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竹市基层群众信仰研究

2019-10-21 08:51李佩文
大东方 2019年8期
关键词:宗教信仰佛教

李佩文

摘 要:我国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我国的一个重要政策。由于民间宗教信仰发达,如何正确地引导基层群众宗教信仰的问题不可忽视。从绵竹市的宗教信仰状况来看,以佛教信仰为主,近年来发展尤其迅猛。通过对当前绵竹市农村宗教信仰的调查,可以发现绵竹市佛教发展具有信教人数增长较快、信教主体集中在农村、老人居多的特点,信教群众宗教学习能力差、功利性目的突出、信仰意志不坚定。宗教信仰不仅会带来积极影响,也会引发一些问题。为达到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目的,应该增强基层组织管理宗教事务的能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关键词:绵竹市;宗教信仰;佛教

一、绵竹市宗教信仰历史与现状

四川省绵竹市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幅员面积1245.3平方公里,辖剑南镇、九龙镇、遵道镇、汉旺镇等20个镇,总人口52万,从绵竹市的宗教信仰状况来看,以佛教信仰為主,近年来发展尤其迅猛。

绵竹市的佛教拥有极其悠久的历史,在整个中国佛教历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绵竹市拥有许多在历史上拥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庙宇,如吉祥寺、祥符寺、三溪寺等,寺内香火不断,信徒众多。同样,绵竹市也有许多著名的佛教大师,最为著名的当为能海上师(1886--1967),是一位著名的爱国高僧,“为禅门临济宗第四十四世法脉,获密宗格鲁派宗喀巴大师第二十八代嫡传。五十年代,法师出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住锡北京广济寺,朱德委员长常过从存问,畅谈往事,待以师礼,并赠衣致慰。” [1]临济宗为佛教禅宗南宗五大主要流派之一,宗喀巴大师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立者,由此可见,能海法师在当时佛教界有十分崇高的地位。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绵竹的佛教文化受到重创,许多寺庙被砸,经书被焚,僧尼被迫还俗。而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绵竹市的佛教活动得以恢复,截止2015年信教人数约19800人,大概占总人口数4%。正是由于绵竹有如此深远持久的佛教底蕴,再加上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推动、政府的有效管理,才有了现在的兴盛局面,佛教文化已然成为绵竹市的一张精美名片。

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新时期绵竹市宗教发展特点:

(一)数量变化方面

上世纪90年代至今都是绵竹市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绵竹市信教总人数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千禧年之前信教人数较为稳定。1995年比1990年多1500人,从1995年到2000年增长人数为1900人。而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信教人数增多,2010年的信教人数相对于2005年增加了4700人。截止2015年,信教总人数达到19800人,绵竹市的佛教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城乡比例方面

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绵竹市的信教人数一直处于增长趋势。但从数据对比中可以明显看出,农村的信教人数一直多于城市的信教人数。不过于1995-2000年五年中,城市信教人数的增幅远大于农村信教人数增幅。这是因为在城镇化的深化中,一部分农村人口变成了非农村人口,导致这种变化。

(三)年龄结构方面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绵竹市的信教群众总体年龄层次偏高,其中三十岁以上的信教群众约占总数的90%,一半以上都超过五十岁。现阶段我国社会福利系统不是特别完善,所以许多中老年人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抵御疾病、自然灾害等意外和突发事故,他们就会从宗教中寻求帮助与慰藉。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家庭越趋小型化,邻里越趋疏远化,直接放大了老人的孤独感,也会导致他们在生活中严重缺乏安全感,需要在精神上找一个寄托,期许通过信仰宗教达到过上无虑生活的目的。

二、绵竹市群众信教的特点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和访谈的方式,深入信教群众获得第一手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归纳总结,从总体上来说,绵竹市的信教群众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信教群众文化素质较低

根据实地调研,信教群众集中在低学历者,其中拥有初中及以下学历占绝大多数,为82.6%,而本科及以上仅占1.3%,信教群众集中在老人和低学历者。而且根据调查显示,多数人是因为家人、朋友、街坊邻里的影响而信佛,并没有系统地了解和学习佛教,甚至没有主动学习的念头。大多数信众的日常宗教活动为在固定的日子(初一十五等)里吃斋念佛烧香,能够研读《金刚经》等佛教著作的一般是文化素养较高的皈依教徒。这就直接导致多数群众对佛教教义并没有较为透彻的理解,基本上是道听途说加上自己的理解集合而成的模糊的概念。这种现象容易滋生邪教,给犯罪分子利用宗教的外衣进行犯罪活动。

