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对策研究

2019-10-18 04:59宋振玲彭蕾
法制与社会 2019年27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精准扶贫

宋振玲 彭蕾

摘 要 在我国,精准扶贫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党和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扶贫工作成效显著,但精准扶贫工作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如今精准扶贫已到了攻坚期,需调动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社会工作及社会工作者在价值理念、专业技能以及角色扮演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介入精准扶贫可以有效提高扶贫的精准性和专业性。本文认为应从介入方式、介入途径、介入技能、介入实施措施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优势,摆脱限制性因素,从而辅助政府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关键词 精准扶贫 社会工作 介入对策

作者简介:宋振玲,沈阳化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研究方向:法社会学;彭蕾,沈阳化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303

自“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我国扶贫工作成效显著,贫困村、贫困人口大量减少。如今到了精准扶贫攻坚期,剩下的硬骨头大多都是自然条件恶劣、缺乏经济基础的极度贫困地区,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无法彻底消除贫困,需要政府、企业、公益组织等力量的共同参与 。无论是从“助人自助”的理念来看,还是从助人方法与技巧来说,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不仅有利于提升扶贫的精准性与专业性,更有利于辅助政府全面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

一、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扶贫工作人员缺乏扶贫专业知识和方法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政府派遣的扶贫干部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但他们不具备专业的扶贫知识和方法,在精准识别扶贫对象、调查贫困对象需求以及扶贫效果评估等方面缺乏专门的知识和方法。扶贫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和方法的缺乏不利于扶贫工作的落实和开展,因此需要提升扶贫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素养,同时亦需要专业人员介入助力扶贫工作人员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二)帮扶措施单一,脱贫质量不高

在扶贫工作中,政府花大量资金用于“输血”,工作重心放在帮助贫困户修缮房屋、补助物资等举措上,在产业发展、市场拓展、贫困户技能培训、素质提升等方面措施缺乏,帮扶措施较单一。此外,从扶贫效果来看,虽说脱贫人数在逐年增加,但是由于扶贫举措较单一加之一些不可控因素(如患病、能力缺失、自然环境等),贫困户脱贫后又重新返贫的现象不在少数,从而导致脱贫质量不高。

(三)扶贫资金与技术支持不足,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不足

在扶贫工作中,以产业作为脱贫致富的发展引擎可以产生辐射作用,进而带动农民持续增收。通过调查不难发现,虽说大部分贫困村提倡通过养殖业与种植业自力更生,但贫困户往往因缺乏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以及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而导致养殖业与种植业不能形成规模,无法成为产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另外,在扶貧实践中,一些扶贫项目的扶持资金与其实施成本之间差距过大,远超出贫困户的能力和需求。上述两种情况往往导致贫困人员脱贫内生动力不足。

作为扶贫的主力军,政府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主导性作用,但政府主导的扶贫模式存在“输血”多于“造血”的缺陷。如何有效调动贫困人员的脱贫内生动力以实现农户自助便成为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对此问题的解决,社会工作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社会工作强调“助人自助”,其目标是运用专业方法帮助弱势群体走出困境,挖掘服务对象潜能,实现自我发展。因此,社会工作者介入扶贫工作,会更容易与扶贫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并通过专业的理论技巧与助人活动解决精准扶贫中出现的困境。

二、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优势与限制性因素

(一)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优势

1.价值理念优势。“扶贫济困”是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在长期的“扶贫济困”实践中,形成了社会工作专业的特色扶贫理论。在扶贫工作中,从价值理念的角度来看,政府往往更关注精准扶贫措施是否贯彻落实、扶贫成果的验收情况等行政性事务的完成度。相较于政府,社会工作者更关注贫困户自身能力的提升与否。以扶贫理论为例,社会工作者从优势视角理论出发,在精准扶贫中注重挖掘贫困户自身的闪光点与潜能。在扶贫工作中,社会工作者运用参与式发展理论,通过小组工作等方法调动帮扶对象积极性,让贫困户自主脱贫,摆脱“等靠要”思想 。

2.专业技能优势。社会工作是专业性的助人活动,拥有独特的工作方法与工作技巧。具体来说,社会工作方法主要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工作方法,可以分别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助力精准扶贫。社会工作者在扶贫工作中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进行分类施策,可以有效解决精准扶贫中扶贫政策“下达”不足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合理运用社会工作技巧,如运用专注、倾听等支持性技巧进行需求评估,运用摘要、提问等引领性技巧开展小组工作等,以贫困户个性化需求为导向,制定多元化扶贫方案。

3.社工角色优势。在精准扶贫活动中,社工扮演了多种不同角色,从各个层面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作为服务提供者,社会工作者运用所学知识为贫困户提供政策咨询、实行心理辅导等;作为资源筹措者,社会工作者在贫困户与政府之间充当桥梁作用,向政府反映收集到的群众意愿,为贫困户积极争取优惠政策,从而维护贫困户的利益;作为使能者,社会工作者充分挖掘贫困户的潜能与优势,帮助转换贫困户的思想观念,提升其自主脱贫能力;作为评估者,社会工作者对介入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不断优化扶贫方案 。

(二)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限制性因素

1.社工行业地区发展不均衡。在我国,社工行业存在地区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在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社工机构较多,从事社会工作行业的人员亦比较多,社会工作者活跃在“扶贫济困”等各个具体专业领域,积极从事“扶贫济困”等专门性工作。而急需社会工作者的贫困地区恰好是我国社工机构和社工行业发展滞后的地区,缺乏专业社工介入精准扶贫工作。

