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常规培养案例反思及策略

2019-10-18 05:22霍若茜
求知导刊 2019年17期
关键词:遵循原则行为习惯策略

摘 要:常规培养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幼儿园常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常规的建立为孩子的自由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是幼儿园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生活基本能力,确保其健康成长而制定的幼儿园生活各个关节的基本规则与要求。有了规则的约束和指导,幼儿才能生活在不超越底线的自由状态中,才能生活在和谐的秩序中;才能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才能促进幼儿对生活及社会知识技能的掌握,增强行为的目的性、意识性,发展自律能力及交往能力。

关键词:常规培养;行为习惯;遵循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7-0145-02

一、反思以往常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案例1:过多使用“指令性语言”

玩大型玩具时,教师指示孩子“玩时不准推挤、不准插队、不准奔跑,否则就取消玩的资格”;吃饭时,指示孩子“不能掉饭粒、不能讲话、不能剩饭菜……”教师的话就像是“圣旨”,孩子们总是在“你说我做”中建立各种规则。

分析:这种命令式、说教式的规则教育,完全以教师为主导,不但不能建立和谐平等的师幼关系,还会使孩子形成一切听从他人的习惯,没有主见与创新意识。

案例2:随意取消和改变规则

美工活动撕面条时,幼儿问教师:“小筐没发,我们剪下的纸屑放哪儿?”教师忙着指导,随口说:“小筐不要了,纸屑就剪在桌上吧。”结果活动结束,满地满桌都是纸屑;早上出操了,小朋友踩着楼梯上的小脚印一个跟着一个排队下楼,教师在后面催促孩子:“快走,今天我们有点晚了,要来不及了。”孩子一听,就争先恐后地往下冲……

分析:这样随意地取消原有规则,是无视规则的表现,无疑会让幼儿无所适从。教师都不遵守规则,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和教师一样,随心所欲,这不利于规则的建立。

案例3:重自主轻规则

集体教学活动结束了,教师组织孩子游戏,指着橱柜上的雪花插片、拼图、串珠、积木等,对孩子说:“现在你们可以去挑选自己喜欢的玩具玩了,比一比,谁玩的花样多。”教师话音刚落,孩子就一哄而上,结果把插片打翻了,把串珠拉断了……告状声一片。

分析:案例中,教师给孩子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的活动环境和氛围,但由于重自主轻规则,对幼儿没有提出任何规范性的要求,幼儿之间就只能产生相互干扰,从而无法保证自主活动的顺利展开。

案例4:无固定标识

情景A:一幼儿在水杯橱前找了半天也找不到自己的喝水杯,非常着急。

情景B:一幼儿洗完手后在挂钩上一个一个地翻找自己的毛巾,却始终没找到,快哭了。

情景C:一幼儿去图书架取书,回来后找不到自己的小椅子,与旁边的幼儿因为抢椅子发生了争执,越吵越凶,女孩子哇哇大哭起来。

分析:三个情境中矛盾的产生,都是因为没有固定标识造成的,幼儿年龄较小,矛盾的发生不利于他们融入集体生活。幼儿对事物分辨能力较弱,具体形象思维强,固定的标识可以为他们提供直观的图片,分辨自己的物品,从而培养积极的心态融入集体生活。

二、幼儿常规培养应遵循的原则

1.正面引导

“正面引导”是在尊重的前提下对幼儿提要求,以积极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引导。当我们希望幼儿做一件事情而不是做另一件事情时,我们要直接告诉幼儿具体如何去做,而不是命令孩子不要如何做、不能做什么。正面引導可以让幼儿得到正确行为的信息,相当于正强化,这样幼儿接收到正强化越多,就会养成好的习惯。

2.榜样为先

“榜样为先”是指教师要为孩子树立榜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身作则、以身示范,树立了榜样,才可为幼儿提供具体的行为标准,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3.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表现为规则建立过程中教师强调发展幼儿的自主意识,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让幼儿真正成为制定规则的主人,这样才能使幼儿执行规则的自觉性增强。

4.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是要求教师在与孩子共同生活和参加活动时,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幼儿行为规则教育要依托生活,借助于生活的不断重复的特性,日积月累地形成和巩固。

