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电影的可见世界

2019-10-15 00:05王海超王跃
传播力研究 2019年13期

王海超 王跃

摘要:罗恩·弗里克是美国一位传奇式纪录片导演兼摄影师,其代表作品《天地玄黄》以高超的摄影技法、唯美的影像画面、独特的审美风格及诗意的影像语言,探讨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旨。本文以弗里克的作品为落脚点,从电影眼睛学派的视角解析其纪录电影中有关影像建构、影像风格和影像叙事的特征,以来论证人文地理类纪录片视角下的电影眼睛派在创作中的观察。

关键词:天地玄黄;电影眼睛学派;可见世界;美学表达

我们曾经会为一个美丽的镜头,一次浪漫的约会又或只是一个回眸一笑。你有没有曾经为一部纪录片号啕大哭,满含情意。《天地玄黄》这一部人文地理类纪录片,带领我们跨越山河大海,满带奇观式的视角为我们讲述那些发生在“山”的那边的美好故事。本文作者将从“电影眼睛学派”的视角介入,以“电影眼睛”作为一只特立独行的“眼”来讲述《天地玄黄》。

一、视听语言分析——自然景观的表现及其与电影眼睛派

纪录片《天地玄黄》以我自己目前来看到的纪录片来说,可以说是第一部具有高度表达自然、宗教、人文类型的纪录片。纵观全片,已经完全跳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宣传片以及广告,有着一种为了达到纯粹的视觉美而进行着的伟大创新,与以往类型的纪录片相比起来,既非弗拉哈迪式的纯人类学的介入式观察,甚至搬演;也不是格里尔逊式的“对于现实的一种创造性处理”。更不是迈克尔摩尔的采访,介入被观察对象生活的方式,带有的一种反射式的纪录片式樣。《天地玄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第一视角介入或者是第几人称式的介入,而是带有着一种上帝视角的方法介入,影片中的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场景似乎都与客观存在的“眼”没有关系。这样的结构方式在一般性纪录片方式中是不存在的,这样的方式还体现出了导演强大的布局能力,对于影片的抒情意味的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

影片全片都没有使用一句解说词,“解说词式”纪录片作为传统纪录片的表达形式,《天地玄黄》给出了新的表达方式:升格、降格等现代纪录片常用的叙事技巧,在弗里克的影片中已经有了较为熟练的表达样式。同时,作为纪录片拍摄者和制作者,弗里克深谙作为一名优秀纪录片者所要具备的优良品质,导演使用大量的篇幅来叙述其“视听语言”的运用。导演在使用镜头叙事时展现出了多种可用的纪录片拍摄方式。——“这一切,并不是故弄玄虚,我们只是利用了各种正常方式”。(1)

在抛弃了剧本、演员、摄影棚之后,电影眼睛小组,就开始通过各种途径清理电影语言,进而让电影语言和文字语言、戏剧彻底的分家。电影眼睛学派所传承的是基于本来所创造的一切为基本方法,提出的观点也不一而足。最重要的就是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纪录片手法来制作纪录片,无论升格降格,还是新闻纪录片中带有的书写人世间的一切故事,都具有很强的叙事风格。

这种方法在他们制作的杂志片《电影真理报》中曾大量采用。电影眼睛派创造了电影政论这一新闻纪录电影的新样式。《带摄影机的人》不仅是一种实践的结果,也是一种理论的银幕再现。所以在哈尔科夫和基辅有关该片的公开辩论,表面上看来是一场所谓艺术的各种不同流派之间的激战,而且,这场论争同时发生于好几个层次。因此人们说《带摄影机的人》给我们带来一场视觉音乐会,是一场视觉音乐实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电影也不例外,不同的电影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因此,还有人说《带摄影机的人》是蒙太奇的高等数学,甚至还有部分人说,这部影片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是拍摄者理想中的生活等”。(2)

事实上,《带摄影机的人》是记录在胶片上一种事实的综合,同时我们也可以说是纪录在胶片上的一种积,是事实上的“高等数学”。其中的每一因数或一个小节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小纪录片,通过有机的结合,进而有效将影片当中的一些有意义的视觉关系符号的片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这样的连接就可以不再需要插在影片中插入说明字幕,形成了一个整体。(3)

电影眼睛小组利用摄像机进入或是捕捉有效生活中最有用、最典型的东西,之后利用先进技术,将生活中一些有意义的电影片段组合成有节奏、有意味的视觉顺序,最大限度的体现“我见”的实质。(4)

在影片《天地玄黄》中,导演有意将观众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中所见的“门口石阶”上发生的事件,扩大到了整个世界,作者将这样的“我见”扩大到了一种“所见”,这种“所见”带有了一种“奇观”式的表达,展现的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之景象。在用电影摄影机代替人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后的同时,摄影机所能够到达之地更加成为了观众们所向之所欣的地方。

