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的军事伦理思想与其家风、家礼

2019-10-18 09:17俞红杜兴安
求知导刊 2019年17期
关键词:家风

俞红 杜兴安

摘 要:曾国藩的家书包含了丰富的军事伦理思想。军事伦理思想是维系曾家关系及曾家进行精神交流的纽带,是曾家家风、家礼的思想内核。文章研究了曾国藩家书中的军事伦理思想及其与曾家家风、家礼之间的联系,因此既有助于全面认识曾国藩的军事伦理思想,也可为传统家风、家礼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曾国藩家书;军事伦理思想;家风;家礼

中图分类号:B823.1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7-0009-03

军事伦理思想是处理战争及战争准备活动中伦理关系的思想。身为湘军的创立者与统帅,曾国藩具有丰富的军事伦理思想。军事伦理思想显现于其家书中,是曾家家风、家礼的伦理内核。以历史的眼光看,曾国藩家书的军事伦理思想及曾家家风、家礼是中国近代军事伦理思想及传统家风、家礼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承继了历史的传统,又对后世起着有益的影响。研究曾国藩家书的军事伦理思想及其所反映的曾家家风、家礼,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关注军事,曾国藩家书中的曾家家风

军事,是曾国藩人生的一大活动领域,它也因此而成为其家书的重要内容。

咸丰二年以前,在翰林院庶吉士及吏部侍郎的任上,他在家信中会偶尔提及军事,如探讨鸦片战争的进程,表达对外国入侵的愤慨。是年之后,他帮办团练、编练湘军,直至担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所职无不与军事有关。也就是从那以后,他在家书中谈及的军事问题越来越多,直至几乎每信必谈。其中很多的信,谈军事的内容占了大半篇幅。

他跟其祖父谈,跟他的父母兄弟谈,也跟他的亲戚谈。如:他写信给其祖父道:“逆夷海氛甚恶,现在江苏滋扰,宝山失守,官兵退缩不前,反在民间骚扰,不知何日方可荡平。”在给其父的信中写道:“男前所以招勇往江南杀贼者,以江岷樵麾下人少,必须万人一心,诸将一心,而后渠可以指挥如意,所向无前。故八月三十日寄书与岷樵,言陆续训练,交渠统带,此男练勇往江南之说也。”在给其弟曾国潢、曾国荃、曾国葆等的信中写道:“迪庵一军,所向无前,立于不败之地;不特余以为然,即数省官绅军民,人人皆以为然。”在给其妻兄的信中谈到,他已“招湘乡壮勇千名”进行操练,“粤匪自武昌下,水陆两路并发,不识超拔扑安徽乎?”“弟在省办事,以查办土匪为第一要务,以各县之正人办各县之匪徒,总在访求公正绅耆为下手工夫。其次则操练兵勇。”上述可窥曾国藩家书对军事的关注之一斑。

曾国藩有时会在家信中把军事活动的过程描述的十分详尽。如咸丰六年正月十八日,他在写给诸弟的信中详谈了如何在樟树镇“杀贼千余”过程及其后的用兵步骤。这不免让人奇怪:他为什么对家人把用兵作战谈得那么详细并且长期乐此不疲?合理的解释只能是:因为处于乱世,也因为曾国藩在外带兵,其祖父、父母兄弟亲戚也都十分关注军事问题。事实上也是如此。其父曾麟书曾组织还乡团应对太平军,且对曾国藩的军事活动也不时提出建议,如提醒曾国藩“营中吃饭宜早”,扎营要牢,调军作战不可太散,多练破阵之法,擒拿形迹可疑之人等。咸丰四年四月十六日家书中即记其父“命招湘乡之原水手”等。可见曾麟书关心军事的程度。其弟曾国潢为应对湖南小规模的会党起事,曾帮助其父组织乡团,训练过湘军;曾国华战死在疆场;曾国荃是湘军的骨干。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军事,之所以能成为曾国藩家书的重要内容,其原因在于曾家有关注军事的家风。

二、军事伦理思想,曾国藩家书及曾家家风的伦理内核

曾国藩在家书中,向其祖父、父母汇报他对战局的看法、战况及战绩;与他兄弟交流带兵心得,关心他们的军事道德修养,这显示了军事是曾家共同关注的话题,而共同的军事伦理思想则是维系他们家庭关系的精神纽带,是曾国藩家书及曾家家风的思想内核。

