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主体性”写作教学初探

2019-10-15 09:49胡香文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学生主体主体性

胡香文

内容摘要:写作教学要找到有效教学途径,笔者认为,突出“主体性” 是写作教学绕不开的关键所在。那么,写作的“主体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文学创作具有强烈的主体性,文学的主体性包括作为对象主体的人物形象,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和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和批评家。同理,中学生作文也包括对象主体——文章;创作主体——中学生;接受主体——读者(中学生)和阅卷老师。写作教学中应关注“三主体”: 1、“作者”主体性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上。2、“文章”主体性体现在写作知识教学上。3、“读者”主体性体现在真诚交流、完美表达和精神沟通。

关键词:主体性、学生主体、文章主体、读者主体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思想,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关键所在,如果说这一理念应该指导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那么作文教学也不应该例外。以往,谈到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阅读教学课堂,教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实,写作教学同样需要发挥学生主体性,并且,写作本身具有极强的主体性,这决定写作教学更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顺应写作的规律。

一、关于写作“主体”的认识

写作教学要找到有效教学途径,笔者认为,突出“主体性” 是写作教学绕不开的关键所在。那么,写作的“主体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最近,读到一篇关于写作教学理论研究的论文,该文章对写作教学理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指出写作教学理论发展经历了三种范式转换:从“文章写作”到“过程写作”,再到当今酝酿着的“交际语境写作”。①在文章中,作者总结三种范式的本质:“如果说文章写作主要关注写成的文章‘是什么样子的;过程写作主要关注这样的文章‘怎么写出来的;而交际写作则重点关注这篇文章‘为何写‘为谁写‘写了有什么作用等更深層次的问题。”②文章认为:“交际语境写作是我国写作教学发展的方向”。 ③对于作者的观点我不敢苟同,但从这篇文章中,我获得了这样的确切信息,即:写作的“主体性”不仅仅体现在“文章”和“作者”上,还体现在“读者”上。语文课程标注对写作是这样定义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由这个定义可知,写作的目的是“表达”和“交流”,“表达”的主体是作者,而“交流”的主体则是作者和读者,那么,交流的载体当然是文章了,所以“文章”也是写作的一个主体。既然写作的“主体性”体现在三方面,那么认为“交际语境写作是我国写作教学发展的方向”我就有质疑:关注交际语境(“读者”)的同时,可否忽略“文章”和“作者”这两个主体?这种提法看似进步,但如果从写作“主体性”角度来看,貌似是从一个关注点走向了另一个关注点,没有全面把握写作的本质。存在即合理,既然存在“文章写作”、“过程写作”两种范式,那么就说明这两种写作范式有其合理性,由这两种写作范式到“交际语境写作”范式,作者所谓的“进步”,笔者认为只不过是从一个片面走向另一个片面罢了。

作文是文学的雏形,文学创作具有强烈的主体性,文学的主体性包括作为对象主体的人物形象,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和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和批评家。④同理,中学生作文也包括对象主体——文章;创作主体——中学生;接受主体——读者(中学生)和阅卷老师。

二、写作教学中应关注“三主体”

1.“作者”主体性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上

交际语境写作提出“为读者而写”④的观点,笔者认为,所谓“为读者而写”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写作的本质,写作如果过分关注读者的阅读需求,就会流于媚俗。写作首先是作者表达的需要,其次才是交流。写作首先是把“我”的观点、感受写出来,然后才被读者阅读,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于心有戚戚焉,于是喜欢上这文章、这作者。再好的文章也会有不爱的读者,因为这个读者不喜欢你的风格,不赞同你的观点。这喜欢和不喜欢产生在写之后,而不应该是写之前。即使产生在写之前(即“为读者而写”,让读者喜欢),也同样会产生喜欢和不喜欢的结果,因为你迎合了这部分读者的口味,就会破坏了另一部分读者的口味,同时,迎合的结果是失去自我。因此,写作教学首先要尊重学生主体,鼓励学生写真话,抒真情。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具体建议是:“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因此,作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表达真情实感,而不是抄袭、套作、仿写作文,也不是以教师的观点代替学生的观点。曾经辅导过城里的一名初三学生作文,她在写旅游给妈妈买回一样纪念品时纠结起来,本来她买的是一双银筷子,可她说不行,不能写银筷子,老师会认为太俗气,还是写银镯子吧,也不行,银镯子也不高雅,想来想去想不出合适的东西能讨老师欢心。从学生的艰难抉择中,我看到了一位语文老师作文教学的错误观念。这是典型的以教师情感代替学生情感的例子。学生的作文学生有权写真实生活,给妈妈买一双银筷子不好吗?多体贴的女儿呀!为何非要买符合教师审美的高雅之物?这样的作文教学失去了学生主体性,使学生觉得写作文是件很难的事,慢慢失去对写作的兴趣;同时把学生带入写作的误区——编造,这样的作文教学后果可想而知。