同样,影片在展现世界奇观的同时,旨在展现地理奇观和人文奇观,在影片的编排方面,导演又带有着一种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是民族的,宗教的,关于人类的,影片在划分段落时,不拘泥于特定的时间段落,位置段落,而是自然的与整部影片的表达结合在一起,在表达的同时,带有着一种象征和隐喻在其中。如在影片表现“科威特大火”的段落,在影片的10:40秒的画面是一个展现科威特油田大火的全景,熊熊大火,展现的不仅是污染环境这一概念,还带有一种生命的逝去的表达,转而下一个镜头就是龙安寺的一个僧人在望向画面的右侧,也就是大火的方向,但下一个画面又是龙安寺的一个安静的角落。三个镜头的有机结合,为影片在开头部分就象征和隐喻做了很好的铺垫。一切都将归于虚无,归于一种朴素的现实主义。

镜头剪辑之间带有一种美学性的表达,也为电影蒙太奇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影片的剪辑打破了常规的故事性电影剪辑手法,表面看似毫无联系的画面,其深层次的内涵已然浮出水面。影片的剪辑相对于影片的拍摄是第二次重新架构,重新定义影片的意义,影片的拍摄在第一阶段定于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在影片重新剪辑的时候,带有了作者的一种关注与表达。

当影片在分别表达其三个不同的宗教仪式:湿婆教圣僧祈祷、凯卡克舞、玛赛玛拉族仪式表演时,这些画面的下一场镜头全部都是自然类的画面切出,影片这样的剪辑同样是基于导演表达的对于生命,对于地球生态的关注,突显出了导演特定的影像表达。

在影片《天地玄黄》中,蒙太奇的运用是影片中最具视觉表达的可视化影像可见于影片不同的表达领域。电影眼睛派(维尔托夫)曾在他的宣言中强调:电影眼睛摄影机比人的眼睛更加完美,使用他来探索世界视觉现象的混沌状态,有助于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因此,维尔托夫提出电影制作者要深入到生活中去。一定不能让自己视觉离开“平凡生活”在生活中,成立观察的匠人。

维尔托夫的表达在其将“电影眼睛派”全新的阐述外,试图还将其作为创新性书写工具,用摄影机的介入来改变世界。(5)在影片《天地玄黄》中,导演通过不同的视角介入,来分别表达其不同内涵。

本文作者将从不同角度介入影片表达,主要从三大部分来阐释:人文、宗教和自然。

二、都市景观的重构与历史现实的呼应

(一)人文:建构唯美的视觉景观

影片《天地玄黄》从纪录片独特的“眼”去观察,人文情怀灌输其中,从宇宙星辰到宇宙星辰,世界之大事物全部囊括在影片中,摄影机带着我们的眼睛遨游在漫天的美景中,同样也带着我们探寻着我们的未知世界。

弗里克影像构建唯美视觉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情景交融,景中为情情具象。弗里克为了能够收集到世界上最奇特、最壮丽的景色,之后再将收集到的景色汇集成世界上最美最精彩的影像画册,为社会大众呈现出世界的自然美景。弗里克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带着自己的创作团队,可以说走遍了整个世界,真正的做到了用最佳的摄影技术表达自己对影片的热爱和真挚情感,所以弗里克一系列的记录电影受到了全球纪录电影迷和影评家的喜欢和赞誉。(6)

纪录片《天地玄黄》中,带着很多象征和暗示的片段。

在展示作为都市景观的日本时,影片使用加速的日本东京街道与同属于日本文化的苦行僧作对比。影像在表意的同时总是会传达导演对于这个世界的独特看法。影片中所传达出的对比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加速的日本东京街道,无疑代表着披着城市外壳下的狂躁的“城市内心”。本篇论文也旨在通过影像本身的图底关系来揭示影像背后的意义。影片在“动”与“静”之间,“快”与“慢”之间在做着最好的规划。

同样,在为影片的表达上,人文情怀无不关照着这一切。

在影片的5:37秒,帕苏帕提神庙(尼泊尔加德满都),几个身披白袍的圣人分别站在画面的前景、中景和后景处,处在中景的圣人用白袍遮住半张脸,这既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电影眼睛派会用一种文化奇观的一种认知来介入,同样更会用摄影机的“眼”来看世界,但是“电影眼睛派”还会以一种未告知被拍摄者而介入的一种拍摄手法。当然,《天地玄黄》是另一种方式了,影片呈现的方式是完全明晰了拍摄对象的意图以及行动的。这也是一种现实的片段,同样是“现实的一块镜子”,这样的“片段”也就是建立在了真实的基础上的。在影片的6:27秒、10:20秒,以及影片的10:45秒、26:30秒,祈祷、卓康寺(中国拉萨),凯卡克舞等展现出了导演对于名族化式样表达的关注,更是对于这种文化的一种认可的表达,在认同现象的背后存在着对于现实的一种解读,导演希望这样的文化能够继续,同样也希望文化的传承带有一种全人类能够共同关注的心理状态。