曾国藩在家书中谈及军事时所展现的伦理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中国军事伦理思想史》一书,对曾国藩的军事伦理思想进行过详尽的分析,指出其伦理思想的内容主要为:在军事道德来源上,曾国藩认为军事道德源于天;在军事道德要求上,他主张朴实、无为(包括淡泊名利、以柔克刚、不骄不满)、诚(包括忠、和、仁);在道德修养上,他主张复性。他认为人有“天命之性”,它是人生而具有本善之性。人因后天所禀气的清浊、厚薄不一,只有几个圣人保持了这种善良本性,其他人都因所禀之气太薄、太浊而日渐变恶。曾国藩认为,要改变不良风气,就要恢复那种存在于人的本性中的“天命之性”。军人修养的目的也就是要恢复存在于军人本性中的善良,做到朴实、无为、诚。上述军事伦理思想也体现于家信中,构成了其基本的伦理价值取向。

曾国藩家书较为突出的军事伦理思想有:第一,忠君。他把个人、家族与君主的关系看作是最根本的伦理关系,并以个人、家族利益服从君主利益作为处理这一关系的准则。如他虽然感叹:“带勇之事,千难万难!”但为了君主利益,他还是表示要勉力为之:“余食禄有年,受国厚恩,自当尽心竭力,办理军务;一息尚存,此志不懈。”他母亲去世时,他为了军务而不回家守制,虽然他在之后的清夜自思中感到十分不安,并想弥补歉疚:“若仗皇上天威,江面渐次肃清,即當奏明回籍,事父祭母,稍尽人子之心。”他对太平天国起义深恶痛绝:“粤匪暴乱,为神人所共怒!”。出于对清王朝的忠诚,他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妥协行为进行了合理化的解释:战败议和,“实出于不得已。但使夷人从此永不犯边,四海宴然安堵,则以大事小,乐天之道,孰不以为上策哉?”

第二,爱国。在处理个人、家庭与国家的关系时,他以国家为重。咸丰四年十一月初七在给其诸弟的信中,他写道:“以祖宗累世之厚德,使我一人食此隆报,享此荣名,寸心兢兢,且愧且慎。现在但愿官阶不再进,虚名不再张;常葆此以无咎,即是持身守家之道。至军事之成败利钝,此关乎国家之福,吾惟力尽人事,不敢存丝毫侥幸之心。”鸦片战争时,曾国藩担忧“英夷在浙江滋扰日甚”的状况,认为“英夷去年攻战浙江宁波府及定海镇海两县;今年退出宁波,攻占乍浦,极可痛恨”,“英夷之事,九月十七日大胜,在福建台湾生擒夷人一百三十三名,斩首三十二名,大快人心。”他对汉奸助纣为虐的行为极为愤慨:“浙江之事,闻于正月底交战,仍尔不胜。去岁所失宁波府城定海镇海二县城尚未收复。巨夷滋扰以来,皆汉奸助之为虐,此辈食毛践土,丧尽天良,不知何日罪恶贯盈,始得聚而歼灭!”他对清军的无能感到担忧:“逆夷海氛甚恶,现在江苏滋扰,宝山失守,官兵退缩不前,反在民间骚扰,不知何日方可荡平。”“自英夷滋扰,已历二年,将不知兵,兵不用命,于国威不无少损。”。当然,他的爱国是以爱满清政权为核心的。所以,后来当洋人与清军合力攻打太平军时,他也就欣然接受了洋人的“大德”而不计其入侵的“小怨”了。

第三,忍让。这是曾国藩处理与同僚关系的原则。曾国藩视官场为畏途,但还是以国事为重,在官场谋事。咸丰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在写给其弟的信中,他写道:“吾自服官及近年办理军务,中心常多郁屈不平之端,每效母亲大人指腹示儿女曰:‘此中蓄积多少闲气,无处发泄!其往年诸事,不及尽知;今年二月在省城河下,凡我所带之兵勇仆从人等,每次上城,必遭毒骂痛打,此四弟季弟所亲见者;谤怨沸腾,万口嘲讥,此四弟季弟所亲闻者。自四月以后,两弟不在此,景况更有令人难堪者;吾惟忍辱包羞,屈心抑志,以求军事之万有一济。”“吾近来在外,于‘忍气二字加倍用功。”

