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米花之味》为例,谈谈如何利用方言更立体、多层次地展现电影中的人物

2019-10-15 00:05高天航
传播力研究 2019年13期
关键词:人物形象

高天航

摘要:从2005年前后,涌现出了大量的方言电影,并且为广大的观众所喜爱。在方言电影之中,通过方言将地方的风情、语言特色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让电影的个性化色彩变得更加的浓烈。同时,方言的运用也将电影中的人物更加立体、多层次的展现了出来。在文中就以《米花之味》为例,对如何利用方言更立体、多层次地展现电影中的人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方言电影;米花之味;人物形象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沟通工具。在何种场合与何种人用何种语言交流,能够反映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从2005年前后,方言电影开始大量出现,如《疯狂的石头》《三枪拍案惊奇》和《十全九美》《1942》等,都是观众们非常熟悉的作品。很多导演认为,方言可以更好地还原真实,在电影中说方言,不仅是一种表达手段上的进步,也是一种电影观念的进步,表现了電影制作者对草根文化和民间细节的关注,更好地体现了地方的风情、语言的特色,使电影更具有个性化色彩。

目前的方言电影,大部分集中在陕西、河南、东北等北方地区的语言上,直到2018年鹏飞导演拍出了使用云南方言展现人物对白的《米花之味》,在这部电影中出现了三种语言形式:第一是作为官方通用语的普通话;第二是带有地域特征的云南味普通话;第三是傣语,这是当地少数民族自己的民族语言。三种语言混用,说明这个寨子在外部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这是影片制作者希望观众通过电影认识和了解到的现实。

《米花之味》的地理坐标被设定在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沧源勐卡寨子里,距离缅甸只有二十分钟的车程,是一个佤族、傣族、拉祜族、彝族、回族多民族混居的不够发达的地区,因此剧中人物在一定程度上有对方言、甚至少数民族语言(傣语)的呈现,几乎成为了一种必须。也正是因为导演选择了人物对白以云南方言为主,辅以汉语普通话和傣语的表演形式,使电影一下子有了真实可触的现实感,同时,作为“第六代”新锐导演之作,这部影片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即除了剧中的妈妈叶喃(英泽饰)和爷爷(杨作玖饰)两个角色外,其他几乎全部起用了毫无表演经验的当地群众,方言的运用令他们的表演更加自如,减少了很多非专业演员可能会有的生硬、雕琢的东西。

但是,如果仔细辨别,剧中人物虽然是生活在同一个寨子里(沧源勐卡寨子),对白也都使用了云南话,他们的方言却是存在差异的。就出现较多的几位主要角色而论,小女孩喃杭和她的好朋友喃湘露说的是佤族云南话,叶拼阿婆说的是西双版纳云南话,爷爷说的是昆明云南话,而女主角叶喃及寨子里出现较多的几个次要人物(如何英旺、小鲁、荣叔、和尚)说的是沧源勐卡寨子的本地话,支教老师小林大部分时间说普通话,但在面对学生家长时,则会说带有京腔的云南话。这是令很多观众不解的地方,即,既然导演已经选择了用方言来呈现人物对白,女主演英泽也为此特意学了本地方言,那么为什么不索性将剧中人物的口音进行统一呢?何况这种统一的难度并不大,因为云南地区方言虽多,但大同小异,不同方言之间只存在细微差别,本地人不难纠正。鹏飞导演却保留了这一“瑕疵”。笔者认为,导演这样做,恰恰是为了能够比较含蓄地向观众暗示出一些电影情节之外的关于人物背景、个性和生存状态的东西。

