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内镜下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效果

2019-10-21 06:21钟南林斌珍龙丹吴清华官奕云曹立颖尹小锋
医疗装备 2019年19期
关键词:卧床入路间隙

钟南,林斌珍,龙丹,吴清华,官奕云,曹立颖,尹小锋

福建省龙岩市第二医院 (福建龙岩 364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临床常见的脊柱外科疾病,与腰椎间盘中软骨板、髓核、纤维环出现退行性病变,且在外力、负重等因素影响下,造成髓核突破破裂位置进入椎管内,对相应部位神经产生压迫有关[1]。LDH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病情严重时可引起退步功能、感觉障碍,甚至诱发马尾综合征[2]。脊柱内镜手术是临床治疗LDH患者的常用方式,以后正中入路为主,但存在创伤大、恢复慢等不足。椎旁肌间隙入路具有创伤小、预后质量高等优势,逐渐被应用于临床。本研究探讨脊柱内镜下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LDH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福建省龙岩市第二医院收治的84例LDH患者,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3]中相关诊断标准,并经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2例。对照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41~78岁,平均(60.45±2.64)岁;病程1~36个月,平均(10.31±2.32)个月。试验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42~77岁,平均(60.41±2.60)岁;病程1~36个月,平均(10.39±2.28)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入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下实施,术中患者取俯卧位,将腹部垫空。

试验组行脊柱内镜下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以病变节段为中心,做长约8 cm正中纵行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于脊柱内镜引导下向两侧分离至暴露腰背筋膜,于中线旁做约4 cm切口,切开胸腰筋膜;观察两侧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钝性分离至椎板、关节突间隙,于脊柱内镜引导下放入椎弓根螺钉,减压病变侧,将关节突和周围软组织、韧带切除;经椎间孔完全暴露椎间盘,可见椎间盘对上位神经根存在显著占位,用神经钩向外上方牵拉神经根,切开纤维环后,摘除髓核,使神经根占位消除;用适宜力度撑开椎体,于椎间隙放入适宜大小的减压自体骨、同种异体骨粒椎间融合器,植入连接杆,经C型臂X线机和脊柱内镜确认连接良好后,适当加压固定处理椎间隙,安装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对伤口进行冲洗、清理,减压部放置留置管,缝合切口。

对照组行常规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以病变节段为中心,做长约8 cm正中纵行切口,切断多裂肌的棘突起点,将骶棘肌沿棘突分离至保留椎间小关节,完成后,行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植入、置钉处理,并摘除病变节段椎间盘。

1.3 临床评价

(1)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卧床休息时间。(2)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的腰腿疼痛程度,分值0~10分,评分越高则疼痛越剧烈。(3)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的腰椎功能,包括单项功能、腰腿疼痛程度、个人综合能力3个方面,共9个项目,每项分值0~5分,分值越低则功能障碍越轻。(4)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主要包括椎管内血肿、切口愈合不良、椎间隙感染、马尾损伤、疼痛麻木。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卧床休息时间比较

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休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卧床休息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卧床休息时间比较(±s)

术后卧床休息时间(d)对照组 42 224.50±41.28 125.41±34.78 4.59±0.53试验组 42 153.68±33.98 94.20±26.38 2.51±0.38 t 8.584 4.634 20.670 P 0.000 0.000 0.000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手术时间(min)

2.2 两组VAS、ODI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并发症比较

试验组术后出现切口愈合不良、马尾损伤、椎间隙感染、椎管内血肿各1例,疼痛麻木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7/42);对照组术后出现切口愈合不良、马尾损伤、椎间隙感染各2例,疼痛麻木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3.81%(10/42);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64,P=0.415)。

表2 两组VAS、ODI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VAS、ODI评分比较(分,±s)

注:与对照组术后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VAS评分 ODI评分对照组 42术前 7.40±1.58 33.54±3.52术后 3.84±0.63 21.83±2.72试验组 42术前 7.38±1.60 33.57±3.48术后 2.24±0.39a 15.24±1.80a

3 讨论

LDH是造成中老年人腰腿疼痛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活动障碍、下肢和腰部等部位疼痛麻木,病情严重会发生相应的功能与感觉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手术是临床治疗LDH患者的主要手段,治疗目的在于缓解、消除症状,提高患者生命质量[4]。

目前,微创手术逐渐取代开放手术应用于临床,脊柱内镜是LDH患者微创治疗的主要辅助手段,以往常采取后正中入路行腰椎融合术治疗,可缓解患者病情,但术中需沿棘突旁将椎旁肌群剥离,会损坏肌肉附着点,延长术后恢复时间,增加脂肪与纤维变性风险,减弱肌群功能,造成肌肉变形,影响术后功能恢复[5-6]。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将肌肉经肌间隙向两侧分开,促使椎旁肌、横突、肌间隙、小关节达到松弛状态,防止术中强力牵拉椎旁肌,保护脊椎节段完整的解剖结构,维持腰椎稳定性与正常功能。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中经多裂肌间隙与最长肌进入,可防止损伤其他肌肉;术中无须剥离其他肌肉,手术操作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失血量减少,术后疼痛程度减轻,患者卧床时间缩短,可尽早实施功能训练,以改善腰椎功能障碍。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卧床休息时间、VAS评分、OD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提示脊柱内镜下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脊柱内镜下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LDH患者效果显著,具有创伤小、术后卧床休息时间短、术后疼痛轻等优势,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障碍,且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卧床入路间隙
家有卧床老人,如何预防压疮
间隙
牛繁殖、饲养、卧床精细管理七法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住院时间、出院安排、90 d并发症和翻修率:一项比较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以及直接上方入路的研究/SILJANDER M P, WHALEY J D, KOUEITER D M,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6):1658-1661.doi: 10.1016/j.arth.2020.01.082. Epub 2020 Feb 5.
飞行过载及安装间隙对主安装节推力测量的影响
紧流形上的SchrÖdinger算子的谱间隙估计
保胎之纠结——绝对卧床还是适当运动
苦难的间隙
一次性营养袋在卧床患者洗头中的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