三、常规教育中尝试的策略与方法

1.制订《一日活动常规细则》

幼儿园作为一个大集体,一个小社会,一日生活的各个活动环节无疑必须建立具体的规则,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在一种安全、和谐、有秩序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和生活。为此,我们班对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和社会领域的具体要求,再结合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班三名教师就入园、区域游戏、晨间活动、盥洗、吃点心、学习活动等环节进行了讨论,由此制订出《一日活动常规细则》,张贴在教师工作区的醒目位置,方便提醒我们在常规培养中统一要求。如喝水、如厕、洗手等按组进行;吃完早饭的孩子即可自由选区进行区域活动;午饭后,先吃完的小朋友将小椅子搬到指定地点阅读图书……这些规则是孩子处在幼儿园这个大环境中必须适应、内化和遵守的,它由教师来告诉孩子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被禁止的。遵守这些规则可以让孩子很好地融入集体生活中,也可以为教师组织好幼儿的一日活动提供保证。

2.建立《班级行为公约》

《班级行为公约》是由教师与自己班的孩子共同制订的。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把本班孩子平时带有普遍性的不好的一些行为列举出来,然后组织讨论。大家以尊重为原则,以引导为手段,允许幼儿自己去思考规则和要求,探索规则和要求的合理性,从而逐步建立起《班级行为公约》。如我班的图书区,我们发现有些小朋友在图书区看书时大声说话、打闹,有时还撕书。针对这种行为,我们和孩子们共同讨论,制作了图文并茂的图书区温馨提示。另外,很多孩子洗手时喜欢玩水,并把水开得很大;吃完饭有不少幼儿把碗重重地扔到桶里……我们就偷偷地把孩子的行为用录像拍下来,放给孩子看。孩子们违反规则往往并非有意为之,所以会很“震惊”,并积极地参与规则的制订,这样我们的《班级行为公约》就出台了。由于规则是孩子自己制订的,活动中他们能主动认同规则,并通过相互监督,心甘情愿地遵守规则。

3.使用“统一规则性信号”

“理解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教师发出的规则性信号,并按要求执行”是幼儿行为规则培养目标之一。具体常见的规则性信号有节奏性拍手、音乐播放、手势示意、敲小铃等。如午睡起床时间到了,我们会放较舒缓的起床音乐,幼儿听到音乐后会起床。

4.制作“规则提示图标”

“环境是可以说话的。”制作直观形象的提示图标可以起到暗示的作用,可以起到引导幼儿积极行为的作用。作为阅读特色班,我们使用孩子们喜欢的图画书名字作为分组的名称,制作成“彩虹花里的家”贴在孩子们能看见的地方,编成儿歌作为口令。在我们幼儿园的楼梯上可以看到上下楼梯靠右走的箭头、小脚印图标;在草地垃圾桶上,可以看到小手扔垃圾的图标;在树干上可看到挂有“禁止采摘”的图标;这些图标都是教师和小朋友共同制作的,因此孩子们都看得懂,并愿意遵守。通过尝试,我们发现“规则提示图标”确实能有效地抑制幼儿的不良行为,促使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地把一些他律的规则转化成自律的行为。

5.设计自己专属标识

这种方法十分符合小班幼儿,可以尝试创设提示性环境来促进幼儿良好生活常规习惯的培养。因此,幼儿将自己设计、选择在班级中使用的标志,并通过游戏巩固认识自己的标识,使这个标识像“照片”一样,成为幼儿的独用代表。通过标识的作用,初步培养幼儿自我管理的能力。

运用及时贴制作标识,幼儿分别将它们贴到水杯橱格上、毛巾挂钩上和椅子上,固定自己物品的摆放位置。还可根据幼儿需要,将标识贴在小床上、鞋橱中等。

6.设立“小小值日生”

虽然是小班,我们已经开始轮流做 “小小值日生”,担负着检查同伴执行规则情况的任务,起初是由能力较强的幼儿担任,并带动能力较弱的幼儿。洗手时,我们推选一名幼儿做闻香香;进餐时,我们推选先吃完饭的幼儿做“放碗检查员”;午睡起床了,我们又会推选一名幼儿做“仪表检查员”……这些“小小值日生”定期更换,有效地促使幼儿用自己的体验感受规则要求,并不断完善规则,同时也增强了孩子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杨静雅.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理性思考[J].山西科技, 2008(5).

[2](美)蔡偉忠. 幼儿常规建立的道与法[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霍若茜,女,河北保定人,小学高级教师, 本科,研究方向:幼儿园教育管理、幼儿家庭教育。

猜你喜欢
遵循原则行为习惯策略
遵循原则做减法 保留核心说完整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初探试卷分析在教学中的意义与原则
遵循教学原则优化英语教学
浅论小学课堂激励性评价遵循的原则
Passage Four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