第四,勤勉。在个人修身上,曾国藩提倡勤敬。其弟曾国潢追随曾国藩从军后,十分勤勉,他赞不絕口并在信中写给他父亲看:“澄弟自到省帮办以来,千辛万苦,钜细必亲;在衡数月,尤为竭力尽心;衡郡诸绅佩服,以为从来所未有。”曾国藩告诫其弟:“诸弟在家,总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侄,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万望诸弟刻刻留心,忽使后辈近于此二字至要!至要!”在另一封给其诸弟的信中他又说:“带勇之事,千难万难!任劳任怨,受苦受惊。一经出头,则一二三年不能离此苦恼。若似季弟吃苦数月,便尔脱身,又免为有识者所笔。”

第五,谦和、勇敢。在给其弟的信中他写道:“功名之地,自古难居。兄以在籍之官,募勇造船,成此一番事业,名震一时。人之好名,谁不如我?我有美名,则人必有受不美之名者;相形之际,盖难为情。兄惟谨慎谦虚,时时省惕而已。”咸丰四年六月十二日,在给其弟的另一封信中他又写道:“周凤山初一早在沅江城外打败仗,次日退至益阳,初三停住一天,初四仍出征,由安化桃源一路至常德剿匪。凤山之勇打仗,并未多伤,至伤十余人;水淹死者又近二十人,其余陆续回营,隔日即能整队出征,真可爱!真可敬!”他又说:“兵凶战危,一经带勇,则畏缩趋避之念,决不可存”。

三、尊亲友弟,曾国藩军事伦理思想的家礼形式

曾国藩认为:“孝友为家庭之祥瑞。”曾国藩家书中的军事伦理思想既以家书形式出现,它的表达也就必然符合他那个时代的家庭伦理,体现出尊亲友弟的家庭礼仪特色。

1.尊亲

曾国藩称:“三纲之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地维所赖以立,天柱所赖以尊。故传曰:‘君天也。父天也。夫天也。仪礼记曰:‘君至尊也。夫至尊也。君虽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虽不兹,子不可以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顾。吾家读书居官世守礼义。”他对长辈极为恭敬,这不仅体现在在给其祖父、父母的家书中他以“孙男国藩跪禀祖父大人万福金安”“男国藩跪禀父亲母亲大人膝下”“男国藩跪禀父亲大人万福金安”等为起首语,还体现在总是耐心地叙述自己对时局的看法,细心地讲解战局,谦恭地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当其父命其“招湘乡之原水手”时,他“赶紧前赴鄂省下游”,虽然他感到:“此时所患者,水手易添,船只难办。不特衡州新造之船,难以遽就,即在省之船,经屡次风波,屡次战阵后,亦多有损坏者,修整难以遽毕。”当他母亲去世时,他未能在家守制,他对自己这种不合家庭礼制的行为歉疚不己。

2.友弟

作为长兄,曾国藩在处理与其弟的关系时,极为注意尊重他们。在礼仪上,他每信必以“弟左右”称谓,如“沅弟左右”“澄侯季洪两弟左右”等。他总以长兄的口吻关心、开导他们。他劝他们避世。“当此乱世,黑白颠倒,办事万难。贤弟宜藏之深山,不宜轻出门一步。”咸丰四年四月十六日给其弟的信中写道:“澄近日肝气尤旺,不能为我解事,反为我添许多唇舌争端。军事多一人,不见其益;家中少一人,则见其损。澄侯及诸弟以后仅可不来营,但在家中教训后辈。”“带兵之事,千难万难!澄弟带勇至衡阳,温弟带勇至新桥,幸讬平安;嗣后总以不带勇为妙!吾阅历二年,知此中构怨之事,造孽之端;不一而足,恨不得与诸弟当面一一缕述之也!诸弟在家侍奉父亲,和睦族党;尽其力之所能为。至于团练带勇却不宜。澄弟在外已久,谅知吾言之具有苦衷也。”