从表面上看,小女孩的爷爷只是一个普通的乡下老人,不管是生活状态还是人物外形都无不证明了这一点。但看过电影之后,观众会察觉到,在爷爷质朴得近乎土气的外表之下,时不时会闪现出一些“跳色”的东西,比如叶喃回家的次日,曾邀请爷爷吃她从城里带回来的曲奇饼干,爷爷拒绝的理由是“糖尿病”。对慢性疾病的认知以及对食物的克制态度显示出他如城市人一般的生活方式。之后叶喃告诉父亲,女儿喃杭恐怕去不了城里读书了,因为现在没有城市户口,不让借读了。与一筹莫展、失望之色溢于言表的叶喃不同,爷爷对这一困境显得毫不在意,他认为“考上大学就出去了”。这里爷爷对城市的态度也令人生疑。他既不像一般的乡下老人,对城市充满了偏见、恐惧与不认同(如叶拼阿婆就固执地认定城市是一个令女人堕落的地方,话里话外都透露出她对叶喃“进城卖肉”的猜测),也不像从小在乡村长大的叶喃那样对大城市充满了热切的向往。爷爷对城市的态度很淡定,他预言外孙女“考上大学就出去了”,既承认外面的好(大学生就可以去城里),也不认为它遥不可及(成绩倒数的喃杭一样可以考出去,完全没有大多数农村老人视考到城里为“鲤鱼跳龙门”的仰视心态)。观众带着种种疑问看到这里,爷爷的昆明话便成了一把可以答疑解惑的钥匙:原来爷爷并非寨子里土生土长的老人家,他来自大城市昆明,其实是剧中除了支教老师小林之外唯一一位地道的“城里人”。推算剧中人物的年龄,爷爷应该在六十岁左右,很可能是六七十年代上山下乡的那一代人中的一个,这也就基本说明了为什么他会从大城市昆明来到这个边境线上的小寨子里生活。这些都是由爷爷的昆明口音所引发的剧情之外的推测,它就像一种画外音,无疑是极大丰富了剧中人物的形象内涵的。

其次是两个小女孩的佤族方言。这也是一个令人不解的地方。为什么导演放任了两位来自另一个寨子的小演员说她们自己的本地话呢?也许导演正是要通过这个来反映当地儿童的生存状态:在当地的中小学生中,步行八小时去上学的人绝非个别。八小时的路程不是近途,根据当地的地理状态,几乎可以肯定这些学生需要翻山越岭去上学,而当地方言恰恰又是隔一个山头、差一个寨子便有口音上的差异的。也许两个女孩班级里便有从其他寨子远道而来的同学,说的就是佤族云南话,因此同化了她们。导演在这里不动声色地反映出了当地因学校少、师资不足、交通不够发达而导致的中小学生接收义务教育的艰难。这也使这部反映留守儿童的影片更加厚重,它不仅从亲情和生存这两个最基本的角度去拍摄,也引导着观众从更偏向儿童受教育状态和心智发育的角度进行反思。

相比之下,观众会比较容易理解叶拼阿婆的西双版纳口音——作为女性,她也许是嫁过来的。远嫁可能令她在早年间的生活安全感不足,甚至受了些委屈,因此造成了她猜疑、万事都往坏里想和“恨人有笑人无”的性格特点,同时,虽然都是外来者,但她与爷爷不同,是从一个同样闭塞保守的地方来到此地的,因此就无法用开放、接受的眼光去看待城市。但也正因她这样的人生轨迹,令她成为了深谙云南传统民俗、在不知不觉中对民俗进行了保护的人。所以她才会每次都被山神“选中”,成为了山神代言人般的角色。叶拼阿婆对当地一些原生态的习俗和生活方式,爱得是比谁都热烈的。

