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对话”中得到发展

2019-10-15 09:49韦永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对话交流语文

韦永

我校正在推行的“以主体发展为核心”的课堂文化,我们正在努力构建“生本、对话、合作、发展”的课堂——通过教师“勇敢地退,适时地进”, 把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课堂五种交流手势的运用,实现从“单向型教学”向“多向型教学”转变,构建“对话文化”;通过同伴交流、小组合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环节中,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通过师生共生互学,来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发展。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对话”中得到发展呢?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就教育的本质方面而言,叶澜教授就曾提出:“如果从形态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教学交往中的沟通,常常要借助“对话”来实现。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其实,从《论语》对孔夫子教学的记载,已经有了这种教学思想的萌芽和,新课程标准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于平等对话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语文教学特别需要交流与对话。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语文课怎么教?教什么?传统观念当中总离不开一个基本的想法:那就是一堂课总要“交给”学生一些东西(知识)。知识传授得多和少、好和坏,直接体现着这节课的价值。殊不知,学生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不是接受和记忆,而是感受、体验、自省和提高的过程。这就需要学生有自己的东西,需要老师重视学生自己的东西。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借助有关载体,如课文,去展示、交流、确认学生对生活的这种理解、感受、体验和认识,并进而加以提升。对学生来说,他的这些东西拿出来和不拿出来不一样,有交流和没交流不一样,得到别人的确认和没得到别人的确认不一样。其间,老师的任务就是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过程,而不是什么都靠老师去“讲”,老师要实现由传授者、管理者到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转换。这就是我们学校所倡导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勇敢地退,适时地进”,从教师单项意义的“讲授”转变成课堂教学中的交流与对话。在课堂上要形成对话,完成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得到发展,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要尊重学生,给学生以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空间

平等是交流的前提。学生在课堂上愿意和你“交流”,主动地想“说”什么,必须要在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下进行。只要是学生真诚的、发自内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都是要尊重的,理解的,并且让他认识到是有价值的。我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时,让同学们对文中人物进行点评,谈出自己的感受体验,本意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可有一个学生站起来竟然说:“老师,我觉得叶欣这样的牺牲太可惜了。”我当时一愣,因为在我的头脑中根本没有这个储备,但我没有立即否定他,而是让他说说为什么。他说:“因为课文里也写了她在感染之前已经感觉身体不适了,作为一个医务人员她应该预感可能自己感染了,这个时候她应该立刻去检查身体,应该及时休息,这样她就不会死了,她不死的话对社会贡献更大”我听后对他的“理性分析”能力进行了表扬,同时因势利导地指出“正是因为她忘我的工作才没有关注到自己的身体反应啊,她的牺牲确实让无数人感到痛心和惋惜啊,大家痛心的不就是因为她这种忘我的牺牲精神吗?”这位同学听话欣然点点头。通过这样的对话,不仅实现了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而且创造了共同成长的精神氛围。如果老师放不掉自己“高高在上”的位置,或者固守着自己的“权威”,学生说的不符合自己事先拟定好的“标准答案”,老师就加以否定,甚至于给以批评,那么交流很难进行的。

二、要努力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

要让他们敞开自己的心扉,实现课堂的充分交流,首先要把话题确定的恰到好处。有的问题太浅或太小,学生对此“不屑一顾”;有的问题太深或太大,学生无从谈起或摸不着头脑;有的问题不能触动他们的内心世界,对此学生“没兴趣”,等等,都会使课堂失去交流的基础。交流的话题要定好,鼓励也是必不可少的,甚至于要想办法去激励。要构建“对话文化”教师也要发挥指导作用,提出一定的话题要求和必要的范围,以免脱离文本。另外话题的设置,在与文本有着必然联系的基础上,还要注意趣味性、开放性、综合性,让“对话式”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广阔天地,从而让学生在“对话”中得到发展。

三、教师要善于在“对话”中转变自己的角色

“对话”的实质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但并不是说学生本身就能完成学习任务,这同样需要老师的帮助和关注。

首先我认为在对话之前教师应该是一个设计师。在“对话”教学进行之前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思考:定什么话题、学生是否有话说、可能会出现什么状况、将会收到怎样的效果等。只有当这些问题教师能高瞻远瞩地了然于胸之后,“对话”才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其次在对话活动中教师应该是一个主持人。“对话式”教学是在民主、开放的氛围中进行的,尤其是合作讨论的次数较多,难免会出现课堂中的喧闹情境,教师应弄清产生喧闹的原因,组织好课堂纪律,保证对话正常有序地进行;同时对小组讨论要格外留心,绝不能成为一个旁观者,在教室里漫步。要观察每一组确实在讨论吗,弄清不讨论的原因。如果是因为松懈要及时促进,如果有困难要给予一定的帮助,教师应以合作伙伴的态度去关照他们。对话过程中生生之间难免会出现分歧、冷场等现象,这时教师就要发挥出主持人的机智,去引导学生达成某种共识(只是在能达成共识的前提下),启发学生继续发言。这就是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适时地进”——进去引导和点播,纠正学生发言中的错误等等。学生在交流、对话,我们老师不是局外人,而是主持人。

只要我们转变观念,真正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体,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设计好我们的教学,学生一定会在宽松的教学氛围“对话、交流”在这样的“对话”中得到尊重,更加自信,這就是最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对话交流语文
如此交流,太暖!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