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自有“言”如玉——记叙文教学任务群建设初探》

2019-10-21 10:10刘爽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文章主题苏武角度

刘爽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变换角度的作文构思方法,明确文章主题的确立要从抓住视角的特征开始。

2.养成充分利用课本的好习惯,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

3.通过合理想象,形成精彩构思的思维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选择构思角度的实质、方法与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投影展示今日新闻头条《谁是英雄,今天我们一起寻找》联系课本中的英雄,启发学生对英雄的理解,引导学生聚焦苏武。

2.结合2015北京高考作文题《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即学生所写《假如我与苏武生活一天》简单分析问题并进入新课。

联系课本中所学过的英雄,例如:岳飞、文天祥、王昭君、苏武等……给英雄下定义,并聚焦苏武。

畅所欲言,分析作文中的问题:千篇一律的“穿越”,没有新意。

激发学生兴趣,在问答中启发学生对英雄的理解,聚焦课本,联系课本中所学相关内容,进入新课。

明确本课要求:不许穿越,只能变换角度,

二、进入新课

(一)探究写作角度

提问:除了真正的自己,“我”还能指谁?谁的眼中苏武是英雄?

明确:(物)草、羊、树、节杖等……

(人)张胜、常惠、卫律、李陵、单于等……

注意:“我”对英雄的看法、态度、情感合理; “我”与英雄苏武要有关联度。

总结:共同点都是苏武身边的事物或人物,能亲眼见证苏武的生活。

大胆展开想象并说明理由。

会区分视角不同,对“英雄”理解不同。

激发学生兴趣,解放思路,抛弃固有思维定式。

理解切换视角的实质:主人公所能见到的,也能看见主人公。

(二)选择相关材料

给任务:配合选择的角度,请从文本中找到值得书写的相关情节。

明确:苏武不愿受辱面对常惠引刀自刺、卫律劝降苏武不为所动、苏武被禁大窖坚持不死、苏武被徙北海无人之地、苏武在北海牧羝羊的经历、苏武被丁令盗牛羊、李陵劝降苏武、苏武羁留匈奴19年终回大汉……

注意:这是一天的故事,有别于一个场景或片断,应有完整的故事性。

总结:共同点最能表现文章主题,即苏武精神的英雄事迹。

回归文本,找到典型情节,筛选有用信息。相互讨论启发,深入理解文章。

快速阅读,再次回归文本,熟悉文章内容。

快速查找信息的能力。

深入理解文章。

三、深入探究,挖掘本质,选择构思角度的实质、方法与练习

【实质】

提问:换了角度也选了材料,构思完成了吗?

明确:文章要表达的主旨才是选角度和选材料的依据!

【方法】

出示余东文老师范文《离离苏草》。提问写作角度及特征。

明确文章主题:侧面表现苏武的汉民族精神对草原文明的深远影响。

总结:文章主题的确立要从抓住视角的特征开始。

【板书图示】

(见学案)

【练习】

以一物一人为视角做变化角度的构思尝试。

总结:所选角度要为主题服务,视角特征决定了主题的不同方面与层次。

思考并回答。换角度的目的不是为了再次复述课文中的具体情节,而是利用课文为我们提供了材料和思考的话题,为自己的文章主旨服务。

思考并回答角度、特征及主题。

苏草,特征:开始无节操,经苏武的鲜血浸染有了红色,也有了气节与信仰。

理解并运用板书图示框架。

小组讨论、探究,从文本中分别选择一人、一物做角度变化训练,并完成图示框架。

培养查找信息的能力。

通过感受进行思考。

紧扣本质,在分析完内容后再次回顾,加深印象,为教学目标服务。

四、总结

1.指导学生回顾并总结本课收获。

2. 再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从所学过的文章中选取一人,完成一篇文章,注意练习变换角度、善用素材。

回顾写景抒情和议论抒情的表达。

四、教学反思

对于这节课的设计和讲授,我认为可取之处有:做到了课标与教材的统一,做到了语文新课标所提出的,综合语文的基本精神。

第一, 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课标一再强调,语文教学不是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是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际能力,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并非一味的教授和训练方法,而是密切联系学生,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创设情境,通过不断的朗读、欣赏,朗读、感悟的过程,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多活动,保持积极、主动的思考状态,同时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真正统一。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也是绝对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

第二, 凸显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现代社会强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尽量跳出就语句讲语句的传统套路,而是尽量营造一种完整统一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浸泡其中,自始至终的调动自己,让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均衡发展。另外,鉴于语文不仅是文化载体,而本身就是文化的特点,所以在课堂上,就必须体现继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将语文与生活与文化紧密相连的特征。

第三, 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实践。这一目标贯彻在拼读、书写、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诸多方面,因此就要尽可能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即使课堂涉及到语文知识,也是和有关能力要求结合在一起的,要注重實际运用价值。

对于本节课,我认为还有以下几点需要改进和调整。

第一, 过于面面俱到,什么都想讲,有些内容讲授不够透彻。

第二, 朗读部分过于集中,与品析诗歌内容联系不够紧密。

第三, 时间安排比例分配不理想,前面过于赘述,导致后面更能碰撞精彩火花的部分没能呈现,总结也是一句带过,处理的有些草率。

总之,本节课让我有了很多收获,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提高,是一次难能可贵的宝贵经验。

猜你喜欢
文章主题苏武角度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苏武牧羊
初中英语阅读整体性教学模式浅谈
巧用对比 突出人物形象
角度不同
人啊
来鸿
韦孝宽守玉壁
苏武守节
有效作文贵在积累