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文化建设经验推动铁路企业文化建设

2019-10-19 06:25秦冲
企业文化 2019年18期
关键词:基本经验文化建设

秦冲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将文化建设提升至中华民族复兴的高度。本文回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化建设特别是铁路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浅谈对铁路企业文化建设的启发。

关键词:文化建设;基本经验;铁路企业文化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铁路企业作为国企的龙头,是国家的经济支柱之一,更应该从时代高度加强自己的文化建设,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对文化强国建设的指示,结合形势的发展,彰显自己的特色,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在此,本文拟就从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建设经验谈起,重点讨论基于这一经验下,铁路文化建设应该如何去做。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自共和国诞生70年以来,我国的铁路文化建设积累了大量非常有价值的经验:

(一)文化建设为了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建设的成果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家园,建设和发展什么样的文化,不仅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现在,更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是我们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铁路企业的整体性和独立性非常强,在发展先进文化和培育企业精神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也曾为我国文化建设做出了特殊的贡献。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思潮多变、思想观念多样、价值追求多元、文化格局百花齐放、不拘一格,在这纷繁喧嚣的世界中,我们不能迷失自我,丧失自己精神家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不断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现固和发展主流文化,才能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新中国成立前,文化建设以人民为导向的思路就已经形成。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中就指出,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的”。建国后这一思想继续得以贯彻实施,一大批文学艺术家走出书斋和象牙塔,来到工厂企业、田间地头、军营连队、学校矿山,用文学、艺术、书法等多种形式来描绘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新中国,为建国初期文化的繁荣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改革的东风将我国文化建设事业带进了新春天,“双百”方针重新被提出,邓小平的“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江泽民同志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等讲话中多次强调要坚持“二为”方向。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建设的成果,始终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是当今时代的主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方向。作为铁路企业,应大力倡导服务意识,培育高铁文化,优化车站环境,努力提升自身品位,为广大人民服務。

(二)文化建设是什么——提高文化自觉意识,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认识

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时期,发挥的作用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党在不同时期,对文化建设的要求也不一样。我国的铁路企业的文化建设始终与时代发展的脉搏共鸣,与党和政府的主张一致。

从毛泽东的“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到邓小平的“两个文明一起抓”我们党和国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的增长使得文化的地位也跟着上升,文化独立性增强,它和经济建设并重,甚至“没有这种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

世纪之交,江泽民从综合国力和民族精神的视角阐释文化的作用,则更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我们党与时俱进地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为我们在世纪之初能抓住主动,增强软实力,提高国际地位打下牢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为增强文化自信、坚定社会主义信念,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指明了方向和方法,同时,也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和谐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而铁路文化建设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建国初期,铁路企业坚守“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奉献意识,结合企业内部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使得铁路文化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从《人民铁道》报刊的创立到人民铁路路徽的设计;从第新中国第一部铁路财会规章颁布到一部铁路《技规》的实行;从登高英雄杨连第,到劳动模范郭树德;无不彰显中国铁路这个“百年老店”在建国初期的品牌文化、制度文化和榜样文化的魅力。

后来“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彰显品格,勇当模范”的浙赣铁路精神以及中国高铁精神等企业精神的提炼,更进一步将企业文化向纵深推进。

此外,媒体的宣传也为铁路企业文化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畅通了人民群众和铁路部门的信息传播渠道,提高企业文化在公众中的认知度。

(三)文化建设怎么建——尊重文化发展规律,采取文化发展正确方针

不同阶段的文化与其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文化特色是特定经济社会结构和文化自身规律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文化建设过程中首先就是要充分尊重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平衡协调好文化建设与其他领域的建设。

新中国初期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挥过巨大作用,铁道部门也不例外,曾有“小国务院”之称的铁道部,其不仅仅是一个企业,更像一个社会,公安、教育、医疗、宣传等政府职能部门一样不少,因此,它的文化建设也是其他企业所望尘莫及的。但由于对我国国情缺乏正确认识和“左”的错误指导思想,在实际工作中忽视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错误判断了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对文化建设乱加行政干预,违反了文化建设规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吸取以往教训,根本纠正“文艺从属于政治”错误思路,开始在充分把握文化自身规律的基础上,明确文化的根本属性和科学定位,引导文化更快更健康的发展。

