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崇德思想

2019-10-21 09:32李贤容
知识文库 2019年19期
关键词:意识德育大学生

李贤容

当代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德育,而德育的首要内容之一便是感恩教育。本文从何为感恩,以及现今社会大学生的德育现状引出高校应从哪些方面着力来增强大学生感恩意识。

1 何为感恩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不是要培养一批具有劳动技能的机器,而是要培养具有独立思想和独立行为的人”。爱因斯坦还说过:“如果没有责任感和道德修为,那么学校培养的人——连同他掌握的知识——只能是经过训练的狗!”这话似乎很夸张,但深究起来却很有道理。

高等学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也就是说,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德育,而我认为德育的首要内容之一便是感恩教育。

感恩,汉语意思一般来说是感激、感谢给自己带来帮助和鼓励的人。感恩是心怀感激并愿意回报他人和社会的一种情怀,不是简单的感恩意识,而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追求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生命境界,是值得一生追求的快乐和幸福!感恩是一种人性之美,是华夏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教育在我国传统道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 现今社会以及大学生的德育现状

感恩教育本来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但是,家庭和中小学把考试分数看成几乎最终和唯一的目标,德育工作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感恩教育面临的处境就不言而喻了。在高等院校,面对心智逐渐成熟、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对感恩教育进行补课。

中国自古就有“施恩不图报”的传统美德,但也有“知恩不报非君子”的警句。当代大学生大多在溺爱中或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不曾体会生活的艰辛和父母的辛苦,不曾承担家庭建设的责任,缺乏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不懂的思考“谁让我拥有这一切”的问题,在其生命的旅途中,容易把目前优越的条件乃至好运与别人的赠予看成理所当然,这对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处于关键期的高校大学生来说非常不利。不能用感恩的心态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人就会偏离心灵成熟的方向,远离幸福快乐的人生花园,甚至会陷入痛苦的深渊。现今高校大学生由于缺乏感恩意识而出现的如下德育问题:

2.1 缺乏思想和信仰,功利主义思想严重

过去的大学生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连在一起,党叫干啥就干啥。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学习好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扎实的专业知识,而是更多的与自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当学生干部,积极表现,考虑的是能入党,为以后的社会竞争获取政治资本。

2.2 公德意识淡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德育教育与社会功德教育密切相关,公民的公德意识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现今大学生中存在很多不文明现象:旷课现象严重,考试作弊屡禁不止,食堂中浪费现象惊人,“课桌文化”、“厕所文化”比比皆是,亂扔垃圾,随地吐痰更是随处可见,寝室卫生状况差,自私自利,不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室友间矛盾多发。综上可见,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起点应放低一点,先让大学生知道如何做人,从学会感恩开始。

2.3 集体观念薄弱,强调“自我中心”

现今不少大学生对集体的事漠不关心,反而强调集体要为个人发展创造条件,组织纪律涣散,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和公益活动。不得不让人质疑,这样的人对社会有用吗?青年大学生是民族的精英和希望,如果没有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的意识。仅仅把自己作为一件待价而沽的商品,缺乏精神支柱就会成为断线的风筝,如何来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3 如何让大学生形成感恩意识,高校可从哪些方面着力。

3.1 入学第一课——感恩与大学生交往

感恩父母,呵护亲情。你可知道,你是如何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的;你可知道,母亲是在用生命来孕育你的生命;你可知道,你是在母亲疼痛的泪水和鲜血中诞生的。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发生的一幕幕真实感人的故事让我们铭记母爱的伟大:地震中的母亲用卷缩成弓形的身体抵挡房屋垮塌废墟,用腹部下的狭小空间保护了4个月大的婴儿。另一位母亲在地震中也是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死神,在生命结束的一刻也没有忘记给孩子吃最后一口奶。以及朱自清的《背影》,无不渗透着父爱的伟大。

感念师恩,指引人生。你可记得,是谁引领我们这群懵懂无知的小孩走进知识的殿堂,鼓励我们学会独立、坚强、自信;是谁安慰我们让我们远离心灵的阴霾,从稚嫩的少年变得成熟;是我们的恩师!

感恩朋友,伴我成长。“如果你正在享受幸福,请你忘记我,如果你正在承受不幸,请你告诉我,啊,朋友啊朋友!”在你落魄、失意、痛苦、受挫、无助的时候,是谁默默的陪在你的身边;是谁陪你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悲伤,一起幸福;是我们的朋友!

感恩社会,重在行动。当我们看到非洲有些国家的贫穷和落后,看到国际社会战火不断,硝烟弥漫,而我们能生活在一个安定和谐的环境里时,我们是否会不自然的想起我们的党,我们的革命先辈,是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今天的繁荣昌盛。作为中华儿女,感恩社会,不需要太繁琐的形式,不需要刻意的豪言壮语,只要我们抱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信念,从自身的一点一滴做起,把本职工作做好,那就是在感恩社会。

3.2社会实践践行感恩

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教育课,让同学们自主参与,自我教育获得感恩意识。校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大批大学生志愿者走进敬老院,走进市民小学,走进社区,帮助儿童,帮助民众,服务社会,奉献爱心,践行感恩。校社团校学生处组织全校师生为贫困山区儿童捐赠衣物,书籍等送温暖活动践行感恩。

3.3 高校注重人文教育,让校园充满爱

高校里的每位老师都应该是德育楷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渗透爱,让学生去除功利心,忘却相互间的攀比,真正做到师生互助,生生互助。校园文化生活也应该以德育为前提,为感恩教育的施展提供长期培育的平台和机会。

3.4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增强感恩意识

现在的大学生,一半的时间生活在网络的世界里,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来增强感恩意识。那到底如何操作呢?首先要建好“微阵地”。身处当下“微时代”,高校辅导员应该充分运用好微信、微博、微电影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指导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网络QQ群、网络论坛、网络社区。充分利用这些“微阵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引导。其次要培养 “微领袖”。鼓励思想先进的优秀大学生担任各类虚拟社区、微博、论坛、的“博主”、“版主”,让他们成为传播正能量的网络“舆论先锋”,成为媒体发布正面信息的“喉舌”。最后要开展网络“微活动”。可以组织大学生自拍感恩类题材的微电影,向“粉丝”和大学生宣传感恩理念,这些方式均为大学生乐于接受的互动交流式,直接将“天上跑的大道理”转化为大学生都易于接受的“小道理”。

3.5 毕业典礼——大学生职业生涯中的感恩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人一生中的大聪明,乃生存之道。感恩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品质,更是一种能力,一种攻略,一条获取能量与成功的途径。会感恩的人,为人处世是积极主动的,乐观进取的,敬业乐群的,她们未来的前途也是不可估量的。

4 让感恩成为常态

我国正经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感恩“理应成为人们交往中的常态或者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体现出现代公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正向传承。感恩,在高校在于意识形态的培养,在于指导性践行,在于予教于情。

(作者单位: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

猜你喜欢
意识德育大学生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消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