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正向激励机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9-10-20 13:41李显颜
商情 2019年43期
关键词:干事基层干部职务

李显颜

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建立崇尚实干、带动担当、加油鼓劲的正向激励体系,树立体现讲担当、重担当的鲜明导向。要真情关爱干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关注身心健康,对基层干部特别是困难艰苦地区和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干部要给予更多理解和支持。”在全面从严治党大背景下,如何构建推动干部勤勉干事、担当干事、激情干事的动力机制,成为摆在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建立干部正向激励机制的重要意义

从人力资源管理上来讲,正向激励就是通过对人的行为进行正面强化,使之以一种愉快的心情继续其行为,并进一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能动性,它是提高工作效率和组织绩效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健全干部正向激励机制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必然要求。从党的执政使命看,吸纳各方英才、选好用好干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所在。但是,随着权力的瘦身、福利的缩减、纪律的严明,一些能干事、会干事的精英分子和有一技之长的公务员出现了离职倾向。诚然,干部流动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但人心不稳、人才流失无疑会影响党的事业发展。因此,这就需要运用正向激励措施来提高职业的吸引力、人才的稳定性,以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二)建立健全干部正向激励机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客观需要。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发展“三期叠加”,改革发展任务重、矛盾多、困难大,尤其需要干部主动担当、迎难而上。但由于保护机制不健全,干部也面临着“不干怕问责、干多怕出事”的两难困境。特别是在反腐高压态势下,一些身边的领导同事因违规干事受到问责处理,让一些干部心理压力骤增。基于以上原因,这就需要运用正向激励来为干部疏压减负、加油鼓劲,以进一步激发干部队伍攻坚克难的勇气。

(三)建立健全干部正向激励机制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现实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密集出台铁规禁令,规范干部从政行为,管理的规矩越来越细,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使得干部原有的工作和生活习惯被打破,产生了诸多不适应,甚至一些干部有了憋屈心理、埋怨心态,个别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一些群众反映,现在有的干部礼不收了饭不吃了,但该做的事也不做了;有的抱怨“当官没劲了”,敷衍了事、消极怠工。这就需要针对干部存在的“心结”,加强正面教育,引导干部把“不 敢”变为“不想”。

二、当前干部正向激励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基层干部正向激励机制在理念、制度体系、手段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激励人本理念不够。一是平均主义思想客观存在。一些单位考核奖励时搞“大锅饭”,奖金人人都一样,干多干少差别不明显;甚至评先评优搞“轮流坐庄”,年度考核优秀名额你一年我一年,以至于“戴红花”变成了 “击鼓传花”。二是过份强调干部政治人角色。调研中不少 同志反映,目前对干部角色认识有所偏差,有的单位把干部当作“不食人间烟火”的政治人,领导大会小会提要求不绝于耳,讲关爱“羞羞答答”,对干部社会人和经济人的角色关注不够。三是坚持正向激励决心不够。目前,社会上对干部存在诸多误读甚至“污名化”。应该实施正向激励时,领导往往顾虑公众质疑,以至于制订实施政策畏手畏脚,导致干部职业认同降低,影响了工作干劲。比如,一提到公务员加工资,社会上质疑声、反对声一片,出现正常的工资调整搁浅情况。

2、激励机制不够健全。一是缺乏顶层设计。《公务员法》中对公务员的职务任免升降、工资福利等激励相关内容作出了原则性规定,但不够具体,有的规定还分散在不同的实施细则当中,存在零散化、碎片化现象。《干部任用条例》和新出台的《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等政策文件,对干部正向激励的内容涉及也不多。中央层面还没有專门出台全国性的干部正向激励指导性办法。由于缺乏完整系统的政策依据,各地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零敲碎打地进行探索,激励的整体性不强。二是制度操作性不强。大家反映,当前干部正向激励有的规定过于笼统,定性多定量少。比如说,目前各地都推行了干部目标责任制度考核,但考核指标往往量化不够,“干好干坏看不出”,导致通过目标激励的效果大打折扣。三是地方政策违反上级规定。一些地方在制定正向激励政策时搞“土政策”,与中央文件规定不符。比如说:在中央开展“三超两乱”专项治理以前,一些地方为解决职务晋升“天花板”问题,违规进行超职数配备。这样做,不但没有达到激励效果,反而让一部分干部产生“熬时间、混日子、等位子”的想法。

