重患者需要转运时,不用再花时间去寻找合适的转运仪器,为抢救赢得时间。本研究中,采用蓄电仪器分级分类管理模式,为医护人员对转运仪器的性能状态快速评估提供了客观标识指标。本研究中采用红黄绿三种本源色作为三种等级标识,易于识别,可以快速了解各种蓄电仪器的当前性能和蓄电状态,同时也规定了各等级仪器的放置位置,进而能够准确、快速识别和选择各种仪器,减少了仪器准备时间,明显降低更换仪器的频率。

3.3 蓄电仪器分级分类管理对院内转运中临床不良事件的预防

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往往涉及病情、设备、转运人员等多个环节,转运风险的存在可直接或间接造成不良事件发生,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8]。而患者急危病情的复杂性对推注泵、呼吸机等仪器设备的需求增多,明显增加了仪器相关性不良事件的潜在发生率[15]。因而做好相关仪器的设备管理,对于有效降低和预防仪器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表明,转运设备问题是轻微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16]。本研究发现,蓄电仪器分级分类管理模式能够降低由于仪器故障导致的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在院内转运过程中,携带的蓄电仪器的良好连续工作状态,能够保证转运期间给予患者全面的病情监测及持续的临床治疗,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病情变化并积极进行应对和处理,进而显著降低蓄电仪器相关性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

蓄电仪器分级分类管理模式是对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一次流程优化尝试,能够显著提高患者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性,并且明显降低蓄电仪器相关不良临床事件的发生率。该模式在临床中可操作性强,可以在急诊、ICU等病房推广应用,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分级分类抢救室仪器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进一步深化市场主体信用分级分类监管若干措施的通知
限制抢救室人流量对急诊医疗质量的影响
基于SBAR交接模型的抢救室滞留患者交接单的设计
浙江省网络安全应急预案编制研究
我国古代的天文仪器
教育部预科会考实施背景下预科英语分级分类教学研究
急诊电子病历系统建设与实践
我爱瑞金之温情抢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