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党媒应敢于“亮剑”食品安全谣言

2019-10-21 13:59仲崇山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党媒亮剑终结者

仲崇山

摘要:近年来,食品安全领域的谣言成为危害社会稳定的重灾区。食品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这一领域的谣言危害大,影响广,后果严重,党报作为权威媒体应当及时发出声音,激浊扬清,以视正听,正确引导舆情发展,化解百姓紧张情绪。

关键词:食品安全谣言;新媒体时代;党媒;终结者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如今公众解决了温饱后,盼望健康长寿,而天天要吃的食品是否安全,直接关系到身体健康。因此,食品领域的谣言公众关注度特别高,也特别能蛊惑人心,影响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损害行业发展。比如,前年网上疯传的“黑色垃圾袋造紫菜”谣言,曾让福建沿海的紫菜养殖业蒙受重大损失。再比如前年的“塑料加工成大米”谣言,甚至传到欧洲和非洲,严重损害我国国际声誉。国家食安委曾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食品安全领域的谣言在网络谣言中占比45%。

谣言,自古有之,古代就有“三人成虎”的说法。近年来,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新媒体、自媒体、网络大V、意见领袖等大量出现,谣言更像是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传播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结果更恶劣。

另外,目前我国食品生产企业存在着多、小、散、乱等特点,面临着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管理难度大等实际困难。特别是“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人们对食品安全特别关注,很多人甚至变得敏感、多疑、焦虑,对食品安全领域的谣言“听风就是雨”,甚至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参与到谣言的传播、发酵过程。

谣言有时会以新闻的方式出现,更有迷惑性。其通常会用“一惊一乍”的标题来吸引受众眼球;有的还以“风险提示”方式来激起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恐惧和焦虑。

如今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谣言插上新媒体的“翅膀”,传播速度和危害程度呈几何级数增长,有时几十、上百字的碎片化表达、情绪化宣泄以及缺乏法律约束的不负责任的转发,使得网络舆论场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成为盛产谣言的温床。

大部分谣言制造者都是有目的地编撰、剪辑后,在网络上散布谣言、误导公众的,带有恶意的目的性。现在有些地方,食品安全谣言已形成“黑色产业链”,上游是制造谣言的推手,下游是网络营销公司,一些发布者以耸人听闻的谣言赚取流量费和广告费。

谣言传播,小则引起人们认知混乱,大则引发社会恐慌,激化社会矛盾,造成社会不稳定。食品安全的谣言传播者和受害者,一般是两大群体:一是老年人,这一群体社交圈比较狭窄,往往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观点,很快将谣言转发给子女、亲朋好友;二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這一群体对科学的事物兴趣不大,但容易听信谣言,是谣言的积极传播者。

有学者指出,加入传播谣言“大军”的人有几个特点:一是自律消失,变得易冲动,“听风就下雨”;二是受教育水平较低,缺乏基本科学素养,缺乏分析判断能力,易受暗示影响;三是夸大负面情绪,借此发泄对社会的不满;四是具有个性偏执思维,难以接受更科学的知识。还有些传谣者,抱着“反正我是听别人说的”“我是从旁人那里听到的,不是我编造的”态度,因此存在着“为了你们好”“即使是假的,也没多大损失”等心理,加大了谣言传播力度。

谣言具有很高的视觉、听觉冲击力,能在社会上掀起不稳定风波,如果公众缺乏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素养,就可能被谣言所迷惑,甚至成为传谣、造谣的“帮凶”。因此事件的主管部门要及时发声,回答百姓疑问,不能让权威信息出现真空地带。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党媒辟谣责无旁贷。党报、党刊、党网等主流媒体有着丰富的政府资源、专家资源,在社会公众中有着较高的权威性和声望,应发挥专业化和权威性的优势,体现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首先,要不信谣和不传谣;其次,应对谣言迅速给予反击,安抚公众情绪,并及时分析舆情,引导舆论,掌控信息传播主导权,不给谣言传播的空间和时间。

主流媒体一般拥有较为完善的选题和把关机制,具备较强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在舆情失真之际,主流媒体应与主管部门充分沟通,选好报道角度、把好报道尺度。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新媒体,邀请专家、学者图文并茂地讲解一些科普知识,藉此拓宽政府发声渠道,向不实信息“亮剑”,提升政府公信力,占据舆论主阵地,彰显党媒的责任与担当。

猜你喜欢
党媒亮剑终结者
不做话题终结者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浅谈互联网“党媒”新闻队伍建设和创新
聊天终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