3、激励手段相对单一。一方面,个体差异性关注不够。组织上对不同干部的个性化需求考虑不多,尤其是缺乏结合干部的个性和能力特点,分层次、分类别、分岗位的激励措施不多。另一方面,综合激励举措运用不够。习惯于正向激励就是职务晋升、经济待遇提高等传统单一手段,对诸如关爱帮扶、谈心谈话、人文关怀、教育培训、轮岗锻炼、心理疏导等激励手段运用不够,致使激励不明显。

(二)原因

对于基层干部激励机制内在组分和结构进行细分,梳理出潜藏的问题,是构建有效激励机制的前提。

1、层级节制的纵向等级科层体制下,物质激励机制薄弱不健全。

从中央、省、市、县(市)、镇(乡)我们共有五个行政层级。相应地,工资福利体系有不同的安排配给。层级与所获得的物质给付成正比。县乡基层作为行政层级的最低一层,物质给付偏低,难以调动干部的干事积极性。物质激励机制包括薪酬福利两大块。就全国平均而言,基层干部工资偏低,又缺乏一些基础性福利给付,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基层干部,必须坚守清贫。较低的工资和福利保障,也造成目前很多基层地区留不住优秀人才。

2、职务职级刚性数量控制下成就激励机制难以实施和有效延伸。

《公务员法》规定了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务职级并行体制,从中央到地方共12个职务类型对应15个职务等级。县处级以下职务对应九到十五级,县处级以下职务每个单位职位空缺数量不同,但由于编制的刚性规定,空余编制缺口很小,只有单位有空余职位时才有提升可能,职务晋升空间非常狭窄。针对这种情况,很多地方开始探索实行基层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以解决职务晋升空间不足,工资待遇难以提高的现状,该类制度目前处于初步运行阶段,类似的制度操作在现实中如何进一步改善仍须时日来检视。

3、程序规范秩序制约下创新激励机制严重匮乏。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工作条例》、《公务员法》、《中国共产党纪律条例》等法规条例明确规定了干部履职过程中要遵守党纪国法,遵行既定的程序。由于体制机制不健全,基层干部工作中存在有令不行,不按规矩出牌,选择性履职,随意性执法等问题,随着党纪法规的不断强化,基层干部对于如何有效开展工作普遍存在观望状态,导致不作为造成的工作创新乏力。

4、多元价值观冲击下内在激励机制模糊不清。

网络时代,信息源头增多,党政机关作为思想意识形态引领的内在权威不断受到多源流媒介的冲击。很多基层干部,特别是年纪较轻的基层干部,缺乏大局意识和全局意识,对于群众的情感较为谈薄,服务的宗旨和意识不强,服务基层群众的内在激励机制较为缺失。复杂的基层治理环境下,对于自己的位置、手中的职责、服务的宗旨等非常模糊。

三、建立干部正向激励机制的现实路径

(一)要在思想激励上给“定力”。由于认识的偏差和手段的缺失,不少领导对干部只注重职权上的管理,而忽视对干部思想上的激励,注重集体教育和批评帮助,忽视了经常性、针对性地开展思想交流活动,激励方式单一、方法简单,对干部思想动态了解不多,暖人心、聚人心的工作做得不够,思想激励针对性不强。许多地方和部门没有把评优评先与职务升迁、物质奖励紧密联系,有时往往成为“空头激励”。一是强化情感激励。“感人心者,莫关乎情”。要提升干部凝聚力和战斗力,应坚持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相结合,既要敢于给干部“压担子”,历练其责任担当,又要善于给干部“壮胆子”,合理化容错空间,还要勤于给干部“拉铃子”,保持其清醒头脑,更要乐于给干部“递袄子”,鼓励其正视逆境。通过工作上、生活上和思想上的关心关怀,让想干事的同志“有盼头”、能干事的同志“有劲头”、敢担责的同志“有想头”。二是强化参与激励。当干部个人理想目标的荣誉感、追求感与所从事事业发展的方向感、使命感融为一体的时候,干部就会把事业发展的需要,转化为个人的需要,从而形成干事创业的内动力。因此,应充分发扬民主,按规定赋予广大干部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强化对干部的参与激励,焕发其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热情。三是强化环境激励。当前,从中央到地方,正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作风建设,强力反“四风”、反腐败,一大批“老虎”“苍蝇”被查处。但与此同时,干部群体被“污名化”的不良趋势也更为明显。干部承受着巨大的无形压力,工作也容易出现懈怠和消极的心态。因此,要注重以正面宣传抢占舆论制高点,巩固舆论主阵地,凝聚舆论正能量,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和谐稳定的政治生态。

