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引摇正手法治疗颈胃综合征90例

2019-10-19 03:53张秀兰李换男王诗涵
亚太传统医药 2019年9期
关键词:颈项嗳气反酸

张秀兰,李换男,王诗涵,陈 栋

(1.时珍国医国药杂志社,湖北 黄石435000;2.黄石市中医医院,湖北 黄石435000)

颈胃综合征是由于颈部椎体增生、周围组织病变所引起的以一系列胃肠道症状为主的临床症候群,其临床表现除具备相关的颈椎病的症状和体征之外,还常伴有缠绵难愈的胃肠道症状,如烧心、食欲异常、打嗝嗳气、反酸甚至呕吐、腹部隐痛或胀满不适、便秘或腹泻等,是颈椎病和胃肠症状同时存在、同时进展、同步变化的临床症候群,属于颈椎病的一种。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劳作强度的增加、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社会压力的加大,颈椎病发病增加,颈胃综合征的发病率亦随之攀升[1]。本研究通过比较牵引摇正手法与传统推拿手法治疗颈胃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评价牵引摇正手法的临床价值,现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2月—2018年10月黄石市中医医院推拿科门诊、住院部收治的90例颈胃综合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分为两组,各45例。其中治疗组(采用牵引摇正手法)包括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27岁,平均(38.0±5.3)岁,病程2周至4年,平均(1.0±0.7)年。对照组(传统推拿手法)包括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26岁,平均(40.0±4.7)岁,病程2周至4.3年,平均(1.2±0.6)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并具有胃肠道症状,且两者都是同时存在、同时发展、同步变化,即可诊断为颈胃综合征。

1.2.1 颈椎病诊断标准 本研究中颈椎病的诊断参考《中医病证诊断治疗标准·颈椎病的诊断依据》[2]:①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②长期颈部姿势不当,慢性起病;③症状多以颈项及肩背部僵硬疼痛为主,伴或不伴头痛头晕、踩棉花样走路不稳及上肢疼痛麻木等不适;④颈部功能活动受限,局部压痛,椎动脉扭曲试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⑤颈椎X线片提示颈椎骨质增生、椎间孔变小、椎间隙变窄甚至颈椎退行性改变征;⑥CT及MRI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1.2.2 胃肠道特征 有下列胃肠道症状之一:①烧心、食欲异常、打嗝嗳气、反酸甚至呕吐、腹部隐痛或胀满不适、便秘或腹泻;②辅助检查已经诊断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反流性食道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疾病。

1.3 纳入标准

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并具备以上胃肠道特征。

1.4 排除标准

符合以下任何一项者,将被排除出本研究:①兼患其他严重疾病,如恶性肿瘤,严重心脑血管及其他脏器病变,严重外伤、造血系统疾病患者;②胃肠道症状与颈椎病无相关性;③治疗前曾服用药物或其他措施并可能对本研究产生影响者;④具有推拿禁忌或牵引禁忌的患者。

1.5 方法

本研究涉及的穴位选取及推拿手法操作均参照全国统编教材《针灸学》《推拿学》所记载的穴位及相关推拿手法进行操作。本研究的治疗操作为每天1次,6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天,3个疗程后做观察记录。

1.5.1 手法操作 治疗组操作:准备手法:患者坐牵引位,牵引重量以患者耐受为度,以患者相关的检查资料为准,根据患者颈椎病变的节段不同,予以相应的角度(5°~20°)的牵引,牵引5 min。治疗手法:医生站在患者一侧,以松解类手法按揉患者颈项及肩背部,同时,嘱患者放松,轻缓地使颈项部作旋转、侧屈等被动运动,再行拿法提拿患者颈项、肩背部;7 min后,用挤压类手法按揉、弹拨患者颈项部及肩背部肌肉,期间注意点按风池、天柱、风府、后顶、肩井等颈项部穴位,5~7遍后,用拇指作用于C2-7棘旁向对侧适当用力进行按压3~5次,按压过程中注意着重按揉压痛点,以患者耐受为度。随后,再次嘱患者放松情绪,使用运动关节类手法进行颈部斜扳,一手托住枕部,大拇指于颈椎病变部位定点施力,另一手抱住下颌部,作旋转扳法;最后,稍行叩击类手法放松患者颈项肩背部肌肉。此治疗操作过程约20min。整理手法:完成后,两组均按揉双侧内关、足三里各2~3min,然后用双手掌,一手置于剑突下,向下理抹至神阙穴,另一手置于大椎向下理抹至脾胃腧穴处,2~3次。

对照组操作。牵引15 min后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具体分4步操作,如下:①推摩滚揉项部法:病人取座位,术者立于侧后方,一手扶其头部,另一手推揉颈项部3~5遍。而后,用小鱼际部滚揉颈项部2~3 min,同时活动头颈部。②按摩经络俞穴法:病人取坐位,头颈前屈,将颈部充分显露(体虚者可取卧位)。术者立其后方,先用双手大鱼际部推抚颈肩部3~5遍。然后,拇指沿督脉的风府、哑门、颈夹脊到大椎穴,点揉经穴5~7次;双手拇指沿膀胱经、小肠经的经穴进行点揉、弹拨(轻快柔和)。③拨伸摇颈理筋法:紧接上法,术者双手托抱病人头部向前上方拨伸,在轻度牵引下先向健侧、后向旋转至最大限度,再转回中立位,将头颈前屈后伸2~3次。然后,用一手扶病人颞顶部,另一手托扶下颌,前臂压肩峰部,做相反方向的分离动作(以牵拉颈侧部肌肉)左右各1次。双拇指相对用力,由上而下推挤颈夹肌行施理筋手法3~5遍。④疏通伤滞拿肩法:拇指压伤侧天鼎、缺盆,中指弹腋部大筋。小鱼际或掌指关节滚揉、拿捏上肢3~5遍,拇指点按曲池、尺泽、手三里、内关、合谷,双手握手腕部行牵引、抖动手法半分钟,拇、食指按压肩井,多指拿肩部结束。

