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一流 追求卓越 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

2019-10-21 09:28蒋传海
中国高等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双一流人才培养建设

蒋传海

[摘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内在要求。上海财经大学将牢牢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机遇,砥砺奋进,追求卓越,加快推进国际知名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

[关键词]人才培养;“双一流”建设;研究型大学建设

“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内在要求。国家先后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关于“双一流”的认识在不断深入,对于“双一流”建设的内涵和路径也更加清晰。上海财经大学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商科高等学府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以“经济学与商学”一流学科重点建设为引领,带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新起点,新征程,学校将牢牢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机遇,砥砺奋进,追求卓越,加快推进国际知名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

“双一流”建设对高校提出了新要求

在新时代下,“双一流”建设必须主动适应新的历史方位,主动反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这也对高校提出了更高要求。

“双一流”建设要将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有机融合。要瞄准世界一流目标,认真汲取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与竞争,以卓越表现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者和引领者。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主动融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进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扎根中国大地,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

要切实落实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强化本科教育基础地位,培养多层次多类型的一流人才,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要提升服务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高校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服务需求中形成优势、办出特色。

要明确高校及学院的主体建设责任,全面深化改革,走内涵发展之路。主动作为,改革创新,更加注重结构布局优化协调,更加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更加注重资源的有效集成和配置,统筹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统筹整体建设和学科建设,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动态竞争的体制机制,实现以质量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

“双一流”建设的新挑战

进入新时代,学校在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来自内外部的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高校间激烈的竞争态势、学科建设的水平提升以及综合改革的推进和深化等方面。

经济社会环境变化迅速。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新一轮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扑面而来,以MOOC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倒逼传统教育模式变革。当代中国也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力前进,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于高等教育的要求和需求更加复杂化和多元化。如何及时跟上时代步伐、应答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呼唤,在迎接挑战的同时,把握形势变化带来的机遇,是对学校的考验。国内外高校竞争日益激烈。自“双一流”启动建设

以来,高层次人才竞争呈现白热化,甚至还出现了非理性竞争的现象;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后,各高校对学科建设开展深入研讨与深刻反思,学科竞争强度加剧;此外,学校在生源质量、科学研究、以及教育资源的争取等方面也面临国际一流大学和国内综合性高校的竞争压力。面对严峻的竞争态势,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克服资源和能力的不足,实现由跟跑、竞跑到并跑、领跑,整体实力跻身国内一流、国际先进行列,是学校需要思考的问题。

学科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学校“经济学与商学”学科已进入国内高水平、国际一流行列,但与国内顶尖、国际一流前列还存在差距。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没有学科进入A+档,距离ESI经济学与商学全球前1%、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全球前50尚有一定距离。学科建设绩效不突出,具有重大显示度、重大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较少,在社会服务、人均产出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学科组织架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如何打破行政壁垒、促进学科协同发展、营造良好学科生态的发展路径仍有待厘清。

全面的综合改革仍需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学校坚持锐意改革,以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并切实发挥其作用为突破口,以“复合型、外向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四位一体”治理结构建设为关键,积极探索融入國际、立足国情、符合校情的改革路径。目前,学校正处于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攻坚期,面对制约学校发展的一些新问题和深层次瓶颈,如何以学科为基础,协同推进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内部治理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是学校面临的难题。

“双一流”建设带动学校形成优势、办出特色

上海财经大学聚焦一流、追求卓越,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全球为视野,以改革为动力,以“经济学与商学”一流学科重点建设为引领,整体提升学校学科建设水平,带动学校进一步办出特色、形成优势。

学校以世界一流为标准、为导向、为目标,瞄准和参照国际一流学科的建设水平、标准和范式,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立足实际,开展建设;深入实施“学科竞争力提升计划”,优化学科布局,创新学科建设体制机制,引导学科分类发展、共同进步;面向世界,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以全球视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招募一流人才、汇聚一流创新团队,积极融入国际学术环境、构建世界一流的学术评价标准;锐意改革,从实际问题出发,着力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改革之路,勇于先行先试,不断进行突破体制、机制、传统观念束缚的改革实践,凝心聚力、统筹兼顾,实现学校事业新发展。

