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研究

2019-10-15 09:49黄海金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课标课程标准教材

黄海金

教材是沟通已知与未知的一座桥梁,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获得过程与方法、进行情感交流与价值培养的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参考和媒介。一节好课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某个知识点,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而更应该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教学不应该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不应该“统一化”,而应当致力于“多样化”,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材面前不是被动的执行者,而是研究者、开发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仅要研究教学创新,而且要培养自己挖掘、调整教材的能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达成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对教材的初步整体认识

把握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教材是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三个方面考虑,对课程内容设计了10个一级主题: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对生物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环境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把握编写者意图,读懂教材内涵。深人细致地分析教材,把握教材,是教师能够驾驭教学过程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只有全面熟悉教材,把握教材,才能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教学重点;只有钻研教材,才能掌握和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实现“知识、能力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目标;只有深入地分析教材,才能对教材的结构、教学程序、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做到清晰自如,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才因此,教师必须钻研课程标准,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分析教材逻辑系统,把握教材知识结构,并侧重分析本节课内容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教学的知识重点、能力点与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结合。有限的教学素材凝聚着教材编写者的心血,蕴藏着丰富的内涵,体现着科学的哲理,给教师留出了更多的空间与余地,给教师提供了宽松、开放的研究舞台。因此,把握编写者意图,读懂教材——品出其中的内涵,悟出其中的精髓,进一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住课堂的脉搏,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这一“再创造”的过程。

二、根据学情整合教材,让教材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1.了解学生学情,适当调整教材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对教材的态度是毕恭毕敬、奉若神明,不敢越雷池半步,在教学中不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状况按部就班、照本宣科,教材牵着教师的鼻子走,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丝毫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的教学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在实施课堂教学前多方面了解学生的学情,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如果仍然按照平常的教学程序,很容易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不专心听讲,甚至死记硬背,就很难达到课标的要求。借助多媒体,丰富课堂内容。多媒体课件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注意力水平不同,而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则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而定。教育的主体是人,是一个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师面对的学生,来源不同的地域、家庭,他们各自的情况不尽相同。即使是在同一个班,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应依据每个学生的自身情况而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也能真正实现教育价值——塑造一个活生生的、有个性的人。这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核力所在。

创造性使用教材,还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的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激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既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达到了资源共享。这样一节课就给予了学生更多的交流机会,锻炼了其语言、思维和想像的能力。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打破原有的框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不仅为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而且可以使教师能更好地投入到“如何组织学生学习”的研究中去。

3.根据教学情境灵活调整

教学情境是指课堂上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种因素所组成的氛围。教学课前的设计只是对教学现实的预计、构想,是建立在教师的经验基础之上,有很强的主观性。而在教学现实中,往往会出现预想之外的许多事件、问题、情境。

4.抓住教材的学科特点

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科特点,利用挂图、标本、模型、实物、投影、CAI课件、探究性实验、演示实验,科学调查、资料分析等,设置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极大调动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立足课标,用活教材

教材编写的常识告诉我们,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课标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所以教师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标的基本思想和內容,并借助教材实现目标。

《生物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材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基础上,给地方、学校、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这样,教材知识就不再是与学生无关、与生活无关的普通性结论,而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知识的创新过程。学生只有在亲历知识生成的过程中热情参与、积极探究,才能生成对知识的个人化理解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所以我们有必要认真研读课标,在教学中要以课标为依据,用课标帮助我们正确分析教材,合理使用教材,更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科学设计教法。准确把握课的重点、难点,恰当安排师生的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生物学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
课标课程标准教材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教材精读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