2.社会工作者专业扶贫实践经验匮乏。在我国,一方面社工行业受关注度低,社会上从事社工行业的人员比例不高并且社工人才流失严重;另一方面,社工人才培育中“重教育轻实践” 的现象比较常见,社会工作者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具体到精准扶贫工作来说,社会工作者缺乏专门的扶贫实践锻炼,对扶贫政策不甚了解、对扶贫工作具体如何开展实施等都缺乏实践经验,在扶贫工作中一些问题的协调和处理经验亦往往不如基层村干部或扶贫工作人员。

3.社工缺乏有效介入精准扶贫的融合点。在精准扶贫中,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强化,从扶贫资源的投入、扶贫政策的制定实施,到扶贫队伍的派遣与分工,几乎所有环节都被政府包揽,形成了一个完整链条。社会工作者介入精准扶贫无法找到融合点,只是被动的接受国家政策的调配,致使专业社工在扶贫工作中定位不清、角色尴尬 。此外,贫困户对农村社会工作认知度低,社工在精准扶贫中缺乏农村社区居民的支持。

三、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对策

针对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困境以及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限制性因素,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实施有效对策,以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精准扶贫中的专业优势,从而助力政府打赢扶贫攻坚战。

(一)倡导政府购买社工服务,调动高校社工学生参与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调动更多的社会工作人才参与其中。为解决我国社工行业地区发展不均衡,贫困地区社工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倡导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政府要拓宽购买社工服务范围和规模,向有条件在贫困地区开展专门服务于精准扶贫的社工机构购买服务,社工以辅助实施精准扶贫的身份,依凭社工机构这个专门的平台,通过实施专门的扶贫项目的方式,介入到精准扶贫工作中去。二是调动高校社工专业学生参与精准扶贫。鼓励和倡导有条件的高校社工院系在贫困地区建立校外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社会工作专业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去往毗邻省市贫困村开展扶贫实地调查和实施专项扶贫活动,通过宣讲扶贫政策、实施入户调研、开展专业评估等方式参与到精准扶贫去,辅助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

(二)进行扶贫知识和技能专项培训,提升社会工作者专业技能

不论是高校学生还是专门服务于精准扶贫的专业社工,在介入扶贫工作之前都要进行专业性的评估,评估社会工作者专业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对于能力不足者加强扶贫介入前的专业技能指导。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开展扶贫知识和技能的专项培训。在培训中要明晰扶贫工作的内容以及对社会工作者的要求,比如是否了解贫困户所享受的扶贫政策、是否了解精准识别、精准退出具体程序等。此外,高校要充分发挥服务地方的职能,定期安排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到贫困地区为驻村扶贫干部进行专业扶贫知识与方法技巧的培训,以提升驻村扶贫干部的扶贫专业知识素养。

(三)制定实施个性化干预方案

由于不同贫困村、不同贫困户的困境不同,为了对症下药,社会工作者首先应当与所服务的贫困村扶贫工作组对接,对贫困村情况进行摸底,从而对扶贫对象进行需求评估。其次社会工作者应根据评估结果因地制宜,对需求不同的服务对象进行个性化干预。对于致贫原因、需求等有相似性的帮扶对象,運用小组工作的方法组建互助工作组,比如农产品推广互助组、劳动技能培训互助组。在互助小组中通过交流学习,促进共同进步,提升贫困户脱贫能力。对于一些特殊帮扶对象(年长者、伤残人士等不适合参与小组工作中的人员),采用个案工作的技巧进行入户走访,了解其家庭情况、致贫原因等,从而根据他们的个人情况制定适合于他们的脱贫方案 。

(四)实施“智力”与“志力”相结合的帮扶措施,提升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

“志力”帮扶是指增强贫困户自身的脱贫意愿。社会工作者通过倾听、鼓励等支持性技巧进行有效的积极心理介入,改善贫困对象的惰性心理、依赖心理以及不良习性,以增强贫困户的脱贫信心,从而达到“志力”帮扶的效果。“智力”帮扶是指提升贫困户的自助能力。治贫先治愚,对于扶贫政策不了解的村民开展政策宣讲小组活动,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增能理论等社工理论,挖掘扶贫对象潜能,为扶贫对象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特点,帮助其农产品寻找销路,比如搭建城乡合作平台、教授电商知识与网售技巧等,从而达到“智力”帮扶的效果。

(五)建立反馈机制,增强服务的长效性

防止贫困户脱贫再返贫与精准扶贫同样重要,因此,在扶贫工作中,一方面要抓剩余贫困人口的减贫,另一方面要抓已脱贫人口的巩固提升,有效防止返贫和产生新的贫困人口,这同样需要政府与社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在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以及结束的一段期间内应当建立反馈机制,及时了解贫困农户的生活改善状况(劳动技能是否得到提升、收入有没有得到提高、农产品销量是否提升等),对于出现问题的地方巩固优化,对于未能改善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设计更适宜的扶贫方案,从而让贫困户真正做到自助自给,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增强服务的长效性。

注释:

戴香智.契合与嵌入:社会工作助推农村精准扶贫的定位与路径[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7(5):32-36.

饶富华.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优势及策略分析[J].福州党校学报,2016(6):60-63.

杨柳.专业社工助力精准扶贫优势与困境研究[J].山西农经,2018(18):45-50.

童蕾,郭斐.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精准扶贫局限性研究[J].交流园地,2018(12):258.

陈成文,姚晓,廖欢.社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的推进器[J].社会工作,2016(3):10-16.

刘于思.防止咸宁脱贫后返贫对策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8(2):106-111.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精准扶贫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