学校基于国家要求和特色优势,重点建设“经济学与商学”一流学科,包括统计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四个一级学科,是学科要素在理论基础、实践应用和方法手段的统一。将“经济学与商学”纳入一体进行建设与管理是世界一流大学通行做法;也是很多国际权威数据库或排行采用的学科口径。同时,上述四个学科均是学校居于国内前列或国际前沿的优势学科,已具有良好基础,也是学校诸多改革举措的试验田,能够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通过推进“经济学与商学”一流学科重点建设,有助于学校提升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与时俱进,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办学质量;能够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引领带动其他学科学习进步,打造“主干、一流的经管学科,精干、先进的法文理工学科”格局,营造开放竞争、协同创新的学科生态;能够进一步深化经济学和商学领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师资队伍、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改革,并辐射全校,带动学校整体发展。

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统筹推进学科建设和整体建设

在一流学科建设的引领带动下,学校统筹推进学科建设和整体建设,通过培养一流人才、汇聚一流师资队伍、产出一流科研成果、推进一流社会服务、开拓一流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一流大学文化建设、构建一流现代大学制度,加快建成“经济学与商学”世界一流学科,加快推进国际知名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使命,也是大学承担的根本任务。培养一流学生,即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民族精神,富有创造力、决断力及组织力的卓越财经人才,促进“素质、知识、能力、体格”全面发展。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研究学生的新特点新变化新需求,探索具有上财特色的德育教育模式,依托“扎根工程”“课程思政计划”,开展主题教育、诚信教育、国情教育,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强化本科教育基础地位,率先确立建成全面、个性化、具有发展力和创造力的一流本科教育目标,深化完善“3×3”卓越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筑学生多元化成长和发展路径。深化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学术型研究生和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方案,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加强国家急需和交叉人才培养,优化“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基地班”“匡时班”建设,探索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机制。突出质量水平,推动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建立知识结构完备、方式方法先进的教学体系。

师资队伍是大学的关键,也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汇聚一流师资队伍,即汇聚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层次人才,形成衔接有序、结构合理的人才团队和梯队。学校秉持“改革创新、高端引领、引培并重、以用为本、整体推进”的理念,自2004年起开始探索创新“常任轨”制度,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两个关键点作为指引:一是能否很好地满足国家对高素质人才和高水平知识成果的战略需求;二是能否真正适应国际主流学术评价的质量标准,积极探索开放环境下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引育并举、以育为主,探索“精准引才”机制,深入实施“1351人才工程”,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领军作用,加大对青年教师、博士后等后备力量的支持和培养,建立健全青年人才蓬勃生长的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把思想政治素质关。促进教师发展,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深化教师分类评价考核机制,把教书育人作为教师评价的核心内容。

科学研究是大学的支撑,也是大学发挥引领作用的体现。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凝练科研方向,鼓励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争取在中国经济学与商学理论体系上实现重大突破。建立世界一流的学术评价标准,构建以质量为核心的多元评价体系。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加强科研成果转化。

社會服务是大学的责任,也是大学以贡献促发展的担当。推进一流社会服务,即对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资政、启民、孕才、伐谋”,立足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为国家发展、人民福祉做贡献。加强上财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以服务需求、解决问题为导向,探索建立跨单位、跨学科的协同机制,以及资源集成调配和共享机制,完善灵活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深入推进“服务国家财税事业行动计划”和“服务上海行动计划”,为国家和上海市重大改革工作建言献策。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也是大学历史传承的特色所在。推动一流大学文化建设,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办学传统的历史传承为积淀,弘扬、转化、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理念先进、特色鲜明的上财精神和文化。树“文明、奉献、团结、进取”之校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之学风,“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之教风,以丰富的学术和文化精品活动,传播倡导求是、创新、进取的科学精神与厚德、开放、包容的人文情怀。以国内首家商学博物馆为载体,更好地担负起培养商学人才、发展财经科学、传承创新中国商学文化的历史责任。

国际交流合作是大学的内在需求,也是积极参与高等教育全球化的态度。开拓一流国际交流合作,通过创新合作模式、拓宽合作渠道,推进全方位、实质性的国际合作,借鉴国际经验提高办学水平,面向世界提升适应国际环境的能力。以联合办学项目、国际合作实验室、国际化示范学院建设为抓手,将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来。创造机会、搭建平台,积极推动学生教师赴世界一流大学访学交流,支持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国际学术机构、国际期刊等单位实习任职兼职,提高留学生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走出去、打造上财国际品牌。

现代大学制度是大学的保障,也是大学依法自主办学的要求。构建一流现代大学制度,即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以大学章程为统领的制度体系,落实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现代大学制度是一个体系工程,学校以优化完善学校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为内核,推进依法依规治校、校院两级管理、内部控制和信息化建设四项支撑性举措,以学院目标责任管理制度为突破口,努力提高治理水平,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猜你喜欢
双一流人才培养建设
寒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