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礼记·昏义》中的婚姻观

2019-10-21 22:29张敬荣
大东方 2019年8期
关键词:婚姻观礼记

张敬荣

摘 要:《礼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元典中的“经书”之一,其中包含的婚姻观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来传统婚姻观的基础,第四十四篇《昏义》尤其重要。《昏义》成书约在战国中晚期到秦汉之际,内容上不仅传达出古人对婚姻的重视程度,还点明了贯穿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婚姻原则——非自主性与男尊女卑的趋向。《昏义》展现出的婚礼仪式是庞大而繁杂的,其丰富的象征意义反映了古人对严明社会秩序的追求与规范。《昏义》中蕴含的某些积极方面的因素(如孝文化等),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礼记》;《昏义》;婚姻观

《礼记》一书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中是一部具有元典性地位的理论著作,《礼记》中包含的婚姻观奠定了中国两千年来传统婚姻的基本理论框架。对具体婚姻生活与婚姻观念的解读,在全书各处都有所体现,第四十四篇《昏义》尤其典型。本文试从《昏义》出发,浅析《礼记》中传达出的婚姻观。

一、《礼记·昏义》中呈现的婚姻观

(一)整体认识:婚姻的重要性及其直接目的

《昏义》传达出古人把婚姻看作是必要且必需的一种行为。从宏观方面来看,个人婚姻幸福直接与社会治理相联系,是其他一切礼的根本。男女之别主要体现在婚姻中,毫无血缘关系的两个人通过婚姻连接在一起,主要依靠“夫妇之义”,而这正是其他一切社会等级秩序的根源。从微观方面来看,婚姻在古人看来,不是为了满足男女间的情爱那么简单,重点被当然地放在“广继子嗣”上,这既是婚姻本身的目的,也是联姻当事人的根本利益所在。冯友兰曾说:“中国儒家对于婚姻之意见,完全注重于其生物学之功用。”1

更细致地推究古人如此看重婚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信仰传承上来看,任何人都有寻求自己究竟来自何方的心理,而宗庙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因此“上事宗庙”在中国传统社会就显得十分重要。同时,为要将本族传承下去,达到延续宗脉的目的,通过婚姻“广继子嗣”也是必不可缺的。其二,从现实社会状况来看,分封制下家国不分,“国天下”很大程度上就是“家天下”。“宗庙”就是宗法社会中血缘政治性的代表,是统治合法性的体现。其三,婚姻在中国从来就不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而是“两姓”即两个家族间的甚至有时还是两个国家间的事情。婚姻使两个家族甚至两个國家形成休戚与共的“统一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二)传统婚姻观的基本原则:非自主性与“男尊女卑”的趋向

那么,结婚的对象又该如何选择呢?婚后男女的地位又是如何?正如费孝通先生曾说:“婚姻对象的选择非但受着社会的干涉,而且从缔结婚约起一直到婚后夫妻关系的维持,多多少少,在当事人之外,总有别人来干预。”2这里的“别人”在婚前最多的体现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上。总之,主导了中国传统社会几千年婚姻伦理之始终的根本原则——“非自主性”和“男尊女卑”在这里已经有所展露。

父母在封建家长制社会中掌握着一切物质乃至精神资源,子女只能无条件地依赖父母。偶尔有自由选择结婚对象的情况,也多出于父母对子女的疼爱,并建立在近乎“门当户对”的基础之上。此外,媒妁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男人在婚姻中具有优势地位,夫妻义务具有单向性,至少在男方就没有“三从四德”的限制。从《昏义》其他方面来看,虽然在婚姻形式上表现出男女双方互敬互爱的倾向(如“共劳而食,合卺而酳”),但丈夫的优势地位无疑是十分突出。但为何这种现象就是理所应当的呢?《昏义》中解释其存在合理性时,主要从“天人合一”的角度进行,男人被比作天、日和阳,象征其主导万物;女人被比作地、月和阴,象征能化生万物。《昏义》云:“天子之与后,尤日之于月,阴之于阳,相须而后成者也。”由此,儒学家从这种比附关系中引申出了一种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的夫妻伦理关系。

(三)婚礼过程:富有象征意义的仪式

我们知道,婚姻的缔结必须通过嫁娶的形式,既然已经选择好对象,那婚礼又是于何时如何进行的呢?

首先,《昏义》从名称上就点明了举行婚礼的时间——黄昏。为何以“昏”为婚礼的时间并称之为“昏姻”呢?郑玄与孔颖达认为,所谓“昏”者,“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名焉。”古人以“昏”,取其“阴来阳往”之义。

婚礼过程通常认为是“六礼”,我认为还要加上婚后第二天成“妇礼”的部分。“六礼”中前五礼相当于婚姻的准备阶段即今天所讲的“订婚”;而今天我们称呼的婚礼其实仅是“六礼”中的“亲迎”部分;至于成“妇礼”类似我们后来所见的婚后第二天向公婆“奉茶”,但今天似乎已经大都消失了。具体来说,婚姻的准备阶段首先是“纳采”。第二,“问名”。第三步,“纳吉”。第四步,“纳征”。第五步,“请期”。第六步为“亲迎”。此外,女方还必须在次日凌晨行“成妇”礼。“成妇礼”同“六礼”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表示新妇已具备成妇的美德,正式成为丈夫家庭中的成员。

从上可见,婚礼其实就是特殊的仪式,不过这个仪式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且在一定程度上可谓“积极意义的象征”。在这些象征性的仪式暗示下,它使得事实具有了权威性,一切都变得自然而然。从这个层面看,婚礼便具有了稳定整个社会生活秩序的意义,并能督促人们不断朝着更加美好、和谐的生活前进。

二、总结——现代价值

《礼记》同其他中国传统元典在改造中国知识分子的同时,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礼记》尤其《昏义》篇揭示了先秦乃至秦汉之际的人们对昏礼的重视程度,展现了婚礼过程中包含的丰富的象征意义,反映了贯穿中国几千年婚姻伦理之始终的根本原则——“非自主性”与“男尊女卑”的趋向。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古人对婚姻的“敬慎、重正”的态度、对传承“孝文化”,维持家庭和睦等方面的努力,对现代社会仍具有十分积极的借鉴意义。《礼记》所代表的传统婚姻价值体系并非仅仅是一种封建糟粕,亦存有精华,因此可以通过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为现代婚姻观的建构提供具有“正能量”的思想内容,并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展现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2]吕友仁:《礼记讲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3]饶宗颐:《礼记孝经》,中信出版社2014年。

[4]陈丛兰:《<礼记>婚姻伦理思想研究》,2005年硕士论文。

[5]陈丛兰:《<礼记>婚姻观百年研究述要》,齐鲁学刊2016年第1期。

[6]陈丛兰:《<礼记>婚姻伦理原则观》,《社科纵横》2004年第6期。

[7]夏高发:《从<仪礼·士昏礼>与<礼记·昏义>中看传统妇女地位的双重性》,《沧桑》2007年第5期。

注释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63页。

[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94页。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猜你喜欢
婚姻观礼记
《礼记》在经学史上的地位变迁及其当代价值
半途而废
Study on Jane Austen’s Views on Marriagein Pride and Prejudice
“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
《仪礼》中士冠礼研究
陈澔对《礼记》的诠释特色
《傲慢与偏见》的婚姻观
从电影《蓝色茉莉》和《赛末点》看两性的婚姻观
毛泽东早期的婚姻观探析
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