他告诫他们:“用绅士不比用官,彼本无任事之责,又有避嫌之念;谁肯挺身出力以急公者?贵在奖之以好言,优之以廪给。见一善者,则痛誉之;见一不善者,则浑藏而不露一字。久久,善者劝,面不善者亦潜移而默转矣。吾弟初出办事而遂扬绅士之短,且以周梧冈之阅历精明为可佩;是大失用绅士之道也。戒之!慎之!”“带勇本系难事,弟但当约旨卑思,无好大,无欲速。”“凡与贼相持日久,最戒浪战!兵勇以浪战而玩,玩则疲;贼匪以浪战而猾,猾则巧。以我之疲,敌贼之巧;终不免有受害之一日。故余昔在营中诫诸将曰:‘宁可数月不开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凡将才有四大端: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识;(峙有胆,迪厚有胆识。)四曰营务整齐。吾所见诸将于三者略得梗慨;至于善觇敌情,则绝无其人。”“凡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久之,则伪者亦共趋于诚矣。”“至于刚毅之气,决不可无。然刚毅与刚愎有别。古语云:‘自胜之谓强。……不惯劳苦,而强之与士卒同甘苦,强之勤劳不倦;是即强也。”

当感到其弟对他有不满时,他会宽厚地着手化解。如咸丰四年四月十四日,曾国藩在家信中提到:“澄弟之才诚心,实为人所难学;惟近日公道不明,外间悠悠之口,亦有好造谣言讥澄弟之短者。而澄弟见我诸事不顾,为人欺侮,愈加愤激,肝火上炎,不免时时恼怒,盛气向人。人但见澄弟之盛气,而不知实有激之逼之使然者也。人以盛气凌物诮澄,澄以盛气伤肝致病;余恐其因抑郁而成内伤,又恐其因盛气而招怨声,故澄归之后,即听其在家养息,不催其仍来营中。盖亦见家中之事,非澄不能提新宅之纲,乡间之事,非澄不能代大人之劳也。并无纤介有不足于澄弟之处,澄弟当深知之!必须向大人膝下禀之。”

曾国藩也能虚心接受其诸弟的意见,并进行自我检讨。咸丰四年五月初一日,他写给其弟的信中说:“沅弟言我仁爱有余,威猛不足;澄弟在此时,亦常说及。近日友人爱我者,人人说及。无奈性已生定,竟不能威猛。所以不能威猛,由于不能精明。事事被人欺侮,故人得而玩易之也。”

参考文献:

[1]曾国藩.曾国藩家书[M].李金水,编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

[2]赵枫.中国军事伦理思想史[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

[3]王启原编钞.曾国藩日记类钞[M].周殿富,编注.合肥:时代出版传媒有限公司,2013.

[4]张宏杰.曾国藩传[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8.

[5]张宏杰.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2:曾国藩家书与曾氏家风文化[M].长沙:岳麓书社,2017.

[6]曾国藩.曾国藩全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

[7]常耀弘.曾国藩家庭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太原:山西大学,2007.

[8]周玉珍.简述曾国藩伦理思想的内容及特点[J].社会科学家,2005(2).

[9]孙征.曾国藩家庭伦理教育思想内在矛盾及其成因[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4.

[10]周玉珍.曾国藩伦理思想的渊源[J].湖南社会科学,2005(2).

[11]彭昊.论曾国藩以“静”治军[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3).

[12]徐雷,孙淇庭.曾氏家训对曾国藩理学思想形成的影响[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4(1).

[13]刘日升,范大平.曾国藩祖父曾星冈言行对家族后辈的影响[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4(1).

[14]谢各良.曾国藩是怎样镇压太平天国的[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1(4).

[15]李向阳,李孝阳.曾国藩家书的思想蕴含及其当代启示[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7(1).

[16]张雪琴.《曾国藩家书》中的道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17(4).

[17]朱佳斯.《曾国藩家书》家庭和谐思想及其借鉴价值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1.

作者简介:俞红(1969—),女,浙江诸暨人,陆军工程大学政治工作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军队管理;

杜兴安(1986—),男,湖北棗阳人,陆军工程大学正营职干事,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军队管理伦理。

猜你喜欢
家风
家风是什么
“家风”等十一则
家风家规我来说
家风
家风伴我成长
百家姓 看“家风”
家风少年
百家姓 看“家风”
百家姓 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