1.6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有效率、胃肠道症状改善评分,及3个月后随访结果。

1.7 疗效判定标准

本研究疗效判定分两部分:①颈椎病部分:颈椎病疗效判定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颈椎病疗效标准》[2];颈椎病疗效标准分为三类:治愈:原有颈椎病症状消失,肌力正常,肢体和颈项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颈椎原有症状缓解,肩膀、颈部疼痛减轻,上肢和颈部功能改善;未愈:原有颈椎病症状未得到缓解,肢体和颈项功能未有改善;②胃肠道症状部分:胃肠道症状疗效判定主要依靠胃肠道症状分级评分表(GSRS)进行测定[3],0分代表无症状,1分代表轻度症状,2分代表中度症状,3分代表重度症状。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颈椎病疼痛僵硬等缓解更为明显,有效率达95.6%,对照组有效率为80%,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颈椎病治疗结果 (n)

2.2 胃肠道症状改善情况

治疗组在治疗后胃肠道评分所有指征相对于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对照组上腹部疼痛、胀满、嗳气、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和便秘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对照组相比,上腹部疼痛、胀满、嗳气、反酸及腹泻改善更为明显(P<0.05)。见表2。

表2 胃肠道症状改善评分 (±s)

表2 胃肠道症状改善评分 (±s)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P<0.01;与对照组相比,#P<0.05,##P<0.01。

胃肠道症状项目 治疗组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治疗前 治疗后上腹部疼痛 0.89±0.32 0.44±0.23∗∗## 0.91±0.42 0.64±0.24∗上腹部胀满 1.29±0.33 0.64±0.14∗# 1.19±0.23 0.81±0.09∗嗳气 1.02±0.11 0.34±0.34∗∗## 1.09±0.13 0.68±0.18∗恶心 0.76±0.34 0.24±0.11∗∗ 0.69±0.36 0.34±0.14∗∗呕吐 0.60±0.23 0.44±0.04∗ 0.64±0.23 0.46±0.09∗反酸 0.83±0.12 0.34±0.12∗∗# 0.79±0.34 0.57±0.21食欲减退 1.29±0.62 0.72±0.15∗∗ 1.13±0.56 0.73±0.31∗便秘 1.09±0.63 0.44±0.22∗∗ 0.99±0.46 0.50±0.35∗腹泻 0.70±0.41 0.34±0.14∗## 0.73±0.70 0.68±0.25

2.3 随访效果

在治疗结束3个月后进行电话随访,治疗组出现1例颈椎部不适,经适当休息后缓解,没有出现合并有胃肠道不适病例,不良反应率2.22%;对照组出现3例颈椎不适,其中1例合并腹泻,不良反应率6.67%;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由于颈椎椎体的退行性改变刺激到颈部的交感神经。刺激信号可通过颅内的交感神经网络,传入下丘脑植物神经中枢,产生优势灶。此优势灶的兴奋再沿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传到胃及十二指肠,促使胃及十二指肠产生功能或器质变化。当交感神经兴奋时,会使胃蠕动减慢、胃液的分泌减少,出现烧心、食欲异常、反酸、打嗝嗳气甚至恶心呕吐、腹部隐痛或胀满不适、腹泻或便秘等一系列症状[4];而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会使胃蠕动加快、胃液分泌增多,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出现烧心感、反酸、嗳气、上腹部饥饿性疼痛(进食后缓解)等溃疡症状[5]。此类溃疡症状属中医学“嗳气”“胃脘痛”“胃痛”等范畴,可以通过内因外邪诱发致病。

颈胃综合征痛在胃,病在颈[6]。治疗上应颈胃同治,首先应减轻病变椎体对周围交感神经的刺激或损伤,同时调理胃肠道功能,减轻胃肠道症状。本研究选取风池、天柱、风府、后顶、肩井等颈项部穴位,均为治疗颈椎病的常用穴位;“内关”“足三里”为八会穴,是治疗胸腹疾病之要穴,此二穴能双向调整胃肠功能,减轻胃肠道临床症状[7]。本研究治疗组应用牵引摇正手法,通过调整颈椎关节结构,使紊乱的颈椎小关节逐步恢复正常,减少了对交感神经的刺激或损伤。此外,通过调整牵引角度,使牵引应力集中于相应的颈椎病变部位[8],扩大了病变部位的椎间孔、椎间隙,定向牵开嵌顿的小关节囊,解除小关节紊乱,逐步减轻病变椎体对周围组织和交感神经的刺激或损伤,减轻胃肠道症状。实验结果表明,治疗组牵引摇正推拿手法的应用,能缓解颈项部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通过对相应角度牵引状态下的颈椎经行推拿整复,可以更加精准有效地纠正小关节错位,恢复病变部位的关节结构,减少对交感神经的刺激或损伤,使得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传统推拿手法。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的组合运用,能更有效、更针对性地纠正颈椎关节紊乱,减少对交感神经的刺激,进而使颈椎病症状及胃肠道症状得到缓解,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颈项嗳气反酸
清酸畅胃汤配合拔罐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
胃部反酸吃什么好
钦丹萍辨治嗳气验案
超声检查NT增厚在胎儿染色体异常筛查中的诊断价值
生花生可以缓解胃部反酸
总是打嗝,是不是胃肠有问题?
巨阙穴治饭后反酸
饱嗝不断,喝荸荠鸡金饮
胎儿颈项透明层值与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的关系分析
颈项强直疼痛治验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