进入2l世纪,中国共产党直面各种困难和挑战,继续深化对文化规律的认识和理解,顺应和实施引导文化发展趋势,而不是以命令式的行政化手段强加干预;更加自如的处理文化在市场中向何处去的问题,充分肯定文艺作品同时具有的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通过不断调整改革不适宜的文化体制机制,释放文化应有的发展活力,从而确保了我国文化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沿,也为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提供了重要精神支撑。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对铁路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天,优秀的铁路企业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铁路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建设经验特别是铁路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与中国铁路企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尤其是和当前的高铁发展相适应,以反映“高标准、高品质、高速度”为基本内容的最新文化表现。努力追求“科学管理、队伍一流”的高标准,体现“温馨舒适、绿色环保”的高品质,实现“快捷便利、安全可靠”的高速度,形成高铁文化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企业文化中,使之在每个职工心中发芽、成长,增强铁路企业的发展力、凝聚力、竞争力。

(一)以党的建设为引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

文化建设的方向至关重要。从铁路企业性质来说,作为国有企业,要建设好企业文化必然得依靠党建来带动。目前,很多国企领导对党建工作重视不够,往往只追求企业利润、重生产、轻党务,认为党建工作只是锦上添花而已,不能为企业带来效益,这显然是一种只注重眼前利益的短视现象;还有的国有企业老总片面强调西方现代企业文化,追求高大上和形式的东西,过于强调企业的品牌而忽视人员的管理、忽视人价值、忽视员工的凝聚力和对企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这些都是没有把党建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深度融合的结果。国企党建工作和文化建设是互相联系、互相交叉、互相促进的两个部分,党建工作思想要渗透到企业文化活动中,通过一些与职工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活动,融入党建思想、发挥价值引领。

典型模范是企业精神的人格化表现,可以有效地带动全体职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党员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成为排头兵,发挥榜样作用。作为国企的党务工作者,要充分运用好这些模范典型事迹,加强正面引导,宣传正能量;并且善于发现身边令人感动的事迹,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改革开放的時代精神,扩大主流价值观在企业中的影响,培养员工的荣誉感和认同感,建立企业核心价值。

(二)以生产经营为目的,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文化建设既是为了发展,也是发展的重要表现。企业文化和党建最终都是要落实到生产上,促进生产更好、更快地发展。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生产经营,而党建工作又能更好地团结员工、整合思想、引领价值,从而促进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总之它们统一于生产经营这一核心任务。因此,企业文化和党建都应以服务生产为出发点。

特别是从2018底,全国18个铁路局统一进行了更名换牌,铁路企业的性质由之前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变为有限责任公司。2019年铁路总公司工作会议,再次明确了集团公司的市场主体地位。既然是市场主体,我们的收入和岗位都来自于市场,必然要追求经济效益。同时,经济效益领先,也是践行“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题中应有之意:只有更好地盈利,才能实现职工工作、生活条件的改善,才能实现铁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以职工发展为根本,增强职工幸福指数

文化建设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企业职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受益者。优化生产环境,加大对生活娱乐设施的投入,注重对职工的人文关怀,这样才能增强职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增强幸福指数、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企业才能长期可持续发展。

以2019年为例,郑州局集团公司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原则,安排专项资金,进一步完善职工生产生活设施建设。集团公司计划新建和改造生产生活设施6.33万平方米,同时对沿线生产车间、工区房屋、职工单身宿舍、食堂、浴池等进行整治;重点解决既有线合资公司生产生活设施历史欠账问题;做好一体化站区,补强郑万、郑阜、商合杭新建线路沿线站区生产生活设施,兼顾其他偏远站区职工“吃住洗饮”条件改善,不断提升职工幸福指数。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职工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是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中国共产党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七部分 第一段.

[2]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

[3]《十七大以来党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8页.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663-664页.

[5]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第26-27页.

[6]习近平.《中国共产党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七部分 第一段.

猜你喜欢
基本经验文化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平观的历史嬗变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国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基本经验探讨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经验探析
瓦窑堡会议决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浅析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的若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