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研究

2019-10-18 09:20赵燕
求知导刊 2019年16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研究数学

摘 要:信息技术进入现代数学课堂,是新课程改革下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使数学教学由抽象到直观,形象且生动,拓宽学生视野和知识面的同时也拓宽了课堂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类比和想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良好学习的工具,优化数学教学,为教学更好地服务。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6-0055-02

一、新课导入阶段

利用多媒体进行新课的导入多用在低年级,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习心理倾向。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决定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情境导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而我认为在中高年级更应该在新课导入阶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新课导入,中高年级的数学知识较低年级有了更多的抽象知识,也更枯燥,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兴趣不高,因此利用多媒体的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特点,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就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中,圆锥形的沙堆有些人见过,而有些人没见过,而更多的人见过而没有人去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因此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播放码头卸沙船卸沙的情境,让学生认真观察,当随着沙越堆越高,越堆越多,逐渐形成一个圆锥的时候,随着沙堆的不断增高,圆锥的逐渐形成,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慢慢提高,学生感到好奇,兴趣也骤然提高。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任何的困难也都能克服,自然也就不会觉得今天的知识是多么的枯燥了,我们新课导入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现实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知晓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新课教學阶段

大量的教学资源、丰富的教学素材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再枯燥,不再单调,教师能灵活根据自己的教学习惯、教学特点选择不同的素材资源进行特色教学。在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创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充分使用能使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论很容易地使用数字的、图形的、符号的、语言的多种表达方式,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出结论,使创新精神与能力都得到发展。在六年级第一单元的《圆的认识》教学时,我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动画演示,先让学生看到画面中车轮都是圆的自行车、摩托车、公交车的行驶场面,接着再让学生看到画面中车轮“变成”了三角形或多边形行驶的场面,最后画面又出现轮子是椭圆的行驶场面,学生观看后,个个笑得前仰后合,课堂气氛立刻活跃了起来,并争先恐后地举手示意……,学生都喊着说:“不能这样的,坐上去谁受得了!”,“会被抖下来的!”。这样形象生动的动画演示的教学情境,已经唤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此时,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为什么圆形的轮子就行,其他形状的轮子都不行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的思维高度集中,处于兴奋又愉悦的心理状态。这样,在积极的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便弄清了道理,深刻地认识了圆的特征,也培养了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上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又如六年级上册三单元的《图形的变换》中的“平移和旋转”这堂课,如果光靠教师以图形变换的简单操作为例子,一部分学生并不能完全想象出来,而静态的教具又不能完全展示效果,学生观看的视野也不够开阔,其感受也受到限制,课堂的重难点不能更好地突破。但利用计算机教学就方便多了,把平移和旋转状态中的基本图形制作成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变换后的图像一目了然,最重要的是整个图形的变换过程也生动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让平时只能口头描述图形的变换过程与“实际操作”有了完美的结合。让学生在完全理解图形的变换过程中,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对课堂教学目标中“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图形的变换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生动形象准确的引导之下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或小组在电脑上操作,利用多媒体工具软件改变图形的轴心和平移点,让学生打开思维,进行学习交流,再次突破重难点,寓教于乐……课堂从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动手自主探究、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为主。把数学课堂转为“数学实验室”,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出结论,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学生练习阶段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不同的生活情境,把各种不同的问题隐藏在生活情境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深深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的身边,它不是高高在上的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而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接触着数学,感受着数学,应用着数学,利用数学这把锋利的武器解决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数学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以及应用当中。比如在《正反比例》一课中,学生学习了正反比例知识后,对这部分知识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学习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疑问,针对学生的这一疑惑,我在新课教学后,出示了这样一个情境,一棵又高又大的树,园林工人很想知道这棵树到底有多高?工人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能在保护环境与解决问题之间达成一个一致的方案。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说说有什么办法。在学生经历思考、讨论还不能解决问题后,启发学生认真观察情境的同时也出现了树在阳光照射下出现的影子,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得出: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树的高度与它的影子是成正比例的。根据正比例的特点: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一定的,我们可以先求出某一个矮的物体的真实高度与影长的比值,利用树的影长÷比值,就可以正确测量出树的真实高度,既不破坏树木,又能保护环境。通过这一练习,不仅拓宽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也让学生深深明白,正反比例知识不是枯燥的,它也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现代信息技术帮助我们提供了多样化的素材,提出了开放的问题,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和理解数学。

四、课外拓展练习

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一个公式可以有不同的探索过程,学生多掌握一种方法,对他今后的发展,进一步的学习都有一定的帮助。因此在一堂新课结束后,一般我都会布置一项作业: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找找还有没有解决今天问题的不同解法。学生可以利用上网、查阅各种资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完成这项作业,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不断的提高。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活跃课堂气氛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优势,但并不意味着它是完美的、无瑕的。

参考文献:

[1]安富海.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11):57-62.

[2]刘路.有效教学的概念新探[J].新课程(中旬刊),2014(1):83.

作者简介:赵燕(1971—),女,甘肃定西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研究数学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