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五十年代一首钢琴作品

2019-10-21 12:18徐蕾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42期
关键词:曲式分析

徐蕾

摘 要:此文通过对所列举的中国钢琴作品进行音乐表现的简单分析,从而提出我对我国50年代音乐演奏的见解。首先是对曲目进行了音乐表现上的大体分析概括,其次是演奏中问题的解决以及在演奏中如何把握民族表现手法。

关键词:五十年代钢琴作品 《翻身的日子》 曲式分析 音乐特征及演奏

一、50年代钢琴作品的音乐表现

50年代的钢琴作品纵观似乎是各自抒发各自的情怀,施展各自不同的才华……但在社会这种大的环境下,却是在共同讲述着同一个愿望:对刚诞生,朝气蓬勃,新成立中国的祝福!中国钢琴曲有一种独特的乐观,明朗,向上的精神气质。虽然有些作品在钢琴表现性上掌握得不够充分,或者演奏时只注重了钢琴模仿我国民族乐器,而对它本身的特长发挥得不够,但那一种经历了无数苦难而不悲观捻,始终保持着耐心,坚定进取的精神却时刻影响着我国。所以那种满怀抱负,激情澎湃是在弹奏50年代钢琴作品不可缺少的。

二、作品《翻身的日子》创作背景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这次的“土改”彻底废除了地主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一切归农民所有。被压迫了几辈辈的农民劳苦大众终于不再受地主的压迫,终于可以自由的支配土地,终于可以发展属于自己的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1]我国作曲家朱践耳正是认识到人民这种大翻身的喜悦,从而为大型纪录片《伟大的土地改革》谱写了插曲——后由著名钢琴教育家储望华改编为钢琴曲《翻身的日子》。

三、钢琴作品《翻身的日子》曲式分析

《翻身的日子》这首作品是加引子和结尾的三部曲式结构。

这首乐曲起自D徵调式,开始为全曲的引子部分,引子部分是如板胡的连续二度下行,情绪高涨而饱满。接下来的第9小节是对前8小节的延伸性叙述。中部在调式调性以及旋律结构上都有了改变,对比部分起自A商调式,这个中部近似一个插入的段落。这个主题恰似一对青年男女,相互配合表演着故事情节生动的歌舞小品。第44小节至A部分结束是对开始8小节的变化重复,在结束后还加入了补充乐句。在欢娱的气氛下进入了第三部分。乐曲的再现为A部分的展开段,结束处加入了Coda,右手快速的刮奏后,全曲结束在饱满有力的高音区主和弦上。

结构图式如下:

四、钢琴作品《翻身的日子》音乐特征

作为北方音乐的代表《翻身的日子》,乐曲取材于我国北方的秧歌,旋律吸取了陕北,山东吕剧音乐的音调和表现手法,表现历经磨难的中国人民在获得自由和解放后兴高采烈,载歌载舞的欢乐情景。

钢琴在这里是作为一种或多种民族乐器而出现的,模仿民间锣鼓铜钗响亮冲天,欢乐喧闹的效果。[2]又用了大量小二度重叠模仿板胡下滑音奏法表现那种诙谐的情趣。钢琴是单一的,但通过不同的演奏法,不同的触键,不同的踏板用法以及音区,音量等方面的对比,完全可以产生不同的音色塑造不同的乐器形象,从而引起听众的共鸣,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那一个个拉弦乐器灵巧的颤音,一组组鼓点似欢快的舞蹈节奏,使音乐充满了欣喜欢娱之情而又有着强烈的地方风味。仿佛人们在庆祝翻身的集体歌舞,踩着滑稽的舞步,交换着舞蹈的队形,相互嬉笑逗趣,欢歌笑语。戚萌亚在《艺术百家》一书提到:“音色的模仿是最直接和有效的。” 这种模仿创造和发展了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所需要的特殊技巧,丰富了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

五、钢琴作品《翻身的日子》演奏技巧及个人体会

1.和弦断奏

当主题出现以及当主题变化重复后,两次运用二度模仿板胡的滑奏出现了一段新的音乐,在持续和弦的跳音背景下,奏出了一个轻快风趣的主题。左手持续的断奏成了这里的难点。它就好比唱歌时的伴奏,一定要稳而轻巧,有力却不能超越歌者。[3]在演奏时首先需要将和弦的三个音弹得很清楚,不能漏音,吃音,最好的方法就是使一指和五指很好地“互相支持”。在断奏时必须使上臂或下臂进行挥动,因为手指本身是不适于断奏的。曲子本身速度要求较快,所以下臂要用极微小的动作,手指应该好像是粘在琴键上似的。指尖触鍵的弹性越好,其所发出的声音就会感觉越轻巧;一指,五指将手架子撑得越好,发出的声音自然也会越集中。在音色感觉上,这样的鼓点更适合动感很强的歌舞。

2.八度的演奏

主题的变化重复后,新的主题开始。右手在高、低两个音区的交叉弹奏,恰似一对青年男女,相互配合,表演着故事情节生动的歌舞小品。情绪的逐渐高涨,要求手的弹奏要越兴奋,而此时作者却运用了强而有力的八度来表现。约瑟夫·迦特曾在书《钢琴演奏技巧》中提到过:“手指绷得越紧,手腕活动就越困难。”由此可以确定,在弹奏八度时,手指略微伸展最为适宜,这可以保证在手腕不拉紧的情况下使手指保持最大的坚实性,演奏这部分时,在手保证坚实的基础上,可以同毛毛虫一样从白键过渡到另一个白键,音乐从听觉上是连贯且饱满的,而且也能够准确地掌握力度的细微差别,从而达到最好的声音效果。从音乐表现上模仿一男一女,所以需要在音色上模仿高音区女生的那种纤细与婀娜和低音区男生的高大与健硕,我们可以通过控制手指力量的大小来完成。

“和弦”和“八度”的重复运用,力度一次次的强烈,当锣鼓节奏再度出现时,为了呈现出锣鼓齐鸣,人海欢腾的壮观场面,作曲家在三和弦的基础上又增加一个音,使主音同七音之间构成八度,使音域更加广阔,音响更加丰富。最后右手一组快速的刮奏使全曲结束在饱满有力的高音区主和弦上,对于这个强有力的和弦我们可以采取演奏时可以提起手臂让它落下去。这样多技法的结合,将陕北秧歌那种粗犷,喧闹,张扬的风格表露无遗。

参考文献

[1]杨瑞雪.钢琴作品《翻身的日子》赏析[J].北方音乐,2014(10):47-48.

[2]李江霞.钢琴曲《翻身的日子》的音乐学分析[J].音乐创作,2012(6):137-139.

[3]吴倩霞.《翻身的日子》演奏分析[J].音乐天地,2015(7):35-37.

猜你喜欢
曲式分析
比才《神的羔羊》的创作与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飞天》的音乐风格与创作特色
柴可夫斯基钢琴组曲《四季》之《七月——刈者之歌》曲式分析
《像天使一样美丽》作品分析及演唱处理
扬琴曲《林冲夜奔》的主体分析及演奏技法的运用
柴可夫斯基钢琴组曲《四季》之《六月——船歌》的曲式分析
拉赫玛尼诺夫两首前奏曲分析
柴可夫斯基钢琴组曲《四季》之《四月——松雪草》曲式分析
土家族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曲式分析
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之《十二月·圣诞节》曲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