现在就要说到林老师了。他是剧中除了只有一句台词的警察之外,唯一说普通话的人,而且是带有很显著京腔的北京话。这标志了他的支教教师身份,也暗示了他是来自一线城市北京,所以他才能够为此地的学校带来很多城里的教育方式。比如说,他虽然比大部分乡村教师都要严格(例如把学习成绩不好的喃杭调到前排),但同时又保持了城市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平等、开明的态度(大嘴说喃杭想去鸟巢开演唱会,他虽略加调侃,但还是表现出了对学生梦想的支持和鼓励)。但当喃湘露生病之后,林老师去看望生病的学生时,曾与喃湘露的爷爷有一段很简短的对话,这时,他用了十分不地道的方言,仍然是京腔的普通话,但做了最简单的本地化处理,把“去”读成了本地人的发音“克”,可见林老师在此地的时间并不长,不足以令他学会本地话。导演在这里抛出了另外一个关于留守儿童生存状态的暗示,即支教老师大都不会长期留在乡村,往往工作一两年就会离开,而先进的教育资源也会随之而去。

最后就是以叶喃和贺英旺为代表的本地青壮年居民了。他们的口音一致,是标准的本寨话,身份也最单纯,土生土长的他们没有爷爷和叶拼阿婆的复杂身世背景,也没有过上下一代人那种更加融合开放的现代生活。他们是处于新旧交替中的一代人。但他们年轻,受过一定教育,因此会比父辈更加迫切地向往现代化的城市生活。这种迫切,不仅体现在一心要把女儿往城里小娃标准上培养的叶喃身上,在热心公益的贺英旺身上更能看出。他的一些理念,如社工、众筹、公益事业,甚至是超越了叶喃的上海的,可以与西方发达国家媲美。但也正是这种超前,更加增添了这些中年人的苦恼,令他们成为了畸零之人,既无法安心地在农村生活下去,可又无法完全融入城市,因此只能成为来回漂泊的打工者。他们的漂泊与动荡,就决定了他们的子女只能成为留守儿童。因此,他们的困境便也成为了喃杭等下一代人的困境的形成原因。

参考文献:

[1]张绮雯.电影《米花之味》[J].中国社会工作,2019 (01):22.

[2]刘诗晨.边地朴实生活的诗意化表达——评析少数民族电影《米花之味》[J].西部广播电视,2018 (24):147+149.

[3]秦蒙.异质与融合——电影《米花之味》空间的叙事表达与文化的现代性建构[J].电影文学,2018 (22):126-128.

[4]赵敏,袁智忠.《米花之味》:傣族乡村的诗意救赎[J].电影文学,2018 (21):91-93.

[5]王凡.方言电影中方言人声的内在表意功能[J].新闻研究导刊,2018,9 (20):115+117.

[6]祁海.对一部方言电影票房火爆的理性思考[N].中国电影报,2018-09-05 (007).

[7]姬冰洁.浅谈当前方言电影的艺术效果之变[J].视听,2018 (09):52-53.

[8]赵静.从方言学角度分析方言电影《一个勺子》[J].教育教学论坛,2018 (30):53-54.

[9]杨泽林.地域文化视角下的电影方言运用[J].电影评介,2018 (03):73-75.

[10]杨哲芬.方言影片對于底层叙事的修辞意义[J].电影评介,2017 (20):59-61.

[11]彭波,汪丹.现代方言电影解读:以《罗曼蒂克消亡史》为例[J].艺术评鉴,2017 (16):114-115+174.

[12]杨柳.方言电影:让你记住根在哪儿?[J].小康,2017 (16):74-76.

[13]吴亮.新媒体时代方言电影的发展与问题[J].电影文学,2017 (09):26-28.

[14]韩笑.重庆方言电影字幕英译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7.

[15]何芳芝.语言生态学视角下方言电影的价值及意义[J].电影评介,2017 (03):83-85.

[16]麦剑芬.方言规模进入电影的动因、价值及未来[J].青年记者,2016 (20):65-66.

猜你喜欢
人物形象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浅析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的一片叶子》中的人性之美
不懈的坚守,孤独的“上坟”
论沈从文笔下女性悲剧产生的因素
浅析芥川龙之介“鼻子”的人物形象
共时性与历时性视点对小说人物塑造的意义
谈历史传记题材的古装影视剧化装造型设计
21世纪以来被拐卖女性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引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