(二)要在政治激励上给“活力”。一是强化用人导向激励。“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要坚持“二十字”好干部标准,始终把干部的党性人品放在首位,不让老实肯干的吃亏,不让投机钻营的得利。要让那些思想纯正、作风过硬,真正愿干事、能够干成事的干部政治上有预期,干事创业有舞台、有动力;要让那些扎根基层、埋头苦干的“草根”干部看得见希望,职位升迁有空间、有机会。二是强化干部交流激励。人力资源管理上有一个“前三年优点相加、后三年缺点相加”的用人理念。虽然干部岗位调整不能完全照抄照搬这一理论,但对任同一职位时间较长的干部进行交流任职,有利于干部突破工作范围的局限,激发干部创新动力和开拓魄力。三是强化干部容错保护。要健全保护干部的各项制度,注重从法治上支持保护敢于担当的干部,主動为敢担责能干事的干部公开正名、撑腰打气,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三)要在经济激励上给“引力”。经济激励是激发干部潜能、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事业发展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国家数次提高干部工资待遇,但总体来看,基层干部经济待遇与经济发展、GDP增长的幅度还不匹配,特别是与部分垄断行业反差很大,以至于一些年轻干部忙于参加上级部门的遴选,无心工作,一些公务员主动辞职,引发新一轮“下海潮”,基层难以留住优秀人才。一是加快工资制度改革。推动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统筹解决好“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二是创新薪酬制度。要采取职务与级别相分离的方式,解决好干部经济待遇,对表现优秀、任职达一定年限的干部,出台享受上一职级工资待遇的政策规定;建议恢复往年年度考核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的,提前浮动工资的政策。三是建立勤政廉政辅助制度。在当前干部工资水平相对偏低,国家也尚不具备实行高薪养廉条件的状况下,根据财政实际状况,通过建立廉政保证金制度,对促使干部勤政廉政能起到一定的约束和警戒作用。

(四)要在能力激励上给“推力”。近年来,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各级党政机关采取多种方式,组织开展了各类培训活动。但从掌握的情况来看,往往是非领导职务干部参训多,而实职领导干部参训少;点名调训的多,大规模集训的少。从主观上讲,每个个体均有不同程度的知识需求、能力需求、本领需求,特别是重要岗位、重要部门的领导干部,“本领恐慌”的意识更加强烈。一是培训要求刚性化。严格执行“不经培训不提拔”的规定,杜绝参训对象“专业户”、“钉子户”现象,对各级干部参加培训提出刚性要求。二是培训方式多样化。充分整合干部教育资源,综合运用集中培训、以会代训、外挂锻炼等多种方法,丰富干部培训方式。三是培训内容专业化。根据干部需求和岗位需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专业分类,对干部进行专业化培训。

综上所述,建立健全干部正向激励机制,对干部队伍进行持续、有效的激励,可以调动干部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创造工作成绩、创新工作方法,推动全局性工作进展,激发社会正能量。既促进干部成才成长,又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猜你喜欢
干事基层干部职务
处理干群关系不能忽视基层干部之痛
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的“广州样本”
什么样的人“爱上了开会”
要严管更要厚爱
要为干事而为“官”
打前站
数字调查
灾区基层干部将强制休假等
2007年上半年专利授权状况统计
解决好职务与非职务发明的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