(二)信教群众的功利性目的突出

费尔巴哈曾说过“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2]佛教强调的是“出世”。所谓“出世”,是与“入世”相对应,即“彼岸”。佛教认为“此岸”的现实世界为烦恼的源头,只有放下缠缚,体悟佛性,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而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群众信教的目的与“出世”背道而驰。相反,却与“在世”追求相关,动机呈功利性特征。大概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求平安健康。老人为出门在外的儿女担心,祈求儿女工作顺遂出入平安。特别是健康问题,老人容易生病,而在现阶段,我国的医保制度还不够完善,许多老人由于节俭,生病之后不愿意去医院,就会祈求自己和家人身体健康;第二,求功名利禄。信教群众祈求家中小孩学业顺利,日后考上心仪的大学。希望年轻人事业顺利,升官发财。这些动机都反映了人们生活中的实际愿望,但这种功利性目的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迷信色彩,直接在现实生活中模糊了宗教和迷信的界限。

(三)信教群众信仰意志不坚定

在走访和调查中发现,绵竹市信教群众的信仰意志很不坚定,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若有意外事故或是他人的做法和劝告就能使他们改变自己的信仰。比如,第一个例子:土门镇的李婆婆说,她信佛是因为周围和她年龄相仿的人都信佛,大家会有固定的时间去寺庙烧香拜佛。隔壁的张大娘邀请她加入这个团体,告诉她信这个有特别多的好处,李婆婆闲来无事就和大家一起信佛。第二个例子:广济镇的刘阿姨说,她起初并不信教,是单位上的同事向她介绍信佛的好处。她试着吃斋拜佛了一段时间,可能是因为她自己心诚,那段时间发生了很多好事,这就坚定了她继续信佛的信念。过了大概一年,刘阿姨的儿子生了一场大病,久治不愈,她觉得诚心信佛也没多大用处,也就停止了信佛。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了信教群众的信仰意志不坚定这个特点,他们信教来源于功利性目的,当这份信念不能再给予他们安全感时,能够马上舍弃。

三、绵竹市宗教信仰的积极影响

(一)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之风

众所周知,佛教宣扬慈悲,泛指慈爱与悲悯,强调给人快乐,将人从苦难中解救出来。这就有利于以下几个方面关系的和谐:1.家庭关系的和谐。调查显示,有宗教信仰的家庭比起无信仰家庭不太容易出现激烈的家庭矛盾。这可能是因为佛教劝导人们一心向善,包容大度,在很大程度上调节了以婆媳关系为首的家庭关系;2.邻里关系的和谐。在有宗教信仰的家庭之间,人际关系融洽。也许是因为佛教提倡宽阔的心胸和合作的意愿,强调尊重人、理解人、善待人、帮助人,反映在邻里之间就是互帮互助,和谐相处。3.生人关系的和谐。在绵竹市经常会看见陌生僧人之间互相行礼、陌生教徒之间相处和谐等,是因为佛教认为在生活中应做到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都是宗教的力量。

(二)有利于公益事业的发展之风

绵竹市的信徒群众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这些活动有群众自发的也有组织的,小到救助马路上被碾压的小狗,大到百人放生活动。2014年8月,为响应国家宗教事务局以“慈悲护生、合理放生”为主题的座谈会,绵竹市民族宗教事务局邀请社会各界代表召开会议,针对当前放生领域出现的突出问题,弘扬慈悲护生理念,倡导合理放生活动,共同推动形成慈悲护生、合理放生的新风尚。呼吁佛教界引导广大信教群众随缘放生、合理放生,让善行真正结出善果。这就是一个具体的政府与宗教界联手,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做出贡献的典型事例。

(三)有利于经济行为的规范之风

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创造并享用财富。尤其在今天,个人生活的改善,自我价值的体现,社会效益的达成,都是以财富的增长作为衡量标准,这就要求我们有规范的经济生活。佛教有关于“正命”的观点,是指从清净的身、口、意出发,远离邪恶的职业,用合乎义理的方式谋生。也就是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们在谋财时持有敬畏感并树立道德底线,有利于树立正确的财富价值观,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绵竹市宗教信仰的消极影响

