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暑期支教的可持续性研究

2019-10-18 09:20彭小波唐玉馨娄清扬
求知导刊 2019年16期
关键词:可持续性大学生

彭小波 唐玉馨 娄清扬

摘 要: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本身目的是改善乡村教育状况,推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但是其“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状逐渐显现弊端。文章以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赴湖北省阳新县黄颡口镇黄颡口中学支教为例,针对当下大学暑期支教活动存在的问题,试图提出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暑期支教;可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6-0020-02

一、引言

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是大学生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等多部门的“三下乡”号召,主动组队前往乡村地区进行支教的志愿活动,旨在改善落后地区教育教学落后的现状。热情高涨的大学生带着爱心来到基层,期待改善偏远地区教育水平,将外界的信息带到偏远地区,促进当地孩子的发展。但近些年来,《中国青年报》报道《大学生短期支教隐现“副作用”》、南京师范大学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暑期短期支教有待完善》等文章,在肯定大学生支教的同时,也对其日益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了质疑。本文以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赴湖北省阳新县黄颡口镇黄颡口中学支教为例,针对当下大学暑期支教活动存在的问题,提出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二、暑期支教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018年暑期,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赴黄颡口中学开展支教活动,支教团队多数为大一大二的学生,支教活动持续时间为2周,主要教授内容有计算机知识、手工、实践以及计算机科研成果展示。从这次支教来看,当前大学生暑期支教有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团队整体教学经验不足

武汉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的工科类院校,支教学生的教学经验匮乏。即使是师范类院校的大学生,在刚进入新工作单位时也会有实习期,固然这有工作单位考核的需要,但是在“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下,讲课授课仍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此次支教团队中部分大学生参加过支教活动,但是没有经过系统训练,支教时采取的教学方式肯定不如专业从业者。大学生在没有经验的同时,又期待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教学体验,于是凭自己的想象和认知去尝试,盲目创新,结果适得其反。

2.专业方向及支教地区对支教内容的限制

大学生有自己的专业方向,在支教时也会相应地选择与自己专业内容尽可能相近的课程,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教授内容偏科的现象。同样的,不同乡镇地区发达程度不一样,接受的教育深度也不一样。以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赴黄颡口中学支教为例,该团队授课的主要内容是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包括后续实践内容、计算机科研成果的展示都是与计算机相关,但是黄颡口镇的孩子基本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对支教活动造成了一定的阻力。由此可见,大学生专业方向以及支教地区发达程度对支教内容的限制也限制了大学生能力的施展。

3.支教持续时间难以把握

通过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支教团队对当地学生的调研发现,仅有约23.6%的当地学生此前与其他支教團队有过接触;同时支教团队支教时间一般是1~2周,持续2~3周的都是少数,但是当地超过70%的学生认为支教时间应该持续2~3周甚至3周以上,这与80%的支教队员认为1~2周的支教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的想法有明显的出入。支教团队支教的时间与学生希望的时间的不一致拉低了学生的期望,时间过短会让学生怀疑大学生支教的目的,达不到预期效果。而支教时间过长也有可能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消磨支教队员的热情,同样达不到支教的目的。

4.回访程度不深

对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支教团队的调查发现,只有约25%的支教团队在支教结束后会跟当地进行经常性的联系,这也是大学生暑期支教存在的问题之一。大学生凭借支教时的热情“轰轰烈烈”来了,走了之后却把学生“弃若敝屣”,缺少后续的反馈结果。这不仅不能保证支教的效果,也对后来的支教活动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如果再有支教团队来到这个学校,这所学校的学生是否还愿意接受支教呢?

三、暑期支教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团中央等多部门之所以组织大学生开展“三下乡”活动,是因为大学生能够接触最新的卫生知识,能够了解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能够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大学生带着卫生、文化和科技知识下乡,即使受当地发达程度的限制,不能将先进的东西完全展现出来,也能激起当地学生的好奇心,最大限度地开拓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走出去的欲望,推动乡村地区的发展,并且能够帮助大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获得真知。而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最早出现于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1987年被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现时已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当可持续发展遇上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这也就意味着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也要是一场“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也要“既满足当代学生的需要,又不对后来的学生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支教活动”。

四、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大学生暑期支教要做到可持续性,必须做到支教前期准备工作的可持续性、支教中期活动开展的可持续性、支教后期回访工作的可持续性。只有注意这些基本的要素,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大学生暑期支教的可持续性发展。

1.注意支教前期准备工作的可持续性

大学生支教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当地教育教学水平,因此,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对于是否能够实现这一目的,以及实现预期的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选拔适合的人才,作为组织者,应当全面地考察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判断其是否具备从事支教活动的能力。其次,作为组织者,应当在支教前开展详细地调研活动,对当地情况有一个较为全面和细致地了解。最后,聘请具有丰富支教经验者从事专业的支教活动讲座,在心理上和技能上给予大学生必要的帮助,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注意支教中期活动开展的可持续性

在支教过程中,组织者应当积极与当地政府沟通,维护支教学生的合法权益。也可以想办法整合发达地区的资源,从改善教学环境入手,改善当地的教学环境,从而深化支教行动的意义。同时,根据调查,支教地区的孩子们普遍希望支教一学期一次,部分甚至希望一个月一次,仅个别同学希望一年一次。因此,支教团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支教周期。

3.注意支教后期回访工作的可持续性

大学生在支教过程的热情足以保证他们圆满完成支教任务。但在支教中大学生是否忽略了当地学生的感受,支教结束后大家“相忘于江湖”的结局是否顾及了学生的想法。要想把支教活动落到实处,意味着在支教结束后支教团队要定期进行回访活动,询问其是否还有继续接受支教的意向,不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否则不仅学生接收的新知识有限并且容易遗忘,并且也不利于促进当地的发展。落到实处并不意味着否定大学生支教团队志愿服务的辛劳和成果,而是将重点聚焦在支教结束后的回访行动上。

五、结语

外界对于大学生支教活动的质疑主要在于大学生志愿者走前走后反差太大,也很难看见大学生支教的成果,同时大学生支教团队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大学生富有激情,是助力乡镇教育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力量。大学生短期支教,为改善我国教育资源不合理的状况贡献自己的力量。希望本文对大学生支教的调研能够让社会大众更加认识这个群体,能够帮助其他支教团队更好地完善自身建设,使这一群体不断走向成熟,最终达到支教规范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晋,张建军.服务管理视角下在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16(6):101-104.

[2]赵静.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义务支教的可持续性发展初探——以西安外国语大学“律动阳光”志愿者队为例[J].新西部(理论版),2016(12):34-35.

[3]朱小谈,吴颖奔.浅谈基于三位一体的支教机制的建立[J].求知导刊,2018(36):61-62.

基金项目:本文系武汉科技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研究项目研究成果(17SHA123)。

作者简介:彭小波(1987—),男,湖北公安人,碩士,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团委书记,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唐玉馨(1996—),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5级学生;

娄清扬(1998—),女,湖北监利人,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6级学生。

猜你喜欢
可持续性大学生
北京冬奥会的“六有”可持续性管理经验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企业可持续性的表征
大学生就业趋势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可持续性咨询和建议委员会成立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室内空间的可持续性设计方式探究
我国工伤保险基金收支及可持续性分析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