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中国自信的文化根源探究

2019-10-20 13:41李长亮柳辉
商情 2019年43期
关键词:全面小康

李长亮 柳辉

【摘要】中国自信在本质上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有其文化内生逻辑。认清这一根源,有助于我们树立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全面小康 中国自信 文化根源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四个自信”是我们前进道路上必须具有的民族自信心,更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新征程中必须具有的国家自信,即中国自信。中国自信是对“四个自信”的凝练和概括,具有鼓舞人心、凝聚力量、指引方向、推动进步的重要作用。

从根源上说,中国自信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有其文化内生逻辑和文化内涵,中国自信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1]“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3]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突出了“四个自信”鲜明的文化底色,强调了“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了中国自信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文化内生逻辑,为我们深入研究中国自信的价值和意义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调。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入关键期,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开启。在这个历史交汇期研究中国自信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夯实“四个自信”的基础;有助于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以文化的力量助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实现。

一、认识中国自信的文化根源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切自信之源。“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4]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都植根于文化自信,都是从5000年中华历史文化的发展、传承、创新中积淀出来的。没有5000年延续不断的历史文化的滋养,没有中华民族巨大的文化信仰力和凝聚力,没有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历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不可能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

(一)道路自信根源于文化自信

中国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从根本上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共同的价值理想和价值内核。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是由国情基础、时代背景、历史文化、民族习惯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但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无疑会产生更基础、更广泛、更关键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不可抗拒、不可动摇的,最终决定着一个国家发展的道路和方向。[5]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逐渐认识和掌握了这一发展规律,并遵循规律,立足中国实际,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继承弘扬中华历史文化精髓,开拓创新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发展道路,取得了辉煌历史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是基于对自己文化的价值遵循做出的选择。这条道路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价值理想,饱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结晶。

(二)理论自信根源于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思想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国优秀文化思想同马克思主义在具体历史条件下有机结合的产物,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民族精神——经世致用的求实精神、上下求索的求是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革故鼎新的变革精神、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物物相依的整体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以和为贵的礼让精神。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简明概括,既直观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取向,又间接反映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再如作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精髓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和立论依据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五位一体”总体部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等,集中体现着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思想在新时代的新发展、新集成、新表达,这些新成果蕴含着文化传承和创新,彰显着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自信。

(三)制度自信根源于文化自信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同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密切相关,有着鲜明的中国印记。在中国5000年历史文化传承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治国理政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理论渊源。[6]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地吸收借鉴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缘法而治”、“民惟邦本”、“明德慎罚”、“尚中贵和”、“德治天下”等思想,逐步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思想和实践,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小康社会和共同富裕发展目标、和谐社会和美丽中国建设、和平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这些制度思想内含着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底蕴,是我国优秀制度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推动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进步。纵观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发展过程,自始至终贯穿着历史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转化,不断形成新的更先进的制度文化。没有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就不可能建立起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植根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符合中华文明特质、民族精神诉求和民族心理认同,也符合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诉求。

二、以文化自信提升中国自信

猜你喜欢
全面小康
天柱县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考
四川省“贫困片区”全面小康发展状况与日标测算
全面小康视阈下促进呼和浩特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政策建议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拥抱自由是摆脱贫困的根本之策
农业产业化的战略意义与未来方向
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探究全面小康与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