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教育本真 研发校本课程

2019-10-20 13:41杨如斌
商情 2019年43期
关键词:本真素养课程

杨如斌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九大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行动,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教改的核心在课程。经过深思熟虑,多方取经,我校结合新高考、中考改革和核心素养培养,重新调整了课程架构,把自己的课程亮点定位为“以生为本,构建全面育人的课程体系”,紧紧围绕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于核心素养培养,确定了培养“本真至善,圣贤大德,强者风骨,学者风范,创业魄力,创新智慧,栋梁英才,成功人生”的培养目标,构建了一个内容丰富、系统完善、架构科学、特色鲜明、理念超前、实用高效、充满活力的多维度、全方位、立体化本真教育课程体系。按四个课型进行研发,即:崇德明礼课程、博学成才课程、健体尚艺课程、实践研修课程。

一、强化思想引领,研发崇德明礼课程,扣好学生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美劳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让学生从小植入红色基因、“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打好中国底色、展示中国面貌、彰显中国精神。

把德育活动开发为课程。每年举办学雷锋活动月、学雷锋远足、清明扫墓、红五月歌咏会、国歌校歌演唱比赛、歌颂祖国诵读比赛等。坚持开展“感恩教育”,每天早晨出操前,由体育教师利用校园广播领读“感恩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勤耕不辍;大力开展经典国学教育,聘请专家到校开展经典国学讲座、感恩教育活动,并在全校各班开设了国学教育课程,校长垂范亲自进班授课,中层干部包班讲授国学课程,传承经典,浸润人生;积极开展量化考核先进班级、文明宿舍、德育标兵等各种评比,利用每周一升国旗仪式举办拉歌比赛、先进年级和班级与落后年级和班级之间的挑战仪式,激发竞争意识,打造活力校园,全面丰富了德育教育载体,推动了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

德育要立行,学校把学生给父母洗脚,做家务列入课程,还把课程开发为:组织学生参与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无偿帮助,到福利院、医院、社会救助机构等公共场所、社会组织做无偿服务,为交通秩序维持、赛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活动做志愿者等。

开发了“三全四管”学生管理德育课程,将“管”和“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夯实本真学生管理,优化德育大环境。推行“严管式”养成教育,将管理重点放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上,从细节抓起,抓严、抓实,常抓不懈,并深入挖掘正面典型,推选和宣传学生身边可亲、可信、可学的先进典型,以榜样的事迹和精神激励、引领学生,让文明礼仪、规范行为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成为自觉习惯,形成知荣辱、树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道德风尚,为全体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二、分数素养并重,研发博学成才课程,丰厚学生翱翔成功人生的翅膀

博学成才课程是我校新高考改革“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录取新机制研发的能够适应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走班制教学需要的校本课程。开全开齐各学科的必修课、选择性必修课、选修课。并全面开设各类走班组合,给学生充分选择。分层次编写教材,学业水平合格考试为一个等次,参加高考和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的内容,又根据学生实际分了二、三个等次,实现了国家课程校本化、生本化。在教学中对各学科参加合格考、学业水平考核高考的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和教学资料、不同的作业要求、不同的教学方法,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中的独特贡献,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之后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对学生培养要求整体提高,从抽象化到情境化,从强调结果到强调过程,从零散化到结构化,从小步骤分解到完整问题解决,从零散化到结构化。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 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价值意义:为过程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提 供重要依据,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形成育人合力。

教师要领悟新课改的核心价值,学科核心素养的现实价值。要学习研究学科的核心素养,学科学业质量标准。从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多维度,对学科核心素养分层解读。第一层次:学科特色核心素养。以特定方式学习学科内容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建模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依托于具体学习领域的特定符号系统和知识体系。第二层次:跨学科的共通素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合作、社会交往和沟通、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等等。在各学科学习中强调基于证据进行论证,强调时代性与生活性,强调批判性反省问题和理解证据,根据自身和问题需求,制定和调整计划(或规划),根据特定需求组织团队进行有效交流和合作,在各种现实环境中学会适应和调整。是个体在接受教育后认识世界和参与社会显现的品质和特征。第三层次:自我成长层面的素养。个体心智的成熟程度,对自我、他人、社会、人生的认识、 理解和感悟。品性修为的发展境界,是以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修养为核心的自我成熟和成长,是教育“使人成其为人”的根本,是统摄所有其他核心素养的枢纽。

教师要积极课改,抛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生为本。要给学生创设情境、抛出问题,学生们自主探究、互动交流、课堂展示、达标检测“四环探索”,最后教师引导、总结,整个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己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去领悟,去认知,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高水平提升学业质量,形成正確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

三、尊重学生个性,研发健体尚艺课程,促进学生多元化健康成长

健体尚艺课程是我校的特色课程。大力开展了健康卫生进课堂,中医进课堂,戏剧进课堂等一系列体艺进课堂活动,开设了:体育课、武术课、足球课、篮球课、健美操课、舞蹈课、声乐课、古筝课、管乐课、钢琴课、播音主持课、编导课、表演课、摄影课、艺术与科学课等体艺类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大的课程选择空间,学生的选课组合多达20种。每班每周设置12节自习课,每天安排三节公共自习课集中连上,这个时间艺术生走班到专业教室上专业课,其他学生在班内上自习,双管齐下,互不耽误,实现了高考文化生和艺术特长生的双赢发展。同时,这些课程的开发强健了学生的体魄,挖掘了学生的体艺潜能,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品位,培养了学生核心素养,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