(一)无意于现世世界

佛教是出世的宗教,把欲望看成苦的根源,教导人们通过独善其身压制一切欲望来换取心灵的宁静,把人们创造现实美好生活的积极性消融在对虚幻神灵的顶礼膜拜上。佛教把永恒的幸福寄托于“彼岸世界”,容易使人产生宿命思想,逃避现实,不思进取,不去直面人生,消极地去依赖和听从命运的摆布,沉浸在对虚幻天国的美妙幻想中。这一切都削弱了人们以积极的态度来谋求发展的信心以及勤劳致富的决心。

(二)削弱了基层组织的权威

众所周知,基层组织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无神论与宗教在本质上就是完全对立的两个世界观。“宗教是被压迫心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3]在绵竹市,佛教的发展迅速,影响力大,信教群众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甚至有可能动摇某些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再者,并没有任何一个基层组织是完美的,总会在工作中出错。如若群众的问题与诉求未能在基层组织得到解决而又求救无门时,很容易将希望寄托在宗教上,这样就对马克思主义在基层的主导地位产生威胁。

(三)加剧了宗教的商业化

绵竹市是一个以佛教为名片的城市。近年来,绵竹市的宗教场所显著增多,能在百度地图上查找到的宗教场所多达五十几处,其中除去吉祥寺、三溪寺等直接由政府部门管理的宗教场所之外,还有所谓的张家祠堂、何家祠堂等非公益的私人场所。这种现象表明现在依然存在披着宗教的外衣搞商业,以赚钱为目的的人。而绵竹市近五年来扩建改建新建的寺庙也不少,在宗教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否有产业监管不力等问题存在?是否有少数腐败官员与宗教组织成员合伙诈骗群众钱财的现象存在?这就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埋下了隐患。

五、绵竹市基层群众宗教信仰正确发展对策

(一)增强基层组织管理宗教事务的能力

1、要树立正确的宗教工作理念

基层组织在管理宗教事务时,一方面,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宗教工作理念。这是党和国家维护人权的表现,巩固了党和群众之间的血肉关系;另一方面,要树立“求同存异”的宗教工作理念。在这之中,“同”是指政治立场,“异”是指信仰立场。也就是说在政治上要合作,不断巩固爱国统一战线,在信仰上大家互相包容和尊重。只有树立这样两个立场,才能团结包括信教群众在内的所有群众,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认真学习并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

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都坚持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与方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基层组织必须学习贯彻好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全面做好党的宗教工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4]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原则上不出错,为宗教事务的管理指明方向。

(二)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1、落实养老保险政策

由于绵竹市的农村经济相对落后,许多老人的收入较低,落实养老保险政策比较困难。所以基层组织应该更多地关注养老保险,适当多地进行投资,以推动养老保险政策的进一步落实。这样有利于增加信教群众的安全感,使其不盲目信教。

2、坚持走精准扶贫之路

贫困会增加人的自卑感和孤独感,更容易丧失对生活的信心也易失去安全感,从而增加信教目的的功利性,使群众更易被邪教感染渗透。基层组织应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使贫困農民的生活真正得到改善,从现世世界而非宗教信仰中汲取幸福感。

(三)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1、加强基层基础文化设施建设

基层组织要在财政上加强对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的支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群众修建图书馆以及阅览室,用知识武装群众,避免非法宗教分子在群众需要精神寄托时乘虚而入。

2、定期组织文化活动

基层组织可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定期开展文化活动,如组织群众看电影,组织舞蹈队等,让群众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引导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当地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赵可.一代高僧能海法师[J].民国春秋,1997.4:14-16.

[2][德]费尔巴哈哲学著作(下卷)[M].三联书店,196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4-09-27.

[5]李宇征.新时期农村宗教信仰的兴起:原因、影响与对策[J].科学与无神论,2011.5:20-21.

[6]杨庆壁著,范丽珠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宗教信仰佛教
佛教艺术
古代埃及墓室壁画“彼岸时间观”图像研究
佛教造像
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问题及其思考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与德育方式解析
大学生宗教信仰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看中国·在浙江
中国新疆早期佛教彩塑的形成与发展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