我认为,写作教学应该鼓励学生的作文百花齐放,各具姿态,反对以教师的思想情感代替学生的思想情感。懂得写作本质的教师是不会用一己之见局限学生的写作,恰恰有很多老师不懂写作的本质,常常用自己喜欢的作文模式去训练学生,以自己的想法来要求学生作文该怎么写。好作文都是一个样子吗?恰恰相反,好作文有成千上万个样子,只要符合写作的基本要求,就应该被认可。就像自然界中的花朵,只要是花,大自然就允许他开放。一花开放不是春,万花开放才缤纷。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生命个体都有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鼓励学生把他们独特的感受和看法写出来,作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

2.“文章”主体性体现在写作知识教学上

笔者认为,作文教学离不开作文知识的教学。所谓写作能力,说到底是对各种表达方式、写作方法的运用能力,如果一个学生不知“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为何物,你能说他表达能力很强吗?归根结底,表达必须靠交流双方共识的表达方式、方法来完成。很多老师提出作文评价方法应该多样化,让学生自评、互评,那么,如果学生不懂作文好坏的标准是什么,又该如何评价作文呢?因此,一篇文章立意、选材、构思等原则方法就应该作为作文知识传授给学生。当然,所谓的原则是前人总结出来,大家公认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原则和方法也会发展变化,但不管如何发展变化,交流的双方或多方应该有个认识问题的共同标准,否则评价交流就无法进行。《交际语境写作:我国写作教学的发展方向》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论述:“长期以来,我们以追求‘立意高、‘选材精‘结构篇‘语言美为写作目标,注重文章的制作技艺和表达技巧,忽视写作的交际技能和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培养。”⑤我觉得该文作者根本不懂什么是文章,什么是交际,简直自相矛盾。写作靠什么交流?靠文章。那么文章就是与人交流(作者所谓的交际)的方式,表达技巧就是写作用来与人交流的交际方式,掌握了这些表达技巧,你的交流能力就更强。无法想象一篇立意低俗、选材平庸、结构混乱、语言干瘪的文章能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再怎么注重交际目的你的交际方式蹩脚,交际也不会成功。因此,关注写作主体性,一定要关注文章的写作方法技巧。方法技巧是表达和交流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了工具的用法,交流才能更好地实现。

3.“读者”主体性体现在真诚交流、完美表达和精神沟通

写作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与人交流”,既然如此,写作时就要想到读者,作文的好坏要让读者来评说,说到底,作文是给别人看的,这是写作的一个特性。那么,怎样的交流会受到读者的悦纳呢?虚情假意的当然不会,只有真诚的表达,这样的交流才会进行下去,就像和一个人谈话,谁愿意听你的谎言呢?即使你口吐莲花、巧舌如簧。文字交流也是如此。因此,作文要表达真情实感。

写作最终是通过文章来实现交流的,好文章讀者爱读,自然交流就能实现,如果,文章写得不好,读者读个开头就不想读了,那么交流就中断了。所以,如果真正从读者角度出发,“为读者而写”,实现交际语境写作,就应该注重表达的质量,力求恰当、完美,不同场合、用不同文体表达。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文章注重精神沟通,没有思想和思维深度,文章就缺乏内涵,这样的文章读者不会喜欢,因此,要想实现“读者”主体性,写作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精神世界的建设。

总之,我认为作文教学要突出主体性原则,而写作主体性体现在学生、文章、读者三个方面,教师在作文教学时不可偏废,只注重一点,忽略其他是不科学的。学生、文章、读者三位一体,关键的主体是作者(即学生)。尊重学生的真实感受、真情实感,注重学生作文知识的掌握、语言的积累和精神世界的建设,才是正确的作文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①②③④⑤荣维东《交际语境写作:我国写作教学的发展方向》

⑥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

猜你喜欢
学生主体主体性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浅谈学生主体在高职《经济数学》中教学改革
高校中长跑运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