四、理论实践结合,研发综合实践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方案中规定的一个独立的学习领域,由国家设置并制订指导纲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指导与管理、学校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并组织实施的综合性活动课程,它是与其它学科课程并列而不是从属或依附于学科的一门国家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开放的实践性课程。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课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综合实践活动不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为目的,而是以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促进深造的全面发展为追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按照学段,因地制宜,按照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分层实施,依照学生认识发展水平进行课程开发。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高学段,学生的知识积累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也具有了一定水平,其生活的空间和视野逐渐扩大,自主意识和组织能力普遍提高。为此,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应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区的自然资源、社会的资源、政府职能部门资源和人力资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现实,引导学生重组学科知识,学生变被动的继承性学习为主动的实践性学习,帮助学生主动地面对自然、社会和自己的发展实际,选择问题进行身体力行的实践研究。在各种现实的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深入进行课程开发,通过活动张扬个性,实现学生独具特色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自己高远的视野,创新的思维,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心理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学习开拓智慧而丰富的人生。

武安十中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和学生素质基础,把综合实践活动放在学校第四类型课程--实践研修课程中研发。在采用问卷调查、与学生座谈、自主填报等方式充分征集学生需求和研究学习意向的基础上,按照课程方案指导意见,研发了三个类别的实践研修课程:

1、一是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生动、积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是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旨在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与生活体验,实现学生整体和谐的发展,着力于构建更为真实开放的学习环境。因此学习内容:一是社会各行各业的体验性活动,如各行各业职业体验、科技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二是学校传统活动、值周班活动、社团活动等。本课程由学校统一集中安排,军训安排在高一、初一开学前或开学后一周完成,其他内容集中安排在“十一”或“五一”长假、暑假、寒假完成,或与学校校园文化生活相结合集中安排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完成。我校开设了军训实践课、学校传统活动实践课、社团活动实践课、社会调查实践课。操作步骤为:分析学校与社区资源及需求——拟定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计划——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培训——实施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反思——评价学生的活动表现,给予学分。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如下:

1、校内自我服务性劳动课。培养生活技能和主人翁意识,如日常劳动卫生工作、日常生活技能竞赛活动和值周班劳动(以行政班为单位)。

2、军训实践课。学习军事知识、国防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组织纪律教育。

3、学校传统活动实践课。结合教学和德育开展的教育活动。包括学校组织的参观活动,利用参观机会,认同继承社会主流,了解历史文化传承、科技发展、经济发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社团活动实践课。参加校内学生社团和社会合法社团,培养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了解社会、了解社团活动的方式和社团的社会功能、价值。

5、社会调查实践课。进行社会热点调查,通过调查,认识身边发生的一切的是与非,培养正确的判断是非的能力,并在调查过程中体验生活,自主学习。

三是社区服务课程。社区服务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公益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通过该领域学习,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人格不断完善。本课程由学校统一规划,年级组、班主任组织安排,处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和为了避免社区活动流于形式,不提倡学生自行安排社区活动。我校开设了社区文化与环境建设服务课、社区见习活动课、志愿者服务活动课。

1、社区文化与环境建设课。包括宣传教育、科普活动、电脑培训、文娱活动等。

2、社区见习活动课。参与社区管理、规划活动,体验社区干部工作。

3、志愿者服务活动课。公益劳动、环保卫生、领养绿地、帮贫助困。

初中部的实践研修课程按三个学年参加活动的次数记分,初一年级、初二年级每个学期各组织3次活动(包括1次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1次社会实践活动课程、1次社区服务课程),初三年级利用寒假组织2次活动(1次社会实践活动课程、1次社区服务课程),每次记1分,共计14分。

高中部的实践研修课程共14个必修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的必修学分为6分,每个学生至少必须完成两个研究性学习课题三年内完成;社会实践活动的必修学分为6学分,分两年学习,其中高一第一学期完成4学分(含军训2学分),高二第一学期完成2学分;社区服务的必修学分为2学分,利用高一、高二年級的两个暑假完成,每个暑假分别参加不少于5个工作日且总时间不少于20小时的社区服务,分别获得1学分。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生活即课堂,社会即课堂。我们的本真教育走出教室,走上社会,走进生活,到农村、到厂矿、到企业、公司、到门市、到事业单位、到党政机关,参观考察,专项研究,实地动手,亲身体验,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公益活动、校内外志愿服务、勤工俭学,主题值周,党团活动,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军训远足,军旅拉练等等,广泛开发了实践研修课程,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校确立了本真教育思想,强力推进本真教育改革,大刀阔斧进行教育理论、学校文化、教学课程、师资队伍创新,构造了“四区七路”本真校园环境文化,构建了“双领四清”本真教学管理模式、“三全四管”本真学生管理模式、“精细管理+人文关怀+目标驱动”三位一体本真教师管理模式、“六步”本真教研模式、“四环探索”本真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教学高效化、精品化。学校各项工作蓬勃发展,显示了强劲的发展潜力和后劲。

课改后,学校的课程价值不再是盯分数、做题,而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分数与素养并重,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猜你喜欢
本真素养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本真
粽子
让本真成为一束光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