维尔托夫对后人最有影响的是他有关“电影眼睛”的主张。维尔托夫高度重视从各种角度去抢拍各种正在进行的事物,并且他还提出这种抢拍无需请求许可,主要拍摄者认定是和合适的场合,则可以找一个可以隐藏摄影机的地方了来拍摄正在进行的事物。“电影眼睛在空间、时间内移动或是工作,通过与人肉眼不同的观摩方式来记录或是观察影像,因为人体对事物现象以及位置进行一瞬间观察到事物现象是有限的,因而电影眼睛的性能更加具有广泛性。”

当维尔托夫这样确定摄影机的功能时,实际上也就确定了这样的原则:为获得有益的效果而收集的“现实的片段”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

在影片《天地玄黄》中,人文类的表达就带有了很强的“现实”的意义,还带有了一种文化在场的概念,这也就营造了很好的视觉景观。

(二)宗教:追求独特的审美意象

关于“宗教”意味的表达,就目前看到的不论是人文类的纪录片还是人类学性质的纪录片,影像的表达更注重其表现这个地区、这个民族的习俗、文化以及日常,包括衣食住行。而在本片中,带有的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接近。在影片表达宗教仪式等形式化现象时,在展现相对客观的观察当中,带有了作者特有的对文化现象独特追求的审美意象,这种意象,是源自于导演(作者)长时间的观察,以及在观察后持有的文化保存心理。

其实这部影片中有大部分都在讲述宗教:巴西部族跳的凯卡克舞、玛赛玛拉族的民间舞蹈等,这些段落都有一点像“物质现实复原”的概念在其中,虽然这些当中含有“搬演”的成分,但其表达的真实性依然存在。

但是维尔托夫作为鼓动家和报道者对现实的关注,不仅仅在于通过抢拍或是偷拍的方式来有效获取生活的“真实片段”。维尔托夫非常看重有效“现实片段”通过各种方式,组合成一个“有意义的震撼”,他为这种的震撼取名为“电影真理”。维尔托夫说过:“在银幕上只能映出一分部真实的分割镜头和真实片段是根本不够的,我们需要在通过一个主题将画面有效的贯穿起来,让这些片段或是镜头成为一个真实的整体。由此可见,他对特效效果和编辑技巧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摄影方式,通过对他作品的分析,就可以发现绝大多數纪录片都是通过新闻素材的编辑而诞生的。为此他说我的使命是要创造一个对世界的新的认识。用新的方法向您说明未知的世界”。

维尔托夫在影片中表现“未知世界”时,有着一种新的阐释方法,所以给广大受众带来了独特的审美意象。

(三)自然:营造诗意的美学语言

本文从影片开头的星辰宇宙的洪荒变化讲起,日食岁月苍茫与小猴子在泡温泉的场景交叉剪辑,突显世世轮回的概念,从油田大火到龙安寺老人的回头凝望,都展示出了一种诗意境界的美好,以及这种诗意的语言式表达,在影片多个时间点都出现了日食的段落,在这样的段落中展示出的电影眼睛派观察的运动镜像。

维尔托夫对后人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维尔托夫所提出的将现实片段有效组合震撼且意义的观点,是纪录片最基本的表意规则的确定的一个关键节点。

在全片结束的时间点,是星辰宇宙,展示出的是一种轮回之后的回归,对于人性,宗教,世界的回归。以及体现出的电影眼睛理论,对于“生活的本来面目”的一种认知。

三、结语

电影眼睛派已经越来越成为纪录片拍摄作者,导演采用的创作手法,在影片《天地玄黄》的构思,拍摄剪辑中,越加成为了一种万人空巷的态势,在影片进行加深化表达时,当“生活的本来面目”体现出来时,这种意义就会显得更加深刻。

“我是电影眼睛,根据不同的设计草图或是蓝图,创造出一个比亚当还完美的人创造出千个不同的人。

我是电影眼睛。”(7)

注释:

见 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2001.1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维尔托夫论纪录电影》p517

见 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2001.1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维尔托夫论纪录电影》p515

见 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2001.1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维尔托夫论纪录电影》p515

见 徐明,教授,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221009;徐进毅,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100873)论文

见 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2001.1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维尔托夫论纪录电影》

(徐明,教授,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221009;徐进毅,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100873)论文

见 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2001.1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维尔托夫论纪录电影》p512

参考文献:

[1]單万里.纪录电影文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1.

[2]比尔 尼克尔斯.纪录片导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11.

[3]赫伯特 泽特尔.图像 声音 运动[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6.

[4]宋杰.视听语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9.

[5]尼尔 波兹曼.娱乐至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5.

[6]贡布里希.图像与眼睛:图画再现心理学的再研究[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3.3.

[7]石屹.电视纪录片